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点”成“线”——京津冀“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概念的思考

2017-09-11 《博物院》杂志 弘博网


导语

在城市更新的历史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建筑遗产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历史建筑遗产的废墟中诞生的。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提高,历史建筑遗产的价值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历史建筑遗产数量庞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其保护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对于如何寻求适合的途径和策略来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遗产是世界范围内值得共同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区域发展模式的重大转折。如何整合京津冀都市圈建筑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推进区域建筑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与整体展示?如何建构资源共享的区域建筑遗产保护与合作利用模式?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基于“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概念,从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这一层面,探讨京津冀建筑遗产协同保护与发展问题。


如何进行区域建筑遗产保护?


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尺度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有了显著扩展,从单体建筑、小场地建筑空间扩大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镇)、跨区域线性遗产。同时,在建筑遗产所包含的多重价值要素中,越来越重视从展示与阐释层面认识建筑遗产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适应区域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些概念纷纷出现,如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遗产足迹(heritage trail)、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 )等。


1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


遗产廊道是美国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而提出的一种区域性遗产保护战略。作为一种线性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常见的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但也有把单个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


2遗产足迹(heritage trail)


城市遗产足迹主要是美国城市中一种以历史遗产保护与游览展示为主要功能的线性景观类型,如美国波士顿以展示美国独立革命历史遗迹为主题,将市中心区域17个遗产点串连而成的“自由足迹”(freedom trail)。

美国波士顿“自由足迹”示意图


3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按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的界定是:“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


 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

 必须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

 必须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中。


上述三个概念的共性表现在,都是一种整体性的线性遗产,除城市遗产足迹外,一般都是大尺度、跨区域并以特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呈线性分布的各种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的集合。


如何定义“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


本文提出的“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概念,是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从一定范围城市间区域合作的视角,结合建筑文化遗产的特征、保护状况与展示需要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空间尺度/地域规模


与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相较,“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空间尺度相对较小,但比城市遗产足迹的空间尺度大,适宜定位为中尺度,其辐射范围可以是如城市遗产足迹一样在一个城市内,也可以是在一定范围的城市群内。


2构建方式


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主要基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线性遗产资源(运河、古道、铁路路线等),而“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实际上是运用主题筛选、规划设计等手段,以“点”成“线”,将某些具有文化相关性的建筑遗产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线性的保护与开发框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在一个城市内,或是在一定范围的城市群内的建筑遗产,只要建筑遗产的类型及其文化价值有较突出的主题叙事,并且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聚集性,能够通过主题提炼、阐释及文化规划等方法,将相互关联的建筑遗产有机融入一个线性或网状结构的整体保护与展示系统之中,便可称之为“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


 “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定位 


“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定位为既是整体性的建筑遗产保护线路,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旅游线路。基于城市规划的文化途径,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遗产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在充分保护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挖掘其市场价值,使之成为市民可触摸城市历史、体验高品位建筑文化之地,还是传播区域城市历史、强化区域建筑文化特征、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一种整体性保护策略


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是一种整体性保护策略,旨在以共同的文化主题为纽带,搭建并加强单体建筑遗产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提升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实现整体价值大于线路上各部分遗产价值之和的共赢效益。


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有些建筑文化遗产节点若从单体建筑的角度看,因其文化价值不大而得不到妥善保护,但若它作为主题建筑遗产线路的构成节点,则可能得到有效保护并突显其文化价值。构建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不仅是妥善保护城市建筑遗产的需要,更是传承城市文脉的需要。因为这种保护方法强调了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关联,不是孤立地保护单个建筑遗产,是串联整座或多座城市的建筑遗产节点以形成一种较大的文化遗产区域,是对城市和区域层面整个文脉环境的保护。


2一种展示建筑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还是展示建筑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并具有带动本地和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正如德国学者汉斯·带特莱特·卡麦亚(Hans Detlef Kammeier)所说,欧洲国家最初提出文化线路的概念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地区的‘线路’被定型为传播当地历史、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的概念”。


 京津冀近现代主题建筑遗产线路 


京津冀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共10个城市,辐射半径大致在300千米之内。京津冀都市圈建筑遗产资源丰富,其中由国务院审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5座(北京、天津、承德、保定、秦皇岛的山海关区)。


