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本次论坛为期三天,海内外众多博物馆从业人员和优秀的志愿者代表将齐聚上海博物馆,论坛期间,来自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宁波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奈良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将围绕“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博物馆志愿者”的主题,共同探讨博物馆志愿者未来发展以及中国博物馆如何塑造具有社会前进驱动力的志愿者队伍。
2017年博物馆志愿者论坛开幕式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论坛期间,各与会代表从志愿者工作的历史、理念、方法、实践等各个方面切入,应对当下博物馆和志愿者双方所面临的一些新的困惑和挑战各抒己见,通过分享和交流,共同讨论未来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新方向。
从会上获悉,我国现有各类博物馆4873座,每年举办展览2.2万余个,接待的观众人次在9亿以上。在博物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中,志愿者正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座传递美的桥梁。
对博物馆来说,志愿者是一个身份特殊而又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架起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得博物馆与社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在一些场馆中志愿者的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正式员工的人数,成为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服务力量。志愿者这一群体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探讨他们未来。
对世界上很多博物馆而言,志愿者都是支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性和公益性。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开始运用志愿者协助日常运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管理体系,志愿者的种类和分工日趋细化专业程度不断提高。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无障碍与社区项目资深主管丽贝卡· 迈金尼斯介绍,大都会会招募残障人士做志愿者,服务同类的残障观众,保障残障人士志愿服务权益,也能达到更好地沟通效果!大英博物馆讲解与志愿者主管斯图尔特·弗罗斯特认为,在英国,志愿者在许多方面为博物馆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但同时,博物馆也通过创造学习和享受乐趣的机会,满足了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国内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建设起步较晚,1996年上海博物馆最早开展,到新世纪国内各大博物馆陆续展开,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带来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浪潮,迅速增长的观众量使得隔壁博物馆进一步意识到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志愿者参与博物馆工作成为一种常态。
“中国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建设虽起步较晚,却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博士透露,在我国现有的4873个博物馆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几乎都引入了数量不等的志愿者,他们用所长和兴趣为博物馆提供着义务服务。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尝鲜者,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起步于1996年,第一批以高校学生为主体。随后,队伍逐步从青年人扩大到包括退休者在内的各个年龄层次。上博志愿者的工种包括讲解员、文字编辑和管理员等,只要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经验、兴趣和热忱,志愿者们都可从事。据统计,21年来,先后有近2000人参与上海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为公众提供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60万小时。
以眼下正在热展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为例,从6月29日开展至今吸引了近40万人次的观众,但参观秩序一直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展厅内的展品安然无恙。这之中,志愿者功不可没。“如果缺少他们,无法完成任务。”据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该馆目前的志愿者席位一席难求,每年300人的志愿者库仅有20人流动,每一次开放报名时都会引来1000多位的报名者,新加入的志愿者都是百里挑一。
志愿者工作缘何会如此抢手?上海博物馆志愿者朱宏业,1996年经过考试和培训成为首批上博志愿者,至今已服务21年。他的一番话或许能给出答案:“一提到志愿者工作,人们就会说这是一种奉献,我说不,这是一种获得。”
朱宏业1996年经过考试和培训成为首批上海博物馆志愿者,21年来,每个周六的下午,他都准时来到上海博物馆陶瓷馆担任义务讲解员。为了让讲解有趣些,他针对不同的观众,准备了几套不同的讲解词。三个小时讲下来,口干舌燥,但他觉得值。朱宏业说:“在这里担任志愿者,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博知识,也收获了很多友谊。同时,通过对文物介绍,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的志愿者在博物馆界有很多,而且呈现高学历和多学科背景的趋势。故宫博物院宣教部主任闫宏斌透露,在他们的志愿者中,学历最高的是工程院院士。闫宏斌说,在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志愿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志愿者可以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提升观众服务的品质,扩展服务范围,有助于对博物馆理念、知识、文化进行广泛的社会传播。充分发挥博物馆志愿者的作用,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英博物馆讲解与志愿者主管斯图尔特·弗罗斯特认为,英国的博物馆种类繁多,虽然各馆在宗旨、规模和资源方面差异很大,但是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志愿者力量。志愿者工作有很大的潜力推动博物馆、志愿者自身乃至整个社会卓有成效地发展。他表示,博物馆要为公众创造学习和享受乐趣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发挥志愿者的最大潜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而同时,业内博物馆也面临着相同读问题,即目前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尚处于“贡献式”阶段,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不够,基本依靠志愿者的兴趣爱好和奉献精神,这就造成了当前大小博物馆志愿者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大馆要提交简历、笔试面试层层选拔,但是一些中小馆甚至面临志愿者缺乏的问题。博物馆需向“共创式”“主人翁式”发展,增强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
在这方面,日本博物馆的做法似乎可以借鉴,日本志愿者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60岁左右,以活动协助为主,奈良国立博物馆设定服务年限三年,然后重新招聘,旨在让更多的人享有志愿服务权益。东京国立博物馆还会给志愿者设置专属的志愿者节日,志愿者日,新志愿者欢迎会和感谢会,答谢服务满3年的志愿者,还有一些志愿者自己策划的联谊会等。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重新思考志愿者究竟为谁存在?如何正确定义文化志愿者。英美博物馆志愿者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志愿者根据不同级别可自由出入相应办公区域;故宫博物院志愿者享有见院长提意见免预约的权力,堪比博物馆的智囊团;湖北省博在给志愿者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外,还有进库房零距离感知文物、下考古工地等特殊的学习机会,还和员工享有同样的免费停车、听演奏及文创产品优惠等权益。
在博物馆管理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黄璐思考,社教部门管理志愿者是否是对志愿者工作的一种束缚,让志愿服务打上了社教部特色的标签,让工作内容局限于讲解、活动策划、观众调查等,不同博物馆之间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高,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加上志愿者组织身份的模糊,缺乏独立性,行政色彩浓厚,也制约了志愿服务的拓展。
编者按
在疑惑志愿者工作如何推动之时,不少与会人员提到了志愿者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提到了要尝试破解志愿者奉献式模式,推动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长远发展。
志愿者是博物馆事业的坚定力量,但是不能消耗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给他们博物馆人的“身份认同”,给他们有社会名分的肯定。
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于:MuseumShanghai,澎湃新闻,文汇报,东方网
编辑:九儿&叶子#大侦探
相关链接: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