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创已成网红!中小博物馆该如何掘金文创市场?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对文物活化的方式、机制、路径、政策等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但此项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如何发挥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活化平台作用,处理好历史文化的普及、传承与博物馆的自身经营发展相结合的问题,政府在促进中小型博物馆做好文物活化工作的相关政策、“放管服”的改革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和障碍。本文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从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两个文物活化的方向,对其创新模式进行分析思考。
以传承保护为主的文物活化
北京存在着大量的名人故居、个人收藏博物馆、特色主题博物馆。这些文博单位,首先每日面临的问题就是展览举办和展品、展馆的维护。
1通过展览进行传承保护
文物的活化需和先进思想、优良传统相联系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当今社会发展形势。文物活化对策展人以及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分类保护、展呈的场所,还需将策展的思维灌注其中,使文物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下,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为当今的社会生活作贡献。
中小型博物馆,应该以项目申请等多种途径,积极争取进入财政支持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补助范畴,通过个性化的展览尝试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体现行业特色或区域特点,反映文化专题。2016年底,文化部公布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准备开展一系列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等项目,博物馆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博物馆策展人需拥有国际化的创新思路
在博物馆的传承保护中,如果资金不足,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运作马上就会出问题,因无以为继而失败的中小型博物馆比比皆是,公有、私有皆有涉及。票务收入、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金资助扶持成为许多博物馆首要问题之一。
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拥有国际化的创新思路,把馆藏的文物活用起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故居就是文物活化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名人故居很容易陷入只注重传统保护、缺少亮点、无人参观的困局。帕慕克故居的一层是帕慕克在埋头写作中吸过的烟头的集中展示区。将几百个烟头以当代艺术的抽象方式陈列在一整面玻璃墙中,给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抽象的文学转化为直观的感受,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大大提高了票务收益。
2通过合理维护进行传承保护
中小型博物馆引入多种模式和管理理念,为教育服务
博物馆的管理是系统工程,既要保证文物的公共文化属性,为文化生活服务,又要通过多渠道的创收保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多种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小型博物馆收入目前主要依靠游客支付的门票,而当代中国游客对景区品质的要求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展览环境的品质和条件就成了关键因素。老建筑在活化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问题,光线暗淡,水电不通,环境恶劣,给参观者带来极大的不舒适感。若不修缮无人问津,而过度修缮又必然会破坏原来的主体。如何解决好原址保护与提升参观者的视觉效果,是博物馆设计的重中之重。在充分保护原址风貌的基础上,要规划设计便利的现代化设施来辅助支撑一个相对舒适的参观环境十分必要。运用数字内容技术进行虚拟展示和互动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这将对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和观众参与发挥重要的作用。
笔者曾经参与到美国罗德岛州一座名人故居的修缮开发工作中,这座故居原是私人资产,已非常陈旧,不具备陈列文物的条件。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将故居里的文物全部移至学校博物馆,故居只作建筑参观用,挂靠在学校的名下。文物也进入学校的博物馆数据库系统,博物馆挂牌教育基地。这样,学校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便可为博物馆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引入社会力量,改造政府腾退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古都风貌保护,疏解非首都功能。大量的文物空间被腾出来,如何发挥这些空间的文化、文物价值,展现传统的城市风采,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让市民百姓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认识其身后的文化底蕴,更加亲近和热爱自己的家园,将这些有历史价值的空间,建设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小型博物馆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这样的空间星罗棋布,仅靠政府的文物修缮资金是难以完成的。如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其中,将文物活化保护与经营利用相结合,使博物馆得到保护和传播文化,也是博物馆经营者需要思考的话题。
