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新: “秦汉文明”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兼论在海外策划中国展览和策展人负责制度
导 言
新世纪以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相继推出了“走向盛唐”“忽必烈的时代”“镜花水月”等展览,向西方观众呈现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与此同时,大都会博物馆也十分重视与中国博物馆界的交流和合作,2014年春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道法自然: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西方美术”,2014年秋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了“铜塑美国西部1850-1924”,并在2014年全力支持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为展览提供了整个展览中半数的展品,皆是举世闻名的宋元巨作。
2017年春季在纽约开幕的“秦汉文明”展继承了大都会博物馆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广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也将与中国博物馆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峰。本文介绍“秦汉文明”展的策划和实施,并简要地评述在西方博物馆里如何策划中国展览,以及策展人制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87lare6k&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秦汉文明展”文物点交现场展示视频
一、展览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秦汉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创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此后将近四个半世纪里,随着广大的民众对于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最终生成。秦汉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经典时期,与古代西方的希腊罗马不仅处于同一时代,而且具有同样重大的历史意义。秦汉建立的“政治上高度统一,文化上多元并蓄”的国家模式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的经典模式,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艺术的改革对此后的两千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明”展旨在阐述这一段重要的历史进程,呈现两个并行的主题:一个是中国统一国家的由来,另一个是秦汉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展览按时间的顺序展开,分为三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历史内涵相关联的文物构成有机的组合,讲述一段历史或是阐释一个观念。
讲述秦代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及其政治措施和文化实践(图1);
图1 “秦汉文明”展中的秦代部分
展示汉代继承和巩固统一的国家,以及汉代人的生死观(图2);
图2 汉代兵马俑展区
阐释政治统一与文化多元并行不悖,成为中国的国家模式,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使之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图3)。
图3 中国大宁,子孙益昌
(一)秦定天下
1.秦代的军事体系和社会组织
秦代的兵马俑是秦代军队的写照,也是西方观众熟悉的秦文化的标志。展览以兵马俑作为开始,包括立射俑、跪射俑、将军俑、披甲兵俑和文吏俑,体现秦代雄强的军事实力和严密发达的军事体系。强大的军队是实现统一的必要条件,也是秦代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结果。
2.秦代统一国家的政治策略
秦代设置郡县制,中央集权,建立了完备的政府机构。与此同时,制定和实施统一度量衡、钱币、车轨和文字的行政措施。刻有铭文的铁权、陶量、秦半两钱模明确地展示了政府大力推行规范标准,巩固统一局面的努力。
秦始皇陵出土的两件豪华精巧的铜车马模型不仅体现了秦代皇帝出行的威仪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而且展现了秦代基础设施的发达和道路标准的规范。当时的交通网络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贯通广袤的疆域,连接众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秦代道路的总长超过了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的公路,也说明了秦代完善的行政制度和社会组织能力,保证了大型工程的实施。
文字的统一对于政治统一的作用不可低估,这是中外学者的共识。如果没有文字的统一,当时各地书写方式的差异将一直存在,这很可能导致不同文字系统的出现,形成今天欧洲那样多种语言分立的局面,严重阻碍政治的统一。作为表意文字,标准化的汉字完全不受差异悬殊的方言的影响,保证中央的政令顺畅有效地传达到全国各地。更为深远的意义是,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语言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认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秦代的建筑
古代史籍里不乏对秦代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的叙述。广为人知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述绵亘数百里的秦代皇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结构,而且屡遭战火,秦代的宫殿庙宇在今天的地面上已是荡然无存。近年来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地区的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秦代遗址出土的大量的瓦当、铺地砖和建筑构件不仅展现了秦帝国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恢弘气势,而且也显示了秦代装饰艺术的华美。
