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举办家庭展览——博物馆如何同时满足家长与孩子的需求

2018-03-28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弘博网


本文作者邦尼•马尔金(Bonnie Malkin)是《卫报》澳大利亚版的国际编辑。她曾担任《每日镜报》驻澳大利亚的记者,作者讲述了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强调了博物馆举办家庭展览需注意儿童的发展规律,增加更多互动内容,提供友好的参观氛围,以培养更多的儿童爱好者。


孩子们还小时(一个2岁,一个4岁多),我带他们去了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的装置艺术展“连接大千”。“真是个好主意!”我曾想象这会是一次与数字和灯光的邂逅,富有教育意义却又不失趣味的家庭活动。然而,我错了。


从孩子们踏入展厅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群神色凝重的工作人员迅速尾随,仿佛他们是外国间谍在谋划刺杀重要政治人物。孩子们刚向闪光LED灯伸出手,就会有人马上跟过来,厉声厉色对他们说:“千万别碰!”那是个以玩具车为主题的展览,可它简直是个灾难,应该更名叫“隔绝大千”。直到现在孩子们都对文化之旅心有余悸,担心会被工作人员斥责。


孩子想用手感知一切事物,至少我的孩子们是这样。由于美术馆禁止触碰,我不得不和它们保持距离,转而寻求一些互动性的展览。而对去年的悉尼艺术节的展览“海滩”,孩子们却记忆犹新。那不过是一个堆满白色塑料球的房间,就像一个供儿童遨游的“塑料球海洋”。他们总是问“什么时候还可以去那个满是球的地方?”而我只能说:“我们不会再去了。”


所以,听说动力博物馆要举办未来游乐园(Future Park)的活动消息时,我激动不已。他们的海报宣传主题为“缤纷乐园,老少皆宜”。这似乎是博物馆的一次觉醒,他们终于意识到孩子们爱到处跑,做傻事,弄得到处一团糟,以及用手来感知事物。



事实上,澳大利亚本土就举办过一些优质的展览。例如在澳大利亚博物馆举办的精彩的蜘蛛展中,孩子们可以自行模仿蜘蛛起舞,鼓捣蜘蛛脚来钳足球,甚至能和活的高脚蜘蛛来一次亲密接触。2018年,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将举办一场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主题的高科技展,并将还原爱丽丝仙境中的11个真实场景,包括通过电脑成像技术呈现疯帽子茶派对场景,绿光屏槌球场,多维空间和扭曲时空,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还有一款地图应用,能让你自行选择想要扮演的人物角色,并提供基于角色的各种展览体验。


未来游乐园(Future Park)由日本著名的TeamLab团队设计,并承诺将设计8个协同互动装置以供游客探索。当被问到是否允许触碰时,他们表示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公之于众。”于是,门票销售一空。


最吸引家长眼球的无疑是那巨大的发光音乐球,也叫亮球乐团。黑夜里一颗颗发光的球体似一盏盏灯笼,一被触碰就响起小段铃声,整个展览都洋溢着悦耳的音符。若不是孩子们急着去探险,我还能多享受一会儿。



最后,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沉浸在“大自然涂鸦”的环节中。这是一个投影互动乐园,孩子们首先画一幅画,花、蝴蝶或青蛙都可以,将画送到特殊机器扫描一下,然后就像是施了魔法一般,孩子们可以在场地的黑色斜坡背景中看到自己栩栩如生的缤纷创作。当孩子们跳到一幅作品上时,瞬间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样色彩四溅,让人联想到什么东西喷涌而出,不过这绝对是好的寓意。


孩子们到处蹦蹦跳跳,彩色的作品碎片投影在我们身上,即便躺下也能感到放松和愉悦。两个孩子都很喜欢“天才跳房子”,一种电脑程序控制的游戏。河中投影了许多卵石图像,如果孩子们踩对了,图像就会“砰”一下变成星星。


这次旅行无疑让我们与文化机构“重归于好”。现在澳大利亚博物馆推出儿童专题展“猛犸象——冰河时代的巨兽”。当我说要带孩子们去参观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用黏黏的小手去摸乳齿象模型的皮毛了,这样既有趣也多少能学到一点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之旅。


编者按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在认真地看展览,或者试图为孩子们讲述一些展品故事,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的参观;当参观适合儿童的展览时,孩子们沉浸其中,但家长无法融入参观环境中。针对亲子类观众,博物馆主要是通过举办亲子类的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而在展览方面则是倾向于按照年龄的划分,没有将“亲子类观众”当作是一个参观整体,这对于亲子类观众来说,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参观体验的交流。因此,如何既能让孩子亲身感触博物馆,又能让家长在同一个展览中有所感悟,实现亲子之间的交流,这应该是博物馆所思考的,也应该是未来博物馆展览的发展方向。


图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编译(柳青 译自英国《卫报》)

编辑:西北锅巴#OP-D



对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你有什么感受呢?

填写一份问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也请将问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我们了解更多人的感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相关链接:

探展|告诉你首都博物馆这次“文艺复兴展”到底为什么好看

V&A第一家分馆“落户”深圳,馆长特里斯坦·亨特这样说…

85年•相遇•重逢,这里正重启上海往事

看海外博物馆如何解决资金、安保与未来发展的问题

征集|科技改变生活,你也可以通过文创融入科技馆

湘博的“穿越”之路:博物馆品牌建设的新探索

“从物到人”:一种博物馆观念的反思

高晓松与樊建川,将军与毛毯,博物馆与我们

创刊 | 欢迎来到“奇妙博物馆”世界的入口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