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赵多多拍卖行实习记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被定义为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且就我国当前的大多数公立博物馆来说,国家财政的支持使得其无需过多的考虑运营的费用,一件物品入藏博物馆,就意味着它今生都将在此度过,这种只进不出的,与资本关系较远的博物馆模式,让身处这个学科中的我,更多的习惯了文物、博物馆行当的这种宁静与安稳。就好像常常走在故宫中,游窜在老师们的办公室里,那高高的红墙之下,深深的院落之中都会给你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真的不知今夕是何夕。
长期浸润于这样一种学科背景之下,而且从小一路上学至此,父母又都任教于高校,长期处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之中,使得整个人都感性十足。就是这样一个被领导认为书生气太重的我,确实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选择在拍卖行这个资本涌动的世界中实习,也许是在星座的推动下冥冥之中的选择吧。但这一段很不同于学校和博物馆的实习经历,确实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对更多的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更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更加了解了自己。
实习的初期,正好赶上拍卖行最繁忙的秋拍季,来到古籍善本部工作的第一天,茫然不知所措的我就根据老师的文章整理出了一篇"董作宾先生与殷墟甲骨"的文章,好配合此次大量的甲骨拓本。虽然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很茫然,但能将所学运用于工作中,一直以来是我对未来工作最大的期许,所以那天在认识到自己大学期间最自豪的一门学科——古文字学,是可以贡献于工作中的时候,是非常兴奋的,好似内心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一般。
此后,服务于整个部门的秋拍进度,不时会写一些东西,尽管有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整个行业的组稿习惯,使得文章一改再改,但我很感谢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同一件东西、同一个人物转换思路,寻找不同切入角度的过程,尽管改到最后,我都开始怀疑自己不会写文章了,但这个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也许都是必要的。
以前,都是看现成的书,并没有接触过一本书是怎么样排版的,这次非常幸运,得以目睹和亲自参与三本拍卖图录的制作、排版跟机、彩、墨稿的多次校对,最后,当三本图录都切切实实拿在手上的时候,想到这是所有同事共同努力的成果,想到自己这个小不点也在其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时,真的是激动,就好像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报纸上印着自己豆腐干大小的文章时一样的兴奋。
在经过了拍品的征集、整理、登记造册、图录的制作,校对、微信等平台的宣传推广之后,整个行业都将迎来辛苦劳碌之后的收获季——秋拍的预展和拍卖。在我看来,在博物馆和拍卖行中举办展览的区别就像苹果和橘子一样,看起来是一个类型,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
很多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学术严谨的官僚机构,每办一个展览需要有成百上千的会议,去讨论展览主题、内容设计、形式设计、预算等等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展览需要花费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拍卖行,情况完全相反,因为资金使用相对灵活,学术压力相对较小以及整个投资回报周期短的原因,展览的方方面面,可以在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内完成,这样简单快捷的展陈方式,在许多博物馆人看来是不能称其为展览的。
但是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其实和当下很多单纯的文物展览并无差别。最大的差异也许就在于那展签上的货币单位会无时无刻给你一种销售物品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大众眼中认为博物馆的展览是艺术的、神圣的,可以称之为展览,而拍卖行的展览却更像是展销会的原因。
其实,当前国际各大拍卖行都进行着大动作的人事变动,越来越多在博物馆界拥有极高声誉的策展人开始在非盈利和盈利艺术空间不断游走。如今,国外拍卖行非常看重策展人在博物馆界的影响力,而且国外博物馆界也相当欣赏策展人在商业空间的经历,艺术世界的秩序似乎正在慢慢进行着变革。
与此同时,国内的各大拍卖行也都在试图突破单一拍卖的功能,寻求艺术品领域更大的操作空间,但是更多的拍卖行并没有认识到应该通过收藏和展览来增强自我的发言权。当然,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受限于很多的因素,还处在不断讨论什么是策展人,中国的博物馆会不会出现真正的策展人这些问题之中,就显得比较保守了。
持续五天的预展,我在展厅中看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群,看着不停被翻阅的明码标价的拍品,充斥耳中的都是关于投资与回报的讨论,当然也不乏对拍品更深层次的了解。这让我在感叹资本力量的同时,也在暗暗祝福着这些拍品,希望它们都能遇到好的买家,那种心情很奇特也很难描述。
