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为博物馆只有古老的文物?那还是太年轻

2017-10-09 丁佳文 弘博网


以前提到博物馆,人们脑海里立马会浮现,一排排文物冷傲地站立着,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姿势。但在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文物及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展区”,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有血有肉,都“活”了起来。亮相该展区的几十家博物馆,展出了各馆设计创作的衍生产品、文创产品。观众借助VR、AR等技术,体验了敦煌飞天、鲁班造机械飞鸟、万户配制火药等传统文化“活化”的场景。



目前,AR、VR、云平台和物联网等一大批新兴技术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文博行业的各个领域,文博加科技融合呈现怎样的趋势?记者参加展会和相关论坛进行采访报道。



历史场景如何“活化”?VR、AR技术来助阵


“没想到VR眼镜能在线游览天坛公园,而且可以看到祈年殿和周围的全部景象,非常逼真。”几名大学生手拿VR眼镜惊喜地说道。在“文物及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展区”,众多我国文物与博物馆领域的科研成果吸引众多观众关注目光。


北京视境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多人互动交互VR应用技术。系统通过硬件软件配合可以完全还原游客的参观需求。对于博物馆来说,可以把珍贵的展品模拟到VR虚拟展馆中,既保护了价值连城的珍惜文物,也可以不受物理条件的影响随时展出自己的展品。而参观的观众可以在VR虚拟环境下360°全方位无死角地欣赏自己喜欢的展品,而且不用担心会损坏展品。

目前的技术还支持在大空间多人可行走互动的VR体验,游客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与同伴、对手,或与环境、道具自由互动。基于全沉浸式VR体验技术打造的多人大空间奇幻探险项目,游客穿戴上VR设备之后在时光倒流的虚拟世界里自由穿行;通过高精度的位置捕捉技术和手势识别技术,游客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与同伴、与环境、与道具自由互动,探究各个不同角度的历史还原。


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华介绍了一些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在文博领域使用的成功案例。首都博物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用VR技术将殷墟妇好时期的建筑及大量文物进行科学复原,并向观众展示妇好墓当时的建筑构造以及妇好墓下葬的全过程。在天水民俗博物馆,使用异形投影技术,在模型上依次幻化出不同角色的秦腔戏剧脸谱图案,观众可DIY自己的戏剧脸谱,并打印输出,作为留念。故宫博物院利用3D扫描展示一些在修复或者损毁的文物。


“例如一个遗址公园,可能是残垣断壁了,但是运用AR、VR的技术就可以通过手机或者VR眼镜看到复原的宫殿。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大脑,AR、VR技术作为视觉的输入。一个人走到哪个位置都能看到你想象中的博物馆,这是对博物馆未来的一个规划。”南京维晴视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健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新媒体系教授费新碑认为,现阶段文物展示可以设置多屏触摸屏,应用虚拟仿真工具对书法装裱、绘画临摹、钟表组装、青铜做旧、陶瓷修补、木器修理、织物编织、珠宝镶嵌、漆器刻雕、科技检测等十类文物进行模拟数字修复体验。比如,书法装裱清洗、揭背、补缀、托纸、勾线、填色、贴平的技艺体验。又如,钟表修复拆卸、修理、组装、调试、核对的技艺体验等。文物展示还可以设置多台激光雕刻、高清印刷和3D打印机,对文物进行数字仿真还原服务。


此次采访,记者还接触到一个“文物体验”系统的概念,这是一个完整的二维图像信息阅读、三维仿真虚拟多维立体打印的体验系统,观众可在此系统中感知文物。让文物“复活”是从认知科学的视觉、听觉、触觉角度,通过数字技术应用使文物不仅可观、可鉴,亦可触、可知、可玩,让观众在文物修复的参观和体验中领悟中国文化。



文博科技用在哪儿?导览、讲解、IP开发


文博科技迅猛发展,不少专业人士也提出他们的担忧,如何把合适的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宏提出,在博物馆内要避免一味地追求高新,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场景,就像讲故事会注意它的语境。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看来,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技术,但是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思维上的颠覆:


