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南博的法老王与汉代文明展作为一个国内博物馆展览展示古埃及文化的开端,灿烂的古埃及文明无疑距离我们不再遥远神秘。4月14日,《不朽之宫——古埃及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启幕,能看到这既是展陈理念的交汇与碰撞,展示手段的不断创新,展品内涵的不断丰富,更是一次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深入对谈。
都灵埃及博物馆成立于1824年,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都灵。自1861年至1871年,都灵一直是意大利王国的首都。埃及博物馆收藏了从前王朝时期到科普特时期的埃及文物,横跨四千多年的历史,藏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学术价值高,是埃及领土以外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机构。
展览通过都灵埃及博物馆甄选的144件组235件珍贵文物,分尼罗之畔、诸神之乡、永生之念3个部分,展示了埃及古文明的缩影,为了解古埃及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展览中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亡灵书、塞克荷迈特女神像、孔苏金字塔都是难得一见的见证古埃及文明的文物珍品。
展览暗含两条清晰、并行的时空线索。通过关注和梳理有关古埃及人的考古发现,物质文化的力量传递给人们最向上的生命力。展览要通过百余件展品透视跨越4000年来的文明历程,怎样叙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次展览中,外方的策展理念无疑帮助普通观众更好理解展览主题。
在外方策展理念指导下,展览的主题性(thematic disposition)被放置在了更高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很多展览经常被过分突出的时间逻辑 (chronological order)。展览的三个分章(尼罗之畔、诸神之乡、永生之念),法老王的埃及、农民、工匠与祭司时刻呼应着宏大的叙事主题。每个分章中都完整呈现出可追溯到数千年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对象,赋予展品暗合的“双重价值”,即既显示古埃及人的信仰与习惯,又明确呈现给每一位观众主题背后的历史特点和其“轶事”。
参观结束之后,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和我一样轻松获得对每个项目客体的情景化理解。并且在持续对展览的参观与解读中,观众可以试图去寻找更多展览假想伸展的“隐形之线”:一条从东至西,随太阳东升西落展示古埃及人辛勤的日常生活的“线”和另一条从南至北,沿尼罗河顺流而下,流经地域,凸显不同宗教与信仰并构建整个埃及多神教的“线”。“藏品的价值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非静态和绝对的。”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保罗·马里尼坦言。我想这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对埃及文明展进行别样的解读的前提。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这样解读此次展览的意义。展览将历史、艺术和文化三个截然不同的实体联系在一起,在巨大的地理距离与时间差异之内,作为博物馆促进全球理解的重要方式。早在去年,山西博物院便已与都灵埃及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首次将古埃及文明特展引入山西,用“未展先火”形容公众对展览的关注度并不为过,当然这样高品质的展览也必然会加深走进博物馆展厅的公众对于文化跨际交流的理解,同时向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意大利传递来自山西博物院的声音。
精心挑选的展品是公众在展览中获得社会教育最直接的手段。既然要把鲜为人知的古代埃及的方方面面展现给世人(尤其又是遥远东方的中国观众),或许首先需要思考如何将藏品赋予展览以更深的意义。对待古代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似乎从考古发掘来看,考古学家对此还知之甚少,然而博物馆有义务尽量客观地去展示这段历史,而相比很多很多具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以及与意识形态呈现某种相关的展品来说,这段历史似乎与观者更近,更能引发共鸣。
