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博物馆不“拒”熊孩子
小学生在博物馆留言墙上撒野
3月23日,“广西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服饰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开展。3月24日,杭州城西一所小学春游,请一家旅行社负责,旅行社准备了晴雨两套方案。当日下雨,旅行社没有提前跟博物馆沟通,博物馆并不知道两个年级的小朋友要到博物馆参观。
小学生平日不能在学校黑板上乱涂乱画的,看到像教室黑板那么大的留言墙,这可找到了一个情绪出口,于是胆大胆小的同学,一起调皮。
小学生们涂鸦后的留言墙
留言墙变成了涂鸦,少数几句脏话挂在了墙上。游客们也迅速跟进,越来越多的不良留言写在留言墙上。
“只可惜原先博物馆参观者的留言被涂鸦盖住。”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涂鸦也是好事——小朋友们天性奔放,很可爱。而博物馆不只是传播知识信息,还需要传达正向的价值观念,体现一种社会教育。这正是一个引导文明游览、引发艺术教育的好契机。
博物馆请来大学生 涂鸦变成艺术品
大学生用折纸蝴蝶装饰留言墙
博物馆请来浙江理工大学团队。团队做出数套解决方案,其中有用整幅喷绘盖住所有痕迹的设计。博物馆策展团队工作人员摇摇头,“痕迹,是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保护和展示的财富。抹煞它们,并非最好的解决方案。”
大二和大三的同学们手工创作的1600只纸蝴蝶,最终入选,4月5日,它们开始在留言墙上振动翅膀,跃跃欲飞。
浙江理工大学科学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装饰基础(图案)》授课老师周真真,带着15级建筑1班和16级广告2班的同学们,通过设计,让涂鸦变成了美丽的艺术品。
破坏现场的另一种应用
近些年,博物馆里熊孩子搞破坏的事件并不少见,处理方式大多是对“熊孩子”及负责人批评、教育,利用媒体宣传呼吁遵守博物馆参观礼仪。
其实,对于已经被破坏物品还可以加以利用,一方面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所做,将其加以改造,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展示“破坏”现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国内首位获得英国玻璃学博士学位的薛吕精心创作的《天使在等待》展品,却在护栏内遭到了两个“熊孩子”的破坏。撞击之下,天使“折翼”。事后,薛吕决定把这个破碎的作品原样保存,但在一旁摆上显示器,循环播放展品受损时的监控视频,并将作品改名为《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浙江新闻
编辑:木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