传统民俗or交感巫术——人们为何热衷于摸文物?
聚焦
FOCUS
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是各地名胜古迹的游览旺季,然而这样的新闻却频频出现:
网友@大唐在汉 私信华商网投诉 :今天游陕西铜川药王山,抱着虔诚之心去摩崖造像参观,现场不让拍文物,但却发现文物被摸的光溜。游客花钱就买个红带子,就能去摸文物“图个吉利”,这符合《文物保护法》吗? (来自:华商网)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评论区留言:
从任何角度来说,热心网友@大唐在汉 的投诉都合情合理。铜川药王山摩崖石刻是一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制作时代自北周至明清,现存洞窟7个,造像43尊,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大量游客的触摸已经使得造像表面过度磨光,这对于石刻文物来说是不可逆转的伤害。
案例
CASE
不仅是药王山摩崖石刻,近年来,在我国的各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触摸族”的痕迹。
参观故宫摸门钉,几乎是所有导游都会推荐的活动
武汉汉阳江滩“大禹妻子”青铜雕像被“袭胸”
上海自然博物馆巨蜥模型爪子被摸断和活体海星被摸死事件
提问
01
为什么要摸文物?
观众对名胜古迹和博物馆展品频频“伸手”,是具有深层次原因的。英国博物馆学家约翰•福克(John H. Falk)认为,展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刺激物”的作用,激发观众的感官认知。不可否认,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之时,除了视觉需求外,在现场感的催生下,还有一定的触觉需求,希望通过亲手触摸来感知展品的质感,以获得更加丰富饱满的观感体验。如何正确引导观众的感知需求,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中国,观众伸手摸文物的举动,还有传统因素的影响。
摸门钉:
亦称“抹金铺’。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河南、北京。上元之夜,妇女出游’走百病,年轻已婚妇女,必到正阳门摸城门上的饲订,曰“宜生男’。明《长安客话》:“京都元夕,游人火树沿路竞发,而妇女多集玄武门(前门)抹金铺。惺借以为抹则却病产于”。清代以前各城门都有兵卒守卫,想摸门钉还得“手携钱贿门军‘才能摸到。
白云观摸石猴: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便门外,始建于唐。每年春节庙会,白云观里请香摸石猴的长队是北京一景。白云观三间山门,中间门洞汉白玉石拱券东侧下端,在花纹中间雕刻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猴子,据说摸这只石猴,能消灾祛病,保佑平安吉祥。有的更具体的说,患腰疼的摸摸石猴的腰,患腿疼的摸摸石猴的腿,即可手到病除,立见功效。游人到此争相抚摸,小石猴被摸的润滑如脂,光亮似镜。
这种以接触来祈求祥瑞的行为,在文化人类学的概念中被称为是“交感巫术”的一种——接触巫术。
交感巫术的另一大分支,我们称之为接触巫术,它的主要原则,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它是在这样的概念上建立的:事物一旦相互接触过,它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交感可以远距离地相互作用。
——[英]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可见,观众通过触摸文物来祈福的做法,也是基于接触巫术的原理,认为自己一旦与历史悠久或承担宗教意义的文物之间产生接触,就会建立起某种联系,即使离开以后,这种联系还会一直存在,并在冥冥中对自己形成庇佑。虽然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从科学角度分析,显然并没有唯物主义的依据,更多的是基于传统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提问
02
摸文物有什么后果?
首先,频繁的触摸,对于年代久远、质地脆弱的文物,必然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即使是坚硬的石质文物,也会受到损伤。为此,小编采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周双林老师,大家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小编
小编:周老师您好,请问一下,人的触摸会对石质文物造成损伤吗?少量的摩擦,可以去掉积灰石质文物表面的灰尘和水分。但大量游客的长期触摸,必然会带来机械磨损,而且人的手汗也是腐蚀源。如今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中硫化物含量较高,碳酸盐的岩石与之反应,会变成腐蚀物硫酸盐停留在表面。人们触摸石质文物,破坏原始表面的同时也摸走了腐蚀物硫酸盐,露出新鲜表面与硫化物继续接触,继续腐蚀,这是个恶性循环。
原来摸佛像和石猴不仅不会带来好运,还摸了一手硫酸盐!
坚硬的石质文物尚且如此,瓷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文物更是无比脆弱,是绝对承受不住游客的大量触摸。摸文物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可能还会因为“下手”没轻没重,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
过失损毁文物罪,是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第三款
因此,小编呼吁,各位观众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时,一定要文明观看,遵守秩序,避免“祸从手出”。
提问
03
博物馆应该如何应对?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文物不能触摸是“红线”,但观众强烈的触觉感官需求也是人之常情。博物馆应该做到“疏堵结合”,一方面运用技术手段制作文物“替身”来展示,允许观众触摸;另一方面对文物本体加强安保措施,一样可以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观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首都博物馆:
《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互动区设有按照1:1比例仿制的青铜器仿制品。观众可以拿起来观察细节,掂量重量,感受青铜器的真实质感。仿制品与展柜之间有铁丝栓系,也保证了仿制品的安全。
观众可以手持青铜爵,感受重量
北京法海寺: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始建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寺中大雄宝殿内有10铺明代壁画,其“沥粉堆金”的技法,堪称明代壁画之最,与敦煌、永乐宫并称三大壁画艺术宝库。2007年,石景山区曾采用珂罗版方式对壁画真迹进行了复制,并在药师殿展出,游客可以触摸、拍照、临摹。而真迹存放的大雄宝殿,则进行限时、限流的措施,严禁触摸、拍照。2016年8月,法海寺又对壁画真迹进行三维矩阵信息采集,通过现代化数字化手段让明代壁画“立体重现”。
法海寺药师殿复制壁画
故宫博物院:
慈宁宫雕塑馆,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进行呈现,即没有玻璃隔挡,观众和文物直接“面对面”。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故宫为文物涂了一层保护材料,这种材料不伤害文物本体,观众从表面看不出来,而且通气效果好,不会把湿气憋在文物体内。与此同时,在防护栏两侧加装红外感应设备,观众若与文物距离过近会引发报警。
慈宁宫雕塑馆红外感应防护设备
结语
SUMMARY
同时,观众“摸文物”的诉求也给各馆提出新的课题。各馆应做到“疏堵结合”,在加强防范措施、提升安保力度的同时,更新展览手段,巧妙利用文物仿制品的展示来与观众进行互动,为观众营造更为饱满真实的观感体验。
来源:弘博网
编辑:柯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