我关注到展览中特意精心选择的厨师小模型、雪花石香料瓶、化妆勺、鱼形研磨板、木梳、牙制镶嵌装饰木匣等展品使得人们可以迅速感知当时的审美标准,即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追求美是每一个古埃及人的权利。而古埃及壁画中浓浓的那一抹黑眉、精美的色釉陶器、洁白如玉的雪花石花瓶也正是对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女性美的释放。
与展现女性美有关的壁画
木鞋
木乃伊的制作
为保证逝者能够在阴间继续生活,古埃及人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感的祭奠方式。身体的完整是不朽的基本前提,因此他们用防腐香料保存尸体,并不断对这项技术进行改进和革新。
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对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做了珍贵的描述。根据他的记载,木乃伊制作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很明显,分别为三种社会阶层服务。其中最复杂的一种方法为:用铁钩穿过鼻孔提取一部分脑浆,剩下的脑浆通过注入药物进行处理。然后用锋利的黑曜石刀在尸体的侧腹部切开一个口,取出所有的肠,分别用棕榈酒和捣碎的香料两次洗净腹腔,接着用捣碎的纯没药(中药)树脂和其他的香料(乳香除外)填充,再把切口缝合起来。其后用硝酸钾涂抹尸体,脱水处理70天后将尸体洗净,用亚麻绷带缠裹,绷带内侧涂有古埃及人日常使用的树胶。最后,逝者的亲属将尸体放入定制的人形木棺,靠墙立放在墓室中。
通常来讲逝者的心脏会保留在逝者体内,因为它是生命和智慧的居所,扮演着指引逝者去阴间的重要角色。再将胃、肠、肝、肺取出脱水处理后,缠上绷带放进卡诺普罐中成为陪葬品的一部分。此外,缠裹尸体的绷带之间放有各种护身符,写有祭文的纸莎草纸卷如《亡灵书》被安放在双手或双腿间,共同帮助逝者通过阴间的各种障碍。
在互联网搭建起人类文明的今天,对于正在被无限放大博物馆收藏来说,每件展品的“生命旅程”都不止一次。对待每一件展品,展品的展示与科学化研究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因而,博物馆与全世界的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甚至公众之间都应该建立起广泛的合作研究网络,为了保护和研究藏品,并客观完整地分析数据,探索新的知识以便与科学界和公众分享。有幸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此次展览我们也看到对一件经过3D重建后去除裹尸布尸体进行地数字化展示。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藏品能在博物馆陈列中得到科学的还原与展示。
对一具尸体的3d重建数字化展示
最近几个月都灵埃及博物馆对125件动物木乃伊和110件人类木乃伊进行了系统的CT分析,以研究它们的总体情况、病理学、DNA、涂抹香脂和缠绷带的技术,以及确定动物木乃伊的相关物种。除了提供海量数据,研究团队同时在进行筛查,甄别每件藏品的保存状况。通常由于制作材料的自然蜕变或微生物侵蚀,藏品条件改善的急迫程度不同,藏品数据能够帮助团队制定适当的干涉计划。
文创是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然而在国内举办的大多数展览中,很遗憾被许多人所(尤其是专业人员)忽视。本次展览特别推出了T恤、布包、项链、巧克力、玻璃工艺品等,精巧而富有实用价值。精彩的创意与设计融合古老而神秘的展品,被拓展的内涵也在换一种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
此次展览的形式设计别出心裁。展厅的色彩和照明是精心设计的,策展人坦言这是为了更准确地营造出“个人感受—象征意义—召唤历史”相融合的效果。走入展厅,符合文物保护下的光照强度更好的还原了展品的细节与立体感,虽然四下里,展品以外的空间都是几近昏暗,甚至相近的人也只能看到彼此的轮廓,但就观展体验来说我并未感觉丝毫不适。此外,当我游走于展览的三个主题空间之内,似乎还能感知光照强度变化与观展心情间的微妙波动。强光展区使我心情明亮而炙热,柔光展区使我心情平静而舒缓,弱光展区沉郁而下坠。这样的照明设计,似乎使得“不朽之宫”的每一件展品仿佛都诉说着自己的历史际遇与现世奥秘。
展厅照明
展览的形式设计服务于整个主题,策展人提取的三种颜色(黄、绿、蓝)在不大的展厅中有着自己的适用区域。黄色用于日常生活部分(尼罗之畔);绿色用于宗教信仰部分(诸神之乡);深蓝色则用于丧葬习俗部分(永生之念)。准确来说三种颜色之间是渐变的,以互补和准确的象征意义紧密关联。
据策展人保罗马里尼和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夏天