首先,运用大数据思维跨界融合。文博产品的一切信息都是有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挖掘它们的潜在价值。跨界思维的核心在于融合,其前提是对信息壁垒的打破,而网状结构的互联网为每一个信息节点都提供了可连接的通道。比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最近投资10亿美元进行线下顾客跟踪和数据采集,开发出MagicBand手环。游客在入园时佩戴上带有位置采集功能的手环,园方通过定位系统了解不同区域游客的分布情况,并将这一信息告诉游客,方便游客选择最佳游玩路线。此外,用户还可以使用移动订餐功能,通过手环的定位,送餐人员能够将快餐送到用户手中。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有助于疏导园内的人流。而采集得到的顾客数据,可以用于精准营销。这是一切皆可测的例子,线下活动也可被测量。


其次,在新时期应深入挖掘文博产品文化内涵,注重消费的多元、体验的个性、技术的引领、创新的驱动、跨界的融合。比如,谷歌文化学院是谷歌2013年上线的博物馆影像资料平台,最近他们又更新了一个艺术文化项目:花费3年时间升级的Google Arts & Culture的网站和手机端APP。它容纳了全球70多个国家的1000多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贯穿古今、跨越中西,包含艺术画作、史前古器物、地标建筑和现代工艺品等。谷歌利用VR技术,开发艺术识别器。当你逛博物馆时,不再需要购买语音讲解装备,只要打开应用并将摄像头对准艺术品,与之相关的背景信息、语音、视频都会自动弹出,帮助参观者全方位地了解艺术品。“这些在国外博物馆领域当中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跨界融合之后,我们的‘文博+商品’、‘文博+产业+科技’,还有各种‘文博+’,文博在这里边扮演的是优质IP的角色,我们所有过程都是手段,手段是要为文博本身的内容服务。”



新科技如何持续发力?用人工智能讲好中国故事


文物博物馆工作与科技融合,既是发展方向,也是基本要求。其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科技在文博领域讲好中国故事?


范周认为,在表达方式方面,应该注重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遵循艺术品的规律,创意设计从影响和介入单个作品转向为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文化消费等高层次多元化领域。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洪认为,博物馆做了非常多的数字化工作,其中有很大的空间留给了观众,也有必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观众能够看得懂,看得赏心悦目,形成二次效应,传承文化内涵。在研究关于博物馆展陈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如果博物馆顶层有一个叙事结构,载体用移动终端。在体验末梢,把AR或者MR的技术融入进去做展现,最后把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做个性化、伴随式的服务,这些融合起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呈现效果,期待这样的合作。博物馆应打破局限性,把已经稳定下来的成果,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回馈到展陈当中去。


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建立长效机制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


1

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建设文物大数据平台,鼓励各类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双创企业与文物博物馆单位合作,推进文物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文物博物馆单位有序开放文物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开放,信息内容挖掘创新、信息产品提供等纳入文物博物馆单位评估标准和绩效考核。


2

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文物基础战略挖掘,加强文物展示应用。


3

激发企业活力,支持企业与文物博物馆单位合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创新成果为支撑,依托文物信息资源,重点开展互联网+文物教育、文物文创、文物素材再造、文物游戏、文物旅游以及渠道拓展等工作,进行创作创新创造,让文物可见可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国家文物局将从政策、经费、人才、机构等方面制定保障机制,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文物数字化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与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吸引互联网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高新科技企业等领域,高水平业务人才开展广泛的合作。同时,国家文物局将牵头推动部门与部门间,文博单位与企业间的协同合作。



编者按

《博物馆奇妙夜》在现实重现?这不再是异想天开。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在我们周边,当科技与博物馆相撞,这个火花有点旺。此次北京文博会让众多观众真实的感觉到科技的神奇,AR\VR技术的奇妙让参观者欲罢不能,此外还有许多技术可以应用到博物馆讲解、导览等方面,方便群众参观。同时,也不要忘了科技应当是服务于博物馆,通过科技辅助博物馆更上一层楼。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轩睿#大萌萌


相关链接:

文创开发工作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西方“艺术天团”组团来华,你准备好了吗?

什么?这个可以买?这不是古董吗?——文创的集会来了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