北京市西城区一个成功案例就是万松老人塔,政府将之打造成一个复合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房屋免费出租给正阳书局,由正阳书局对万松老人塔这个小四合院进行维护。正阳书局的经营者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作为“守塔人”而存在,有自己的运营思路,策划了很多公共展览和活动,为这个小小的院落带来了一年30余万人的参观人数。
以创新发展促进文物活化
中小型博物馆及名人故居,涉及创新发展的主要议题是,策展理念国际化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1国际国内跨界融合,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认知的不断更新和碰撞
各级博物馆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性博物馆和策展人社会组织活动中,参与到国际知名的艺术节中,加强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博创意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营销方面的交流。笔者在多年前参加过一次关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古老集市Eminonu(艾米诺努)的活化开发。政府邀请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学者、艺术家、科研设计人员组成调研组,从不同角度参与到集市的活化开发中,最后形成各自不同的方案。这样的调研,既拥有国际视野,又保证了政府收集意见的广泛性。再如通过国际性的艺术节、展览会的大平台,使得研究、策展、设计的思想得到碰撞,不断创新产业模式和衍生产品,丰富文博创意产品市场。
2“互联网+文化”推动最新的科技和文化相融合
在博物馆空间和改动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各中小博物馆、名人故居、艺术空间可以通过互联网+文化的方式,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拓展文物的外延,使得文化借助互联网的“风口”,迅速广泛传播,起到创新传承发展的作用。
建议政府积极支持构建信息对接平台
通过大数据建立资源库,引入线上线下活动,为策展人、艺术家和博物馆的管理者建立互动交易对接平台。中小型博物馆管理者、策展人利用MOOC平台参加到国际性的艺术类培训项目中,与更多前沿理念和更多艺术工作者线上交流,资源共享。笔者就曾参加过“Managing the art(管理的艺术)”全球化艺术培训交流平台。来自全球的艺术家、策展人均可分享自己的成果,交流资源。
各博物馆运营者可以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发数字化产品
著名的英国Tate博物馆,开发了23种各式各样的App,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其中不乏如Tate Ball这样的App,手机用户摇一摇,App会通过感知时间、地点、周边环境气温等指标,选出适合当时当地的艺术品,然后进行介绍,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在自有开发设计的基础上,Tate会和社会力量合作。如与知名的媒体科技公司Bloomberg合作,利用网上平台开放内容授权给其他App开发科技公司和宣传运作的经纪公司,进而开发设计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新产品,达到扩大参观人群,从而提升博物馆消费力的作用。
开发文创产品过程中,积极学习互联网思维
博物馆经营除门票收益外,还要扩大文博产品的研发设计,提高变现水平。艺术衍生品市场和互联网市场往往有着同样的困惑,就是“叫好不叫座”,根本原因就是创意研发人员没有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文创产品目标人群不清晰,转化率不高,无法藉此实现盈利。所以可以借鉴互联网的转化模式,由内容引爆产品的衍生开发,通过产品的内容表达,扩展为生活方式、文化的展示,进而跃升为品牌,甚至一个IP的多次开发,借助互联网渠道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商业变现。如北京恭王府主打“福”文化,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福字创意产品,价格不一,从十几元的挂件到高端产品不等,一年藉此收入上千万元。调研中了解到,很多人是为了购买“福”字专程来恭王府的。又如故宫文创产品2016年营业额超10亿,截至2016年底,故宫已设计开发文创产品9170种,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类、漫画版产品来引领潮流。
3物质文化遗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
在文物活化的过程当中,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会事半功倍,起到良好效果。如西城区以长春寺为代表的一些寺庙,就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非遗大师工作坊。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创作,又可以展示交流。还比如香港的警察宿舍,文物活化成了创意中心,在保留原有警察宿舍格局、展示当年香港警察文化的基础上,廉价出租其他空间给艺术家、设计师和机构,让他们对文物进行使用和活化。一段时间后,由专家组成古物咨询委员会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续租。这个模式卓有成效,现在警察宿舍已成为香港游览的一个新地标。
编者按:
自2016年5月国家颁布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后,各大博物馆纷纷发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文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2016年故宫一马当先,文创产品的营业额超过了10亿元,远远大于其门票的收入。国博也不甘示弱,利用萌系产品迅速抢占市场。其他各馆也各出奇招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但在文创市场红红火火发展的今天,却很难发现中小博物馆的身影。中小博物馆受制于人才不足、经费紧张、经验缺乏、政策不完善、产品特色不明显等原因,在文创这条道路上步步维艰。本文就以此为基础从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两个方向结合了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希冀启迪中小博物馆对未来文创发展的新思考。
来源于:《北京文化创意》
作者:宋慰祖 吴雨桐
编辑:hm
相关链接: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