4.秦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最近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陶塑百戏俑的体量接近真人,其赤裸的上身,逼真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显示出对人体解剖的精确理解和把握。这种雕塑的风格与以前的中原传统雕塑明显不同,更接近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暗示着秦代陶俑和欧洲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带到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希腊写实风格的雕塑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结合阿富汗地区出土的希腊青铜雕塑和建筑遗迹考虑,新疆伊犁出土的公元前四世纪的铜武士俑和甘肃张家川出土的颇具地中海地区艺术特征的松石和红玉髓项饰,以及造型别致的蓝釉陶杯为秦地区与西方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物证,指出一条颇有说服力的连接欧亚大陆的路线,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探寻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踪迹(图4)。
图4 秦百戏俑
1999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 秦始皇陵博物院藏
应当指出的是,研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不是比较文化的高低,而是追寻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阐释中华文化吸收、消化外来因素,积极创新的过程,其自信开放的心态和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二)大汉雄风
1.汉承秦制
汉代基本上继承了秦代的政治制度。虽然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朝廷在西汉初年做出适当的让步,分封诸侯,但是此后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渐削弱并最终消灭地方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政权的更迭并没有影响统一政策的实施,始于秦代的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实际上是在汉代完成的。汉代的铜量、木简和铜壶滴漏展示了汉代统一标准的推行和官僚体系以及制度的完善。
2.骑兵兴起和开拓西域
肇始于秦代的兵马俑在汉代形成了皇家葬制的规范。虽然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兵马俑的体量远逊于秦代,但是其军阵的规模和仪仗的行列与秦代相差无几。四川绵阳出土的漆木马和骑俑显示了汉代的骑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兴起和壮大,高大的铜马显示出对来自中亚的“天马”的憧憬,也间接地指明汉代开疆扩土,远征西域,保障了中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畅通。
3.儒家思想成为治世的经典
洛阳出土的熹平石经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确立儒家为指导思想。儒家提倡的和谐和尊卑观念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其天道观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成为此后两千年里统治阶层经世治国的经典。
4.汉代人的生死观
汉代初期的诸侯王拥有惊人的财富。他们生前奢侈无度,死后极尽豪华,其陵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多是稀世珍宝,这些既展示了汉代艺术的美丽精巧,也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升仙的开始。河北满城中山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正是这种思想最充分的体现,人们相信玉可以保存尸身不朽,从而使灵魂永生。
(三)中国大宁
1.政治统一和文化多元
公元1世纪初正值汉代的强盛时期。在立国之初,从秦代继承的中央集权制还是未经验证的、全新的国家模式。经过两百多年的巩固完善,这种模式已经被普遍接受,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在大一统的国家里,各地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多有不同。河南的多层陶楼和广西的干栏式建筑模型展现了中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河南的多枝陶灯描绘的神仙世界和四川的青铜摇钱树上祭神的场面则揭示了宗教信仰的地区差异。
2.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汉代积极开拓西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海上的贸易亦是盛况空前。日益频繁的贸易促进了政治、思想、宗教和文化艺术的互动和交流。外来文化为中国带来了新颖的艺术元素,也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想象。他们以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引进、借鉴,把外来因素与本土的传统融为一炉,创造出新奇壮美的艺术。
刻有“邪相刘”铭文的多棱石柱表面排列有序的浮雕棱线明显源于希腊的建筑形式,但是棱线上添加的短横纹和两圈绳索纹将整个石柱化为粗壮的竹捆,却是中国艺术家的巧妙构思。来自非洲和古代西亚的狮子是另一个融入中国文化的范例。近两千年来,从皇家园林,贵族陵墓,宗教殿堂,直到官衙民居,狮子的形象千变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
3.草原游牧族的艺术影响