京津冀都市圈交往半径相宜,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文脉传统,区域间建筑遗产的共性文化元素与主题不少,由此通过主题提炼等方式构建的共性建筑遗产文化因子,是推动京津冀建筑遗产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京津冀都市圈


本文将视角集中于建筑遗产保护中容易受到忽视的近现代建筑遗产,根据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资源的分布、现状,通过区域文脉分析、比较资源特色和文化主题筛选,提炼出四个主题线路:


1革命之路:京津冀革命纪念建筑遗产线路


革命纪念建筑遗产:指与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重要革命历史事件或者革命历史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遗产,主要包括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含旧居)、革命纪念馆(堂)、革命纪念碑(亭)等。


京津冀都市圈不少城市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其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遗产具有时间跨度长、类型齐全、知名度较高等特征,通过依托重要建筑遗产,构建主题性线路的方式,有助于从整体保护与展示层面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表1仅列出了京津冀都市圈中全国重点文物的革命纪念建筑遗产,可以依托这些建筑遗产作为主题线路的核心节点,将现存不同等级(包括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的建筑遗存)、不同类型的革命纪念建筑遗产串连起来,构建主题鲜明、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线性文化景观


2崛起之路:京津冀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线路


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在我国,主要是指1840年以后出现的、用于工业、仓储、交通运输业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价值的建筑遗产


京津冀都市圈积淀了丰富的近现代工业遗存,且具有良好的再利用条件。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重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但众多成功的项目集中在工业建筑单体的再利用改造方面,工业遗产整体性和区域性保护较为薄弱。


表2列举了京津冀都市圈节点城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及一些文化价值和改造再利用价值突出的工业建筑遗产。


京津冀应借鉴“欧洲工业遗产之路”(European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和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oute der Industriekultur)的整体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尝试建立锚点、地区线路、主题线路等不同层级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示意图


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教育价值突出的工业建筑遗产作为核心节点(表2),其次是将节点元素组织起来形成主题性地区线路,使之成为覆盖较大区域的遗产保护线路。


如北京可以在市域范围内或联合张家口市建构京张铁路主题线路,通过西直门火车站、清华园火车站、青龙桥车站、人字形铁路、京张铁路纪念碑及詹天佑雕像、康庄车站、居庸关车站、宣化府车站、张家口车站等锚点,连接成覆盖西城区、海淀区、昌平区和延庆县的铁路遗产主题线路,并进一步延伸至张家口区域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


3文化一脉:京津冀博物馆线路


博物馆模式不仅是重要有效的遗产保护方式,而且是以博物馆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京津冀三地史迹类、遗址性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类博物馆资源相当丰富,通过打造一些建筑遗产保护类主题博物馆线路,可以把京津冀相关博物馆资源有机串联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与传承作用,助力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建筑遗产类主题博物馆线路方面,至少可以梳理出两大类主题:


中国传统建筑和都城文化主题


将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天津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节点串联起来,以此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建筑与都城文化。

近代建筑遗产主题  


将“革命之路”和“崛起之路”主题线路交叉互补,打造京津冀革命纪念建筑博物馆线路(如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河北西柏坡纪念馆)和京津冀近代工业遗址博物馆线路(如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天津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唐山开滦博物馆),又可以与下述名人故居线路交叉(如北京鲁迅博物馆、天津张学良故居博物馆、唐山李大钊纪念馆),强化名人故居资源的文化功能。


4京津“双城记”:名人故居线路


北京、天津这两个城际特快距离不到30分钟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建筑遗存方面整体保护、协作发展的潜力巨大。无论北京,还是天津,以丰富的名人故居资源为代表的城市人文建筑都是其文化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的重要体现,因此北京、天津可以尝试构建整体性的名人故居保护线路。京津双城在名人故居保护方面至少可以梳理出三类主题: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故居(如北京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天津的张学良故居、曹禺故居);

 “京味文化”和“津味文化”的代表人物故居(如老舍、梅兰芳之于北京,马连良、骆玉笙之于天津);

 京津双城都留下重要生活足迹的名人,例如梁启超。


京津“双城记”名人故居线路能够整合两个城市的名人故居资源,突出整体展示的优势,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独特文化功能。


