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排号看展”取代“排长龙”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什么?

2017-09-29 弘博网


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故宫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开展以来,每天在午门正殿展厅门口都会看到排的好似一条龙的长队,有游客说要排2-3个小时才能进去。即使在排队,仍然有游客络绎不绝的来排队看展。一时间,“排长龙”“故宫跑”占领各大新闻头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链接:“故宫跑”、“排长龙”——这些年,我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互相伤害)。


为了解决观众排长队的问题,故宫推出了排号看展的方式。排队看展,确实减少了观众的等待时间,然而其背后所带来的“展览热”也值得继续思考。


火爆

看展也需要排号进入?


9月24日,故宫为解决“故宫跑”等一系列无序现象,满足观众舒心观展的需求,推出新招:对陈列《千里江山图》的午门正殿展厅实行发号分时参观措施。


据了解,展览发号方式为每天免费发放16个时段的号码,每半小时放行该时段的150名观众进入午门正殿展厅,发号地点在“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入口。此外,凭号参观仅限午门正殿展厅,参观东西雁翅楼展厅则无需领取号码。



在试行当日,早上8:30,观众由午门进入故宫后,部分观众径直来到千里江山特展入口。故宫工作人员放行前150名观众进入展区,向其余观众依次发放全天其他时段参观号码,并在入口一侧摆放有提示当下参观时段及号码的指示牌。观众如果不想排队看《千里江山图》,只想参观午门东西雁翅楼的其他展品,则无需领号排队即可进入展区。此后午门展区入口全天未出现观众排队现象,仅午门正殿展厅保持有数十人的队伍,平均等候30至60分钟可参观到《千里江山图》这一单幅展品,参观其他展品则完全不需排队。


排号看展,确实大幅度减少观众排队等候时间,减轻了故宫的接待压力,也避免观众由长时间排队等候而产生的烦躁与焦虑,有利于维护展厅的秩序和氛围。



然而,排号看展并不新鲜,故宫也非第一个实施这种方式的展览场所。


前不久,火遍北京的艺术展览“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便采用了排号看展的方式。顶着“全球十大必看展览”的名号,“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刚一亮相于798的佩斯北京画廊,便人气爆棚。尽管门票高达150元,且在里面逗留时长还有限制,但场馆外时不时便排起一百多米的长队。为此,为了解决馆外拥挤、等候时间长的问题,此次展览便推出了排号观展的方式。在“佩斯北京”服务号直接购票,到了现场,由工作人员核对订单号,并提供排号凭证,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在微信获取排号信息提示。为了控制场馆内 44 34261 44 15265 0 0 2303 0 0:00:14 0:00:06 0:00:08 2832人数,每10人为一组进入展厅。排队过完安检后,可以凭手机号取纸质门票,取票处会在票面写上观众入场时间,告知参展时间为一小时。


冷观

当展览被“营销”,看画还是看热闹?


2013年“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曾展出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的多幅书画藏品,当时的看展人数用寥寥无几形容都不为过。今年,《千里江山图》再次展出,却得到了无数游客的青睐,排队排号也只为看上一眼。四年间,一幅画所受“待遇”的冷热两重天。除了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他们开始走进博物馆,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博物馆在营销方式方面发生的转变。



如今,博物馆愈发重视自身的公众属性,更加重视公众的需求,并开始意识到大多数博物馆观众并非来自艺术或文博行业的专业人士,而要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便不能再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状态,必须采取有效的营销方式进行面向大众的宣传。


然而,也有人开始担心,博物馆如此“营销”,只求人数,不管观展质量的做法,伤害的,无疑是想看的人罢了。这种铺天盖地的炒作,不断神话某件藏品,而造成人头攒动的观展场面,又真的是否能达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还是仅仅娱乐了大家,让展览变成了全民狂欢的“热闹”?


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前期策划和宣传,引发了人们对《千里江山》的热情。而通过办一个展览,能够让观众记住一两件展品,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出路

期待缩短排队时间,更期待流动的博物馆


近些年,北京各大博物馆的展览水平不断提高,重量级展品频现。然而也有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无人问津。例如,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近百万件,虽然近几年更换展品的频率、办新展览的数量已经在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它巨大的馆藏而言还是太少,许多珍贵文物依然只能藏于库房。


对于这种现状,故宫应该可以让这些沉寂在库房的文物出宫“游玩”一趟,例如中小型博物馆以及其他省市博物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展品流动起来,让博物馆流动起来,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办一次不一样的展览,让更多公众看看“宫里”的宝贝。


当然,除了博物馆和博物馆合作,博物馆也可以和其他机构合作,让更多社会机构与公众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前不久,上海博物馆便与上海地铁站开展合作,将火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搬进了地铁站,让对此展深感兴趣的公众,在馆外也可以领略本次展览的精彩内容。

2017年5月,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地铁首次展开合作,并在6月份开展“上海博物馆进地铁”活动,而此时“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其相关读本《手绘文物世界史》也因其内容的创造性而备受关注,也为本次合作锦上添花。


百米文化长廊灯箱包装


《手绘文物世界史》进地铁——互动小课堂


“上博百件珍品号”列车


“大英百物奇幻之旅”地铁寻宝活动


此次“上海博物馆进地铁”活动共有五大主要展示:包括百米文化长廊灯箱包装、人民广场中央展台、“上博百件珍品号”列车、《手绘文物世界史》进地铁——互动小课堂和“大英百物奇幻之旅”地铁寻宝活动。上海博物馆为这一系列的活动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流动的盛宴:地铁里的上海博物馆 A Moveable Feast: Museum in Metro”。


本次活动让高速运转能量强大的地铁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成为了承载文化能量的展厅。


物外有“悟”,“弦”外有音,上博在等待城市里的有心人——确实很多很多。在活动推出后,人们除了关注上博官方微信探此究竟,也积极参与了现场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观众百分之九十以上理解了这公共空间里视觉和图像背后的深意,表示对历史人文意蕴有着比文物本身更浓厚的兴趣。


上海博物馆进地铁,打破了固有空间的局限,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络,宛如城市的动脉,将饱含文化气息的养分,由这座城市的心脏出发,输送至途经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上博的展厅不仅仅在博物馆内,还可以在整个上海,在人们希望可以到达的地方。


展开合作,建设“流动的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博物馆行业的整体发展,也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日益增加的需求。



编者按: 

展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观众是否从参观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而不取决于参观人数的多少。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宣传必不可少,但更应该重视研究成果向观众的传递,重视观众的观展体验,而不是将过多精力投入在展览营销与热点传播,而忽视展览本身,用一句“观众大多数都是来看热闹”进行搪塞。


博物馆对于观众的愈加重视无疑是好的趋势。然而,我们的许多博物馆却对“一切为了观众”这一理念产生了的误解。“一切为了观众”不是一味迎合取悦观众,不是只满足观众的“看热闹”,而是通过自身展览的策划与阐释,由展览与观众之间营造出一种无声却带有默契的知识对话。


在这场抢夺观众的博物馆大战中,博物馆需要心存观众,以理解沟通为手段,以正确表达藏品内涵为目的,为观众体验提供贴心的展览释读,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口碑,才是真正的对观众负责。


毕竟,能赢得观众口碑的展览绝对是他们真正能看懂、有收获的展览。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上海博物馆

编辑:大侦探&轩睿#大侦探


相关链接:

“故宫跑”、“排长龙”——这些年,我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互相伤害

博物馆艺术授权:让“美”离公众近一些

当你还在刷微信封面的时候,我们已经去博物馆看星辰大海了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