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直播、音乐会、综艺节目……博物馆的文创可不只是胶带哦
近年来,博物馆衍生产业可谓风生水起,据俄罗斯“Mskagency”新闻网9月4日消息,为扩大面包销售范围,俄罗斯一家面包工业研究院计划在莫斯科市内的数座航天博物馆面向儿童出售“太空面包”。
据消息人士称,“我们不会按照航空标准包装出售‘太空面包’,而是(将其)装在颜色鲜艳、更具吸引力的包装中”。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为宇航员生产营养价值更高、富含更多天然矿物成分的压缩面包。目前该研究院已经研制出一种由甜菜、大蒜、大葱、白菜、南瓜和苹果等果蔬粉末制成的“太空面包,“这些面包不仅美味,还有益人体健康”。
此前俄罗斯一家负责宇航人员饮食的研究院表示,自2017年1月至6月,该研究院通过自动售货机售出的航空食品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预计到2018年初,莫斯科市将开办10处航空食品售卖点。
然而,在国内多方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以实物产品为主的博物馆衍生品开发表现出一定局限性,于是,很多社会机构开始尝试与博物馆合作,进行“内容产品”的开发。网络直播、综艺节目、博物馆展览跨界音乐会等新的产品形式出现,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今年的暑假,一档名为《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的网络教育直播节目,吸引了超过21.3万用户订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22r5tab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法国奥赛博物馆、意大利乌菲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俄罗斯埃米尔塔什博物馆、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都参与了这场直播。这次活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将世界十大博物馆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做网络直播,也是第一次以青少年的角度介绍这些博物馆。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梵高的《自画像》、第一架有动力飞机“飞行者一号”……观众只要支付19.9元人民币的“门票”,从8月19日开始连续10天,就能通过镜头欣赏这些艺术珍品和重要历史文物,还能了解文物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节目虽是以青少年为受众群制作的,但是也吸引了大量成年观众。
该项目总负责人丁书萍介绍,因为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所以创意一出,大家心里对其可行性是质疑的。一开始,团队只有4个人,从立项到播出仅仅有两个多月时间,到最后,整个团队也不到50人。我们用众筹的方式来推广项目,想着如果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就退款。可是,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出乎想象,从6月6日众筹发起,一个月的时间就聚集了10万用户。
这次活动有两个难点,一是拿到博物馆的授权,二是拍摄效果的质量把控。博物馆授权要比团队想象得顺利。博物馆对以教育为目的的拍摄非常支持,所以大多博物馆都非常顺利地给予拍摄授权,只有在联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时遇到了困难。由于大都会博物馆迟迟不给回复,为了争取制作时间和保证节目质量,我们不得不将其更换为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团队听取用户的建议,将博物馆的镜头由直播改为录播。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时差,很多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中国观众并不方便观看;二是光线和人流,可能会导致直播拍摄展品的效果很差。所以,最后呈现的节目,是录播博物馆素材加专家讲解的直播结合。
这次活动对主播的遴选也十分严格,报名并提交讲解短视频的人数超过200名,最后只选出了6名主播。每一期主播,都是活跃在当地的海外华人,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结构且热爱艺术。比如日本站的主播,人称“月亮妈妈”,旅日生活25年,是日本资深翻译导游,曾在中国与日方的WTO谈判过程中担任日语翻译;德国站主播小马哥是柏林中文导游协会会长。在制作过程中,因为光线、环境、收音、镜头等问题,博物馆视频素材没有达到要求,主播经常要翻拍多次。整个团队都想把最好的节目带给中国的小观众。
前两年,国内的博物馆衍生产业主要集中在实体产品的研发之上,近一段时间,更多的产品模式正在试水,博物馆衍生产业正逐渐向“内容产品”回归。
8月26日晚,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百物之声──上海博物馆亲子音乐会”。来自150个亲子家庭的300位听众参与了这项活动。担纲此次演出演奏的是来自上海音乐厅的“铜乐工坊”乐团,从其铜管乐器中流淌出来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权力的游戏》《加勒比海盗》等影视名曲,向当晚的参与者述说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配合今夏的热点展览“大英百物展”举办的这场亲子音乐会,加入了现场对文物知识及背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知识的解说,让文物与音乐得到有趣、有料、有机的结合,使观众得到多重体验。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这次音乐会将是我们亲子平台演出的开始,今后的演出系列将会结合诗歌、音乐、戏曲、讲演、舞蹈等更多形式和我们馆的展览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使我们博物馆变成鲜活的、多维的、多元化的,能触发新的创意的平台。”
此外,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8月22日在北京启动,该项目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重器中选出27件“镇馆之宝”,在节目中完成一场特殊展出。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表示,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全新的表达,创造一种“纪录式综艺”。此次节目尝试着把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人们的知识财富,融入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表示: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是不能够面对市场的,文化产品可以,博物馆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之前,博物馆搞文化活动,比如百年前的1918年天津博物院成立大会,就是一场文化活动,有戏曲、武术表演等,还有不少音乐会也在博物馆或古迹举行,但是这些文化活动与博物馆馆藏资源本身没有衔接。
如今,很多博物馆开始尝试跨界,演出能够配合展出进行,这是将文化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需要进行深层的研究策划。如果这样的产品能够形成品牌,那无疑能够对博物馆的工作起到助推作用。《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和《国家宝藏》的模式也让我们意识到,博物馆要有世界眼光,互相搭台、组团宣传,也是能够助力我国博物馆资源走出国门的良策。
在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一所学校的孩子们,也通过网络观看了《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直播,他们留言说: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我们看到了梵高的小屋、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秋千,那真是奇妙的体验!
2017年7月末,《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的制作方——芝麻学社将直播的免费观看权送给了177名来自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乡村老师和他们所在的学校。让这些学校的孩子通过一场场博物馆漫游,跨越地域鸿沟,看到世界的美好。这一活动也吸引了外媒的注意,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称:教育专家说,这个项目突显了网上直播技术可能会帮助中国改善远程教育的能力。
有时间没钱,有钱没时间,没时间没钱,常常成为国人走进博物馆的阻碍。今年暑期,一条“是什么阻碍了美术课走进博物馆”的报道,也引发了多方对博物馆与教育结合的讨论。在国外,学校和家庭经常组织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在国内,这种意识在提高,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的原因,很多人还是无缘真正走入博物馆。
陈克坦言,这些年网上虚拟博物馆确实一定程度地弥补了人们无法亲临博物馆的缺憾。不过,这方面的基础工作还相当不完善,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和博物馆本身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次《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能够吸引那么多观众,充分说明了这一领域有很大市场。
2016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深圳召开,发布了《关于博物馆和藏品的深圳宣言》,该宣言号召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活动的博物馆、国家机关、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以及个人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博物馆及其藏品和运营模式的多样化。如今,社会多方面都在助力博物馆外延的伸展,类似“十万少年”活动相信会越来越多,并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拓展得更广。
芝麻学社创始人之一陈世欣介绍: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和国际打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全世界的好的博物馆资源,通过我们的组织,以一种更为科学、成体系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我们以青少年的角度,去选择展品、设计解说词,希望孩子们不单能够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现在,如哈佛、耶鲁等知名学校都开设了网络公开课,很多知名博物馆也有网络虚拟博物馆,可以说通过网络,我们的教育资源鸿沟在弥合,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这个意识和学习能力。
文章转载自:天津日报,新浪新闻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叶子#大侦探
相关链接:
王凯、胡歌、鹿晗……《国家宝藏》之外,明星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