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当传统@现代,博物馆中的旧裳与新尚
传统与现代互为怎样的存在?
在充满焦虑的当下,我们是否可以从传统中寻找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带着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我走出了《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的展厅。
2018年2月7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制作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在中华世纪坛揭幕。此次展览首展于北方民族大学,本次在北京展出则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展览通过150余套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各民族制作服装的原料器具以及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混搭的效果呈现,回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历史脉络,为观众展示出少数民族服饰之上至今尚未褪色的经典美学、跨越时代的传奇符码以及贯穿古今的审美法则。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海报
正如展览宣传的一样——用创新性方式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本次《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无论从展览主题,还是展览框架以及展览设计而言,都极富创新,甚至可以说是对以往少数民族服饰展览的一次彻底性颠覆。
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类展览,往往倾向于对服饰本身美感的强调,着重于“呈现”与“欣赏”。然而,这种单纯强调美感的“珍宝展”很难再适应如今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因此,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服饰展便越来越多出现在了我们的博物馆中,旨在通过民族服饰去了解民族文化。但这样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展览大多也只停留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简单介绍,而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引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观众,这样的参观往往沦为一场对于其他民族的猎奇之旅。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最大的突破、也是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地方便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就物论物,比如刻意去强调服饰的美学价值,也没有局限在对民族文化风俗教科书般地复述,而是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去探索这些文物的更多可能性,尝试着去增强这些本属于历史的文物与我们当下社会的联系,让文物之于我们不再是一份沉甸甸的昨日回忆,更成为打开我们今天乃至明天的钥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472sg71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宣传片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此次展览选择从当今时代的焦点话题——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进行切入,向观众发问“传统与现代的真实关系究竟是什么?”观众则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展厅,通过关注传统民族服饰的纹饰、形式、工艺以及背后的文化,去寻找少数民族服饰之上尚未褪色的经典美学、跨越时代的传奇符码以及贯穿古今的审美法则,继而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完成一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美学融通与精神互联,
正如展览题目“传统@现代”,用“传统”互联“现代”,用“现代”点击“传统”。
主题上的突破固然很好,但内容上的支撑则更为重要。因此,“少数民族服饰”这一角度如何支撑“传统与现代”这一宏大的概念也成为此次展览值得关注的重点。
在“传统@现代”的主题下,本次展览不同于以往以“艺术风格演变”或“考古学线索”进行展示的少数民族服饰展览,而是在人类学视野下,以“时间”、“空间”、“工艺”以及“交错”这样四个全新的角度,去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一单元:时间
这一单元特别强调了服饰上的纹样与现代人精神起源的关系。根据长期的学术研究,策展人认为服饰上的纹样如同用针与线书写的文字,书写着宇宙的起源与祖先的记忆,绘出关于世界的图景,进而发出“认识你自己”的生命呼唤,回答人类终极哲学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民族服饰上的这些文化密码正承载着人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表意象征,使代与代之间、一段历史与另一段历史保持着延续性与同一性,成为我们现代生存的精神出发点与意义资源。
“时间的颜色”艺术装置,还原染料池的形态,将纱网垂浸于水池之中,随着时间推进,色料将慢慢向上渗染
第二单元:空间
这一单元则主要通过服饰的形式去呈现人们古今未变的服饰审美法则。“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服饰与人结合所形成的软性建筑、流动空间,即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服装体量、裁剪、层次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服饰与环境的适应,过去人们往往根据环境气候选择服饰,而如今在受全球化影响的当下,人们则通过服饰制造地方感、寻求文化的归属感,这一具有地方感的服饰美学贯穿始终。