不得不说,这些待价而沽的拍品和我通常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展品有着太多的不同,它们颠沛流离的脚步还在继续……而博物馆的展品相较而言似是已然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家。但很难说什么就是好,就好像我们永远在安分中抱有流浪的幻想,也会在一路的流浪中找寻家的温暖。这些艺术品就和人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宿命吧,有的人也许注定一生漂泊,而漂泊路上的故事却是一生安稳的人永远无法感知的……
预展期间,每天晚上清点拍品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一页页的仔细清点着那些信札、稿件,其中不乏众多存在于课本与记忆中的人物,我对自己有缘接触到这些东西始终抱有一份感激。在拍卖前的最后一次清点中,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几样东西真的是很不舍,对它们明天即将面临的离散更是深感无力。
我觉得一批信札拆开卖是最为遗憾的事情,一组信件代表了写信人双方的感情,如若将它们拆开拍卖,它们将会成为散落在历史中的碎片,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见证一段属于两个人的时光。但大多时候,为了拍卖的价格也好,成交率也罢,拆开卖是必然。
我有时候在想,或许是自己看不开物之于人的这种聚散离合。正如"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所以,对于能够认识到:人只是这些物的过客的大收藏家,我不得不发自内心的佩服。
拍卖当天,坐在拍卖师身旁计价的我,连续11个小时坐在台上,看着台下风起云涌的你争我夺,看着不断攀升的价位,一开始很激动,彷佛坐在此地的自己也成了有钱人,也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一掷千金。后来,唯有感叹有钱人真的是太有钱了,而且有钱人真多!
按同学的话来说,内心生出了一股想要报复社会的冲动。再后来,不断上涨的数字竟丝毫激不起我内心的半点波澜,只是忽然明白,最大的金主并不是谁谁谁,而是"钱"本身。当下所谓的有钱人,也不过是"钱"这个金主推到台前的傀儡罢了,他们为了钱还不是一样坐在这里十几个小时,也挺累的。但也许你我会说,当钱的傀儡,我也愿意,哈哈!
但不得不说,那种长期浸润于历史学、博物馆中的思维让我在台上面对那些你争我夺的人群,面对那些待价而沽的艺术品时,内心还是有一丝悲戚。我在惊异于自己太过感性的同时,也告诉自己,其实文化本就是一件极其吊诡的事情,在它的整个流传轨迹中,究竟谁才是这场权力博弈的中心?就好像王羲之从不会想到自己酒后书写的《兰亭序》会成为唐太宗对抗死亡恐惧的"救命稻草",宋徽宗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瘦金体书法,会成为金代皇帝一再模仿而不得的神笔……
文化、艺术、乃至艺术家也许才是这场精神领域博弈中的最终赢家。相对而言,今天的这些买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来竞买,我想最后他们都必将会被这些历史的记录者、文化的载体所折服,从而发自内心的爱上这一切……
一个拍卖周期结束,等待大家的会是下一个拍卖周期,稍作休息后的大家又都投入到了下一次的拍卖活动中,征集、整理、图录、巡展、预展、拍卖……真心希望这个通过资本刺激文化的行业,能够通过不同于博物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化艺术。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我这个博物馆学学生眼中的拍卖行,这个资本、艺术品市场外来者体验下的拍卖行,或许个人的情感因素太过浓重,但这都是我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我也不知这段不同于自己规划中的职业体验,会不会最终影响我整个的职业选择,但这段接触社会,快速成长的经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
转载自微信号:申申日记
作者:赵多多
编辑:ZTC
相关链接:
【一天】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你是否觉得,这日复一日的工作,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
你是否好奇,那些圈子里的伙伴,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你是否困惑,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
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
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
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
弘博网推出【一天】栏目,搜集文博圈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日常,真实呈现问题,记录行业现状。现特向大家征稿:
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
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
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
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
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
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