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变废为宝,博物馆不“拒”熊孩子

2017-04-13 弘博网


“熊孩子”一直是博物馆的疑难杂症,近日“熊孩子”又惹事了,他们在杭州一家博物馆的留言板上胡乱图画,观众的留言被满墙涂鸦覆盖,这可给博物馆添了大麻烦,批评孩子?指责负责人……杭州的这座博物馆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导方式。


小学生在博物馆留言墙上撒野

3月23日,“广西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服饰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开展。3月24日,杭州城西一所小学春游,请一家旅行社负责,旅行社准备了晴雨两套方案。当日下雨,旅行社没有提前跟博物馆沟通,博物馆并不知道两个年级的小朋友要到博物馆参观。


小学生平日不能在学校黑板上乱涂乱画的,看到像教室黑板那么大的留言墙,这可找到了一个情绪出口,于是胆大胆小的同学,一起调皮。


小学生们涂鸦后的留言墙


留言墙变成了涂鸦,少数几句脏话挂在了墙上。游客们也迅速跟进,越来越多的不良留言写在留言墙上。


“只可惜原先博物馆参观者的留言被涂鸦盖住。”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涂鸦也是好事——小朋友们天性奔放,很可爱。而博物馆不只是传播知识信息,还需要传达正向的价值观念,体现一种社会教育。这正是一个引导文明游览、引发艺术教育的好契机。



博物馆请来大学生 涂鸦变成艺术品


大学生用折纸蝴蝶装饰留言墙


博物馆请来浙江理工大学团队。团队做出数套解决方案,其中有用整幅喷绘盖住所有痕迹的设计。博物馆策展团队工作人员摇摇头,“痕迹,是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保护和展示的财富。抹煞它们,并非最好的解决方案。”


大二和大三的同学们手工创作的1600只纸蝴蝶,最终入选,4月5日,它们开始在留言墙上振动翅膀,跃跃欲飞。


浙江理工大学科学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装饰基础(图案)》授课老师周真真,带着15级建筑1班和16级广告2班的同学们,通过设计,让涂鸦变成了美丽的艺术品。


破坏现场的另一种应用



近些年,博物馆里熊孩子搞破坏的事件并不少见,处理方式大多是对“熊孩子”及负责人批评、教育,利用媒体宣传呼吁遵守博物馆参观礼仪。


其实,对于已经被破坏物品还可以加以利用,一方面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所做,将其加以改造,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展示“破坏”现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国内首位获得英国玻璃学博士学位的薛吕精心创作的《天使在等待》展品,却在护栏内遭到了两个“熊孩子”的破坏。撞击之下,天使“折翼”。事后,薛吕决定把这个破碎的作品原样保存,但在一旁摆上显示器,循环播放展品受损时的监控视频,并将作品改名为《折》。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浙江新闻

编辑:木子


相关链接:

扒一扒这些年被摸过的雕像

拜拜与拍照:博物馆里的佛

上海自然博物馆海星被“摸”死之网友怎么看

传统民俗or交感巫术——人们为何热衷于摸文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