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思维&建设,打通博物馆教育连系公众的“任督二脉”
品牌,原本是商业领域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和信任程度,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博物馆教育领域,也在一批大馆、名馆的引领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品牌建设之路并展现出日益广阔的前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
在博物馆界,谈起精品,不少人总想到陈列;说起树立品牌,不少人又都认为那是企业的专用名词。其实,博物馆里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精品意识并打造自己的品牌。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品牌之路,如果从理念的自觉说起,应该始于2003年。博物馆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本馆宣教活动中一两个或若干个重点环节,把它做精、做强、做大,形成局部的独特的优势和较大的影响,使之能够为本馆创造两个效益发挥突出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河南博物院从2003年起,社会教育工作自觉地步入打造品牌的征途。
现在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工作已拥有了能够叫响中原乃至全国博物馆界并深受公众欢迎、深刻影响社会的历史教室、华夏古乐展演、专业讲解、志愿服务、中原国学讲坛、中原文化宣讲团、暑期少儿活动节、讲解培训基地等八大品牌。特别是历史教室品牌,这间每年开展4大版块50多个项目共600多场次互动教育活动的200平方米多功能历史教室,已冲出博物馆的围墙,扎根大千世界,形成连锁化创新发展的大格局。截至目前,历史教室品牌已相继落户河南省少儿图书馆、郑州四中、河南省实验中学,形成了院内1个、院外3个历史教室资源共享,同步发展的独有格局以及博物馆、学校、图书馆三方融合发展,教育体验空间滚动拓展、直接参与受众成倍增长的态势。正因如此,历史教室品牌也得到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及全国同行的一致关注,先后被确定为“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评选优秀示范案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实际上,在河南博物院打造系列品牌的过程中,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也纷纷踏上了博物馆教育的品牌建设之路。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说文解字”教育项目。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共计32组教学内容。为了打造该系列品牌,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史家小学组建强大的开发团队,立足国家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面向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进行梳理总结,完成了从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到学科统筹工作。其中的每一个主题、每一组内容的实施,国博均尝试引入“双导师制”,即:先在博物馆教师带领下到展厅完成现场观察的上半场课程后,再回到国博“教育体验区”,由学校教师带领完成下半场的解析与互动课程。该教育品牌推出后,成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科学、长效对接的一个示范工程,在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2014年起推出的“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教育项目。项目依托2014年中国“丝路文化”主题,引导体验者通过宣讲、演示、互动、寻宝、模拟活字印刷等环节,多方位、体验式的对古代科技文化进行感知,从而启迪参与者的创造思维。在“丝路热”的当下,该教育品牌受到了观众的格外好评。
除此之外,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项目、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原始部落快乐行”项目、南京博物院的“古乐悠悠、汉舞轻扬”项目、首都博物馆的“创意课堂”项目、山东博物馆的“孔子学堂”项目、湖南省博物馆的“教师沙龙”项目、故宫博物院的“霓裳彩绘、手绘龙袍”项目、广东省博物馆的“海帆留踪系列教育活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展览教育系列等项目均在列。
还看今朝
博物馆“教育体验区”的历史,最早应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史密森学院。当时该机构在美国的博物馆中带头“相继为儿童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室或学习间,小观众们在那儿可以自由玩耍、扮演角色、体验自然、尝试挖宝、模拟驾车等等。”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开“教育体验区”风气之先者,是上海博物馆。上博1996年新馆一经开放,就推出了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陈列体系,同时还凭其先进的“体验式博物馆教育”理念,在国内率先开辟独立空间设立了“观众活动中心”。其后首都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迅速跟进,2006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开放,开设“七彩坊”作为“教育体验区”;2009年河南博物院实施提升工程后开设“历史教室”作为“教育体验区”。
近些年各种博物馆“教育体验区”犹如雨后春笋。2012年,改扩建后重新亮相的新国博辟出1500多平方米的独立空间设立了“教育体验区”,成为当今博物馆“教育体验区”当之无愧的“巨无霸”。2015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也在寸土寸金的紫禁城里相继开辟多个“教育中心”供观众体验故宫文化。如今,不仅大型博物馆开辟“教育体验区”已成常态,中、小型博物馆开设“教育体验区”也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势头。以河南省为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许昌市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安阳市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到处可以看到各色博物馆“教育体验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90%以上的案例,均依托“教育体验区”展开,“教育体验区俨然成为培育博物馆教育品牌的新摇篮。