自远古时期,亚洲北部的草原地带即是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众多的游牧民族既是远行的商旅的伙伴,也是传递文化的使者。多种多样的动物形象是游牧民族的艺术中常见的纹饰,随着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流逐渐散布到中国各地。山东济南吕氏墓出土的黄金当卢上镂雕的异兽是最为流行的游牧族纹样,其踪迹遍布黑海沿岸,中亚、蒙古、中原诸省、直到长江流域。新疆出土的龙纹金带扣的制作工艺包括纤细的掐丝、密集的金粟辍珠,和绚丽的宝石镶嵌,都来自西亚与中亚地区。相同的带扣还发现于朝鲜北部和湖南长沙,折射出文化传播的广阔疆域。
4.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贸易
近年来中国、南亚和东南亚的考古发现为汉代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实证。中国、越南、缅甸、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出土的玻璃器、金饰、宝石雕刻等文物和宝石作坊遗址印证了文献上所记载的汉代从东南亚和南亚购入“奇珍异宝”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从国外引进的工艺技术。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镀银铜象高大强壮,鎏金铜犀牛憨态可掬,既是汉代艺术家写实技巧的体现,又是与东南亚和南亚往来的实例(图5)。
图5 鎏金铜犀牛
2010年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5.民众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
“秦汉文明”展以新莽时期的鎏金铜镜作为结束,镜背面的铭文中“中国大宁,子孙益昌”的字句准确地契合了整个展览的主题。同时代的铜镜铭文中出现的“中国”和新疆尼雅发现的织锦护臂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说明,从汉代立国至东汉初,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开始成为统一国家的指称,全国的民众对于共同的家园——“中国”,和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有了明确的认同。
二、展览的策划和实施过程
展览实际上是一个学术课题,前期的策展工作是学术研究,后期的布展实施是研究成果的体现。“秦汉文明”展的策划得益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秦汉时代的了解,也更新了我们的许多观念。历史文献和中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和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这个重要的时代。从另一个角度讲,历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时空上的框架,而大量的出土文物,即物质文化的标本,为我们提供了秦汉时代政治、经济、思想、艺术和文化生活的生动鲜活的形象。
(一)拟定展览提纲
就像人们常常说电影和戏剧的剧本是一剧之本,展览的提纲是展览的根本。展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提纲的质量,而提纲的质量则取决于策展人对历史研究成果的把握和对展品的熟悉程度。有关秦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秦汉文物也是数以万计。策展人必须尽可能地多阅读、分析文献资料,厘清历史的脉络,同时精心筛选既能体现展览内容,又能代表秦汉文化风貌的文物。虽然撰写展览提纲是策展人的工作,但并非是闭门造车。与业内学者,特别是与参与展览图录撰写的学者讨论,听取他们的见解和建议不仅必要,而且有益。
展览提纲拟定之后仍然要经过反复的修改。“秦汉文明”展的构想始于2009年,从研究史料,选择展品和实地考察到2012年提交展览提纲经过了将近三年。从2012年展览立项到2017年开幕的5年里,由于重大考古成果不断问世,学术新见迭出,展览提纲和展品也随之不断地调整修订,及时反映对于秦汉的历史文化的最全面、最新的知识和观念。
(二)选定展品
“秦汉文明”展共有165组(288件)展品,来自国内32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选择展品的标准是艺术性和历史性并重:每一件展品既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代表了秦汉时代的艺术成就;又要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或呈现一个历史场景,或讲述一段历史过程。所有展品的阐述汇集在一起,构成整个展览的内容,清楚、翔实、有序地阐述了展览的两个主题:统一国家的创立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与2004年大都会博物馆举办“走向盛唐”展览时不同,此次展品的选定面临了出乎意外而且颇具挑战性的情况。由于过去十年来国内文博事业的迅猛发展——数量惊人的新建博物馆和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许多拟借的展品因为与收藏单位的展览档期冲突不能参展。所幸的是,意外的困难常常转化为意外的惊喜,我们因此接触到以前不了解的或是最新发现的文物和考古成果,不仅弥补了空缺,而且锦上添花。
(三)展陈设计
展览提纲要表达的内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展品的陈列方式和辅助说明的文字与图像的呈现。策展人与展厅陈列设计师和图像设计师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策展人必须清楚地阐释并与后者讨论展览的历史背景、故事内容、叙述的顺序和段落、展品的组合以及理想的展陈效果。设计师据此构思陈列方式,安排展陈线路,营造展陈环境,优化观众的感受。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秦代强大军事力量的标志,也是展览中的亮点之一。但是由于国内的规定只限出借五件,难以表现秦代军队的雄强气势。图像设计师在秦俑的背后设置层叠排列的秦俑照片作为背景,并采用新的印刷技术,照片中的图像随着观众的移动产生人影晃动的感觉,创造出千军万马,严阵以待的秦军阵营的形象(图6)。
图6 秦代兵马俑展出效果
在处理体量较小(只有秦俑的1/3),造型单一的汉代兵马俑时,设计师采用了高低不一的阶梯式站台。陶俑摆放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重复的感觉(图7)。
图7 汉代兵马俑展出效果
最独出心裁的是金缕玉衣的展陈设计。设计师设置了单独的空间,采用深色的背景并把照明集中在玉衣上,营造出墓室的气氛,使观众犹如置身于汉代王陵的地宫之中(图8)。
图8 金缕玉衣展出效果
(四)陈列说明