 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建构原则 


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般原则,在《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等国际性文件中有较明确的表述。例如,《威尼斯宪章》指出,对于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传递其原真性的全部信息是我们的职责”“各个时代为一古迹之建筑物所做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因此,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同样可以作为“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构建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同时,“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作为区域建筑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新方法,既要遵循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取得共识的基本原则,也要根据自身的定位与特点,提出一些专门原则。而“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定位既是整体性建筑遗产保护线路,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旅游线路,因而遵循适宜性开发原则和“可参观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1真实性( authenticity)原则


真实性原则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底线原则,对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反对不尊重建筑遗产本性,对人类集体记忆的建筑遗产无知篡改或有意破坏。在“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构建中,遵循真实性原则就是应当真实、全面地保存建筑遗产线路元素的历史信息及文化价值。


例如“京津‘双城记’之名人故居线路”,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名人故居的修缮和改造再利用应采取最低限度的干预原则,以保护真实性和解决安全性为目标,尽量尊重原物,尽力保持原貌;第二,除非重大公共利益,一般而言名人故居不应全部、局部搬迁或异地重建。因为迁移会切割原址的环境,是对其真实性最大的改变。(原来是由于迁移会切割原址的环境,是对其真实性最大的改变。除非重大公共利益,一般而言名人故居不应全部、局部搬迁或异地重建。)


2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维度上将建筑遗产单体和周边环境、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充分发挥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与整体文化效能,避免城市空间中建筑遗产元素的“面”被打散,“线”被切断,通过“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规划策略,将建筑遗产有机整合到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形态、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文脉之中。


例如北京,近些年来已初步构建了片状保护与线状、带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整体保护模式。《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提出的“一轴”(传统的中轴线)、“一线”(从朝阳门到阜成门的朝阜路沿线)和“一带”(长安街一前三门大街带状区域)的保护概念,实际上就是市域层面的“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保护策略。但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与天津、河北区域层面的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整体保护模式还有待构建。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轴”与“一线”示意图 


3适宜性开发原则


所谓适宜性再开发,其基本要求是:任何对建筑遗产的开发性保护,若有助于提升而非损害遗产的文化价值,若有利于增强公众对建筑遗产的了解、赏识和文化认同感,就是适宜的。


近年来建筑遗产的阐释和展示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拓展,便是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认识从内在价值走向内在与外在价值相结合的综合价值观,即将建筑遗产不仅视为一种珍贵的文物,还视为一种能够保护一种文化认同的文化资源和资本。


基于“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保护,作为是一项包括遗产修复性活动、改造再利用、遗产活化、遗产展示、注入主题性事件等活动的综合性遗产保护策略,对建筑遗产的适宜性再开发,能更好地保护其综合价值,尤其是挖掘和发挥其蕴含的独特公共文化价值功能,提升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兴趣及对其价值的认知。


4“可参观性”原则


传承城市文脉,还要让文脉具有“可读性”( legibility)。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可参观性”原则是建构文脉可读的重要方式。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建筑遗产保护,可以通过对一些建筑遗产(如革命纪念建筑遗产、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文化规划和再开发,尤其是通过主题性展示方式和整体标志系统的规划设计,以及融入丰富多彩的主题性文化事件,使得原本支离破碎甚至难以识别的建筑遗产,变得更为完整、清晰,成为具有可体验性、可参观性、可读性的文化空间,让建筑遗产更好地传递意义,使市民和游客通过体验建筑遗产,激活建筑遗产的公共文化价值,培育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发挥其展示与体验城市文脉的重要功能。


编者按: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也是对其所蕴含文化的保护,是对城市与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建筑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共同为人们提供生活情景的发生地。


公众在环境与建筑之中产生特定的社会活动、生活方式、特有的记忆和情感,同样是建筑文化遗产所需要保护的重要部分。因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以物为主的保护利用,更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延续与传承。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区域保护探讨——基于“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概念的思考》,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1期。作者:秦红岭,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1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段勇: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喜与忧

博物馆网站如何进行藏品分类?

博物馆教育研究将何去•何从?

沈辰/何鉴菲:“释展”与“释展人”能为博物馆带来什么?

沈辰/何鉴菲:“释展”与“释展人” 博物馆展览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博物院》杂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