如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品牌空间和辐射力的拓展。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最初受制于场馆条件,只有院内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小小空间,虽然很受欢迎却远不能满足公众的体验需求。在“融合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他们融合麦当劳这样的商业发展和经营模式,融合在校教育部门和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优势,对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进行公益性“复制”与推广,很快冲出围墙、走向大千世界,开创了“院内1个与院外N个”历史教室连锁化发展的新格局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系列品牌,在研发和实施过程中,更是跨界融合了文博、教育政府主管部门,文博、教育行业组织,专业报刊组织,新闻出版部门以及高校和馆内多个部门的力量。“融合式发展”在博物馆领域目前还是个新鲜词儿,但是“融合式发展”是经实践初步证明了的能够推动博物馆教育品牌做大、做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近年来,四川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大篷车”、内蒙古博物院的数字流动博物馆,作为延伸博物馆教育职能、扩大教育服务覆盖面而量身定制的“豪华版”特殊教育品牌,其远距离“移动化”的服务及其影响力早已经被人们熟知和称道。更可喜的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讲品牌、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原始部落快乐行”教育品牌、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教育品牌等,也已悄然开启“移动”模式。他们不仅走出博物馆的围墙,走进了当地社区,还频频远距离、跨区域甚至跨境“移动化”服务,到千里之外的广东、湖北、江苏、内蒙乃至香港等省(区)开展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然而,就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更多依托博物馆固定空间实施的教育品牌的“移动化”还没有形成气候。这种探索虽然目前尚属个案,但为全国更多依托固定场馆实施的博物馆教育品牌实现“移动化”、扩大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实现教育品牌效能的最大化,提供了宝贵范例和有益的启迪。
基于新技术、信息化的“互联网+”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既是博物馆自身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公共文化发展大势所趋的需要。随着“教育”跃升为博物馆第一职能,“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在未来将被置于博物馆的优先发展方向。从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为代表的一批中原五省大、中型博物馆大量案例与数据看,“互联网+”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信息推送的基础平台、特色项目的展示平台、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与社会媒体互动发展的融合平台、内外交流的联络平台。”博物馆教育一旦与“互联网+”有机对接,就会释放出新的、巨大的能量,并拥有更深厚的潜力。
为进一步打造具有“互联网+”特质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河南博物院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了“历史教室数字课堂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基础环境、云数据中心、数字化应用为三大模块,以“历史教室”现有课程设置及教育部规定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以近场感应和智慧终端为技术基础,制定出近期基础平台、中期进阶平台和远期云端平台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之上,将建设成一个拥有一定覆盖面的在线历史文化教育平台,使全国范围内博物馆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地理与时空的限制,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与流通。可以断言,这样一个“历史教室数字课堂建设”项目一旦启用,河南博物院的连锁化历史教室品牌,将可轻松跳出固有的实体体验空间,随时可以以最小的代价,“移动”到全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群的地方,开展博物馆教育体验互动活动。
实践证明,博物馆教育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是明智之举。一路走来,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品牌建设从不自觉到自觉;教育品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大馆到中小博物馆……品牌,是彰显博物馆教育特色和优势的最大法宝;品牌,是博物馆赢得公众人气与口碑的最佳手段;品牌,是博物馆教育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载体;品牌,是博物馆教育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历史昭示未来,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品牌建设正在越来越好。
作者:丁福利
编辑:梖梖
相关链接: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