上图:“雕塑·体量”,呈现人与服饰的和合;下图:服饰与环境的适应
第三单元:工艺
这一单元展现了制作传统民族服饰的全部材料、道具以及工序,叙述一件衣服如何经历漫长而严格的制作过程并最终成型,旨在展现了传统工艺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以及现代性服饰手工业对于传统工艺的念念不忘。
“工艺”部分的展示
第四单元:交错
这一单元旨在让观众直接看见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与交融如何天衣无缝地发生,以呈现传统在当代生活中所潜藏的种种可能。
“交错”,通过物、人、场景的交错,展现民族服饰在乡野之间、T台之上、日常生活中的多样性与生命力,以及不同国家与行业背景的人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与感悟。
突破以往毫无新鲜感的叙事展线,把“传统@现代”这一思考贯穿于内容始终,本身便为观展增添了不少乐趣,降低了观展的疲劳感。
但同时,展览的框架在铺开时,相对于一、二单元“时间”与“空间”的深刻与精彩,三、四单元“工艺”与“交错”则显得又有些过于简单与仓促。例如,在“工艺”这一单元,展览想要展示现代性服饰工业对传统工艺的念念不忘,但实际上这一内容并不完整,更多的是对传统工艺的展现,而缺乏现代服饰工业对传统继承的有力证明,缺少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再如,在“交错”这一单元,简单地将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时尚服饰搭配在一起去说明“传统与现代碰撞是如何天衣无缝地发生”,似乎有一种为了“碰撞”而碰撞的刻意之感,过于生硬,缺乏说服力。
不同于以往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习惯的实物展示和场景再现,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则跳脱出了这种单一的展示方式, 而将设计和艺术的观念融入其中。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延伸以及博物馆展示方向新发展的探索。
而这种当代艺术观念的介入,也能够为展品提供一种全新的语境,为展品的解读开拓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本次展览第一单元呈现的“缝制·时间”艺术装置,其外部为24条颜色由浅入深的染布悬挂组成,它们分别在二十四节气当天浸入相同的蓝靛中,却因为气候温度不同而形成了随时节由冷渐暖而发生的色彩演变;其内部则悬挂着一套彝族女服,裙摆共有365根垂条,由彝族女子每天缝制一条而成,表明民族服饰制作与天时节令相对应的传统意识……
“缝制·时间”艺术装置
除了激发观众从多角度对博物馆展品展开思考、讨论,当代艺术观念的介入也确保着历史文物与现代的相关性。在“空间”这一单元,通过抽象的山水形式以及置于其上的展品,去引发人们思考服饰所蕴含的生活空间的记忆,以及所承载的家庭、社区、社会的地方感,不仅记录着祖先们的迁徙,更见证着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的故乡之路。
当然,当代艺术观念的介入作为博物馆内容的展示,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挑战。比如说过于抽象化的表达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例如,“空间单元”中“世界·宇宙”的艺术装置,如果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观众很难去理解其所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无疑给观众带来双重挑战,即用陌生、充满疑问的方式去呈现陌生、充满疑问的内容。
“世界·宇宙”,服饰成型于织布机,拆解的零件阐释纺织品的来源与成形、悬浮于如宇宙象限的透视镜面空间之中,隐喻如混沌初始一般。民族服装上的太阳纹、月亮纹、星芒纹与代表祖先的纹样,是民族的信仰与记忆,连接着个体和宇宙空间。
当代艺术观念的介入固然为博物馆展览带来了新鲜活力,但需要警惕的是如何把握对其使用的“度”,毕竟其本身的作用是更好地辅助文物以服务展览主题,如果颠倒了主次顺序,便难免陷入“买椟还珠”的尴尬局面。
作为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尽管有些许瑕疵,但我依然要承认这是我近期看过最精彩、最用心的一场展览,也深深体会到策展团队在探索展览创新之道的努力与付出。当然,这次展览除了让我感受策展团队的精心钻研之余,也引发了我对博物馆展览与当代社会关联性的思考。
在当前这个越发复杂的全球化社会,博物馆不再只是陈列展示空间,也不仅是承担知识传播的社会课堂,更是需要被重新定位为思辨、对话的平台,甚至去引导、转变大众的思考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relevance)”则成为当下博物馆展览所需要关心的发展之道。
正如《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对于当今时代焦点话题的关注,博物馆应该努力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发生联结,鼓励公众在展览中探索自身对当代社会的思考,而不应游离于当代社会之外,回避公众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果博物馆只满足于做一个漂亮的展示场所,单纯讲述那些脱离当代社会的故事,那么又如何去实现展览所期望带给观众的共鸣呢?
展览: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时间:2018年2月7日——2018年3月4日
出品:中国民族博物馆
地点:中华世纪坛一层专题陈列展厅
展览相关信息来源自中国民族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源自在线文博、国家民委公众号
作者、编辑:大侦探#City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相关链接:
穿越时空的匠心、光影、水墨…2018年不可错过的年度大展|中国篇
仁和寺,錾之华,印象派…2018年不可错过的年度大展|日本篇
印加,中世纪,草间弥生…2018年不可错过的年度大展|美洲篇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