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记——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
新疆文物保护成果展隆重开幕
一、新疆文物保护的现实基础
01
新疆独特的地域特征
鸡首人身俑
新疆地理风光
新疆织物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欧亚腹地,自古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悠久的历史为新疆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历千年仍鲜妍的织物、闻名中外的多语言多文字纸质文书、千姿百态的唐代泥俑、美轮美奂的于阗龟兹佛教壁画……新疆文物备受国内外瞩目。
02
新疆文物保护的地域特点
纸质文物(有机文物之一)
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大量跨越千年的有机质文物得以保存至今,这一点在国内外都属罕见。这些有机质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保存较好,是研究新疆乃至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科技艺术及丝绸之路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但是,有机质文物具有易褪化、易变质、易丧失强度等特点。出土时环境改变的剧烈程度、搬动清洗等人为干预的科学与否、库房及展厅环境监控的条件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到有机质文物的寿命。为了使这些珍贵文物保持原有价值,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展示,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文物保护的历史背景
01
文物保护的时间序列
1959年
新疆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式开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建立之初便组建了文物修复部门,初期主要对泥塑和陶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1965年
开始制作文物装具囊匣
1972年7月
成立装裱组展开了对纸质和绢画等文物的保护修复,
成立了金属文物和纺织品文物保护组
至此,新疆文物保护工作正式铺展,各地出土的大部分类型文物都可得到保护与修复。
02
文物保护面临的困难
然而,尽管新疆文博机构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但由于新疆文物工作的条件极为艰苦,各级财政普遍困难,加之设施缺乏、欠缺统筹调度等因素,导致了全疆可移动文物的馆藏保护工作滞后、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文物保护工作长期面临巨大压力等情况。通过“新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全疆各级各类博物馆存储和展陈空间容量小的情况普遍,大多数库房、展厅的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文物保藏需要,特别是珍贵的有机质文物面临腐蚀的危险,亟须抢救性科技修复和预防性保护。
三、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为解决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问题,促进新疆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发挥好文物教育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功用,新疆文物局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01
区域联动协作
文物局确立了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龙头辐射指导地州博物馆、地州延伸带动县市博物馆的发展思路,通过文物保护项目拓展专业研究领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拓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领域。
02
大量资金投入
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国家投入4291万元用于全疆14个地州市博物馆和3个直属文博单位的文物保存基础设施、预防性保护环境建设的硬件支持项目,共新建、改扩建文物库房14930平方米,购置了一批文物预防性保存环境的基础设施,并配置了安防、消防和环境控制设施等。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全疆直属文博单位、科研机构和地州市级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保护基础条件日趋完善。
03
建设文保基地
“新疆博物馆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中期评审
全面推进新疆文物保护工作跨越式发展。近十年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先后在区博物馆、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区龟兹研究院等成立了“纺织品、纸质文物、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古代壁画”共5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主要接受全疆相关文物的科学研究、鉴定测试、技术保护、仿制复制等项目,并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一流的文博科研机构合作交流,近年相继申报并完成了彩绘泥塑、金器等保护项目。
04
加强软件支持
新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
不断加大新疆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近十年全疆先后有百余人次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研究机构举办的文物技术保护、修复方面的培训班。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的龙头作用,成功利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举办了“全疆纺织品、纸质文物、壁画及金属等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共8个,培养了一批基层文物技术保护、修复人才,为今后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阶段,一大批参与“以干代训”培养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了起来,他们不仅可以科学检测分析文物,而且能够独立修复文物,还初步具备了文物科技保护的科研能力。
05
成果科研性转化
铜制佛像修复成果
充分发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作用。以区馆举办“壁画修复培训班”为例,通过在和田地区策勒达玛沟县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壁画保护修复实习,紧跟借力申报了国家文物局“和田地区策勒县佛教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经过近一年时间对壁画的抢救性修复工作,不但建立起了新疆的壁画保护修复队伍,而且2014年区馆又将此项目的新资料、新成果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策划举办了《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该展先后在上海、陕西等地巡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文物保护成果转化的陈展还有《新疆古代服饰的记忆》、《丝路于阗--文化与艺术的交融:新疆古代和田艺术精品文物展》和今天的《指尖旋舞 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等。
06
紧扣国家文件要求
广泛拓展、带头指导全疆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学习借鉴“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先进经验,逐步实施了全疆预防性保护项目的申报和项目执行,进一步改善了全疆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基础条件,不断提升科技保护修复能力,努力从源头上确保文物安全。
07
整合优势资源做项目
山普拉纺织品项目一期、陶塑文物二期保护修复项目
近两年,围绕全疆数万件亟待保护修复的馆藏文物,新疆文物局以修复技术相对成熟的纺织品为切入点,集中区考古所、区博物馆和吐鲁番博物馆等多家单位业务骨干,聘请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为技术顾问,形成纺织品修复专业团队,先期对全疆馆藏纺织品病害进行调查,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逐步对“小河腰衣、营盘服饰、尼雅织绣”等进行保护修复,并将此文物保护工作新模式渐进推广至全疆各地。
四、十年奋斗、成果斐然
通过十余年努力,新疆文物保护工作克服了经费有限、人员缺乏等困难,通过扬长避短、培养专业研究队伍、合作交流和研究成果转化等开拓全疆文物保护的事业发展之路。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龙头、地州博物馆为骨干、县市博物馆为基础的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近十年来,新疆文物保护工作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与实践,拥有了一支实力较强的专业团队,在纺织品、纸质品、彩绘泥塑、金器文物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保护、修复及鉴定经验,共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80余项、修复文物多达3000余件,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及社会教育功能,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新疆各族群众。
这些不仅体现了新疆的一批珍贵可移动文物得到了保护修复,而且反映了新疆文物保护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与鼓励。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作者:朱虹
编辑:hm
相关链接: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