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除了展览研究,还能为观众做些什么?
近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故宫博物院等9家博物馆馆长集体亮相,而9家博物馆从千余件收藏品中甄选出的27件“镇馆之宝”也将在央视国家舞台上完成一场由观众选择的特殊展出。
《国家宝藏》制片人表示,此次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的追求就是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
而与此对应,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已经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话题,而博物馆藏品又如何“活起来”呢?故宫博物院与成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常州博物馆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乾隆特展系列,为藏品利用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一.提高藏品利用率
博物馆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博物馆的价值与社会使命,最终要回归藏品。因此,博物馆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馆藏文物。然而,我国博物馆却面对这样的问题:藏品数量巨大,但总体展出率却偏低。很多大型博物馆藏品展出率不足3%。而新建的一些市县博物馆,藏品数量却不足以充实一个基本陈列。因此,发挥博物馆作用,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首先必须提高藏品利用率。
1. 让藏品“动”起来
提高藏品利用率,首先需要整合藏品资源,打破地域、行政级别的限制,形成共享平台,支持联展、借展、巡展等一些临时性展览的方式,扩大馆际展览合作,促进藏品资源的利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大馆藏品闲置而基层中小博物馆藏品匮乏、缺少基本陈列的问题。馆际合作的开展意味着馆际之间频繁的交流。
博物馆应主动参与到这种文化和信息交流之中,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联系,不定期交换展品,进行广泛交流。通过巡展等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藏品活动起来,让藏品的价值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进行传播,而非局限于一馆之内。
早在2016年故宫博物院便与四川成都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乾隆特展,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国内举行的帝王综合主题展览,更是西南地区的首个“乾隆大展”。在乾隆特展举办期间,吸引了约有六七十万余人次观展,最高一天达到了3.4万人次。
此次展览的成功是一个博物馆联展的很好的范例,两馆通力合作,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既展出了更多文物,又通过展览策划体现出文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吸引了大量观众。
今年,这一主题特展又来到了与乾隆皇帝颇有渊源的江南地区。自8月10日起,故宫博物院与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常州博物馆等机构的馆藏文物构成的共计200余件展品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在紧邻乾隆行宫旧址的浙江省博物馆展出,成为近来文博界的又一盛事。这种馆际合作开展的巡展交流,让藏品“动”起来无疑是对藏品利用率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馆藏文物进行保存、开发、传播,激活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使博物馆观众在部分馆藏文物不展出的时间,通过网络也能够了解信息。“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纷纷出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更是将其收藏的37.5万件藏品的高清图像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版权,这意味着无论是艺术家、设计师,教师、学生,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并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这些公共领域艺术品的高清图像。这一做法不仅使公众得以了解博物馆的藏品,而且促使他们利用博物馆藏品开展创意设计,使博物馆藏品在实际中真正得以利用。
二.提高藏品与观众的关联性
提高藏品利用率的同时,也要确保藏品利用的质量,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博物馆藏品的作用,让公众对于博物馆藏品有所认知,让藏品“活起来”。
1.用藏品说好故事
利用藏品不能只是把藏品文物进行简单的摆设,也要加强在展览中“讲故事”的能力。很多文物的内涵,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不太好理解。如果在展览中根据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或历史故事为线索,为文物赋予生机与活力,提高观众的观展兴趣,进而使观众更深入的理解展览内容。
如何将故事讲给参观者听,仅靠文物还不够,叙事方式也同样重要。将藏品硬生生地推给观众,并不能让观众感受到藏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然而,现阶段大部分的展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在于如何将碎片化的藏品串联起来,避免单纯的藏品堆砌展示,为参观者讲述一个能够理解的故事。虽然参观者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都会影响人们对展览的理解,但故事总会拉近展览和参观者的距离。
例如“寻找致远舰——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叙事手法,将展览梳理为故事线,讲述了与“致远舰”有关的历史,受到了广泛好评。
博物馆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如二维码导航、语音编码查询等,提升展示、宣传水平,创新藏品展陈形式和手段,创新文博数字产品传输、传播方式,建立互动体验、即时共享平台,拉近藏品与公众的距离。
3.把藏品带回家
博物馆还需要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进一步发掘其藏品的潜在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发展以藏品为依托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博物馆的品牌价值。通过文化创意衍生品让公众 “把藏品带回家”。藏品衍生品的创意性开发,是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授权艺术品,这种创意不仅不会削弱藏品本身的价值,反而是一种承载文化理念的符号,是对藏品价值的发掘与传播。
现阶段,博物馆文创产品良莠不齐。上博“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文创产品的火爆热销和故宫“淘宝”的成功,与部分博物馆被网友吐槽“让你把掏出来的钱包硬生生塞回去了”的文创产品相比可见差距。博物馆文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依托于博物馆和藏品本身的文化意蕴和纪念价值,又有当代设计所带来的功能性、形式感和创意的旨趣,但仍存在品质堪忧的问题。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当创意、知识、价值的创新以及文化的独特性等等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时,如何发挥博物馆自身文化优势,既是挑战,也是博物馆文创的使命。结合富于当代精神的灵活创意,在变动的时尚中重新演绎历史与传统的价值,同时彰显新锐的时代风格,才能在众多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
让博物馆藏品更好为公众认知,是博物馆和观众的双赢,也是博物馆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关于如何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文章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报,美术报
编辑:叶子&心儿#City
相关链接: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