一个成功的展览是深入的学术研究的结果,必然有深刻的学术内容。不过,展览面对的绝大部分观众不是学者,而是对于展览内容所知不多的普通人。策展人必须能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展览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内容,并采用地图和插图做辅助说明。博物馆的文字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确保说明语言清晰、准确,更要确保叙述通俗、易懂。
在西方的博物馆办展览,要考虑到基本的观众是西方的观众,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他们可能熟知与秦汉同时代的希腊罗马,但是对秦汉,甚至一般的中国历史文化,都相当陌生。将中国的文明史纳入世界文明史的大框架里阐释有助于观众比较和理解。展览里展出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特别是秦汉与希腊罗马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互动,拉近了观众与展览的距离;秦汉时代的中国不再是遥远陌生的存在,而是与他们熟知的西方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整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展览的视觉效果,展览说明文字自然力求简明,而作为辅助手段的语音导览,则可以提供对重点展品详细、深入的分析介绍。语音导览中策展人和其他学者的亲口介绍和评论丰富了导览的内容,也让观众觉得生动活泼。
(五)著述出版
策展人的知识和研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六位知名学者,每人撰写一篇专论,讲述秦汉文明的六个不同的方面,涉及政治、军事、建筑、装饰艺术、中外交通、宗教和民间信仰,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秦汉文明的风貌。展览的图录记录了学术研究的成果,并且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展览的影响,没有机会来实地参观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图录了解展览的内容。
(六)筹集资金
资金的支持是大型展览成功举办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私立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赞助和私人捐款。本次“秦汉文明”展是大都会博物馆首次获得中国企业——招商银行——作为首要赞助人支持的展览项目。对大都会博物馆和招商银行来说,这既是成功的合作,也是崭新的尝试。招商银行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大型企业的远见和胆识。招商银行的赞助不仅促成了这次展览的顺利举办,也为企业自身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有效地树立了中资企业在海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高尚形象。博物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不是商业行为,没有利益交换,企业的赞助实际上是回馈社会,它的资金支持也促进了博物馆更好地服务观众,服务社会。
三、团队协作和策展人负责制是展览成功的保证
一个大型的展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虽然展览的构想源自于策展人,但是展览的实施却要依靠一个团结合作的大型团队。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于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的32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此外,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各省市的文物管理机构的协助。大都会博物馆参与展览工作的人员多达数百名,来自于十多个部门,包括亚洲艺术、保管记录、运输筹划、展览设计、修复保护、展柜制作、安装搬运,编辑出版、推广宣传、法律咨询、安全保卫,以及场地清洁。总而言之,如此大型的展览的成功举办是整个筹展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
“秦汉文明”展的成功举办更是得益于博物馆的多年实践而行之有效的“策展人负责制”。策展人是学者,也是展览项目的负责人,既要有学术研究的能力,也要有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调度、操作和落实展览的各个环节。当博物馆赞同展览的教育意义和学术价值并批准展览实施后,即倾全馆之力(包括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策展人的研究项目和构想。凭借大都会博物馆这个挚爱艺术、尊重学术、关注教育、热心服务社会的国际文化平台,“秦汉文明”展的策展人在海外向西方的观众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向全世界的观众讲述人类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秦汉文明是中国的文明,更是世界的文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9q7s95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秦汉文明展”策展人孙志新专访视频
本文改编自《“秦汉文明”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兼论在海外策划中国展览和策展人负责制度》,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7年第5期(总第5期)。作者:孙志新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5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Mark仔
对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你有什么感受呢?
填写一份问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也请将问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我们了解更多人的感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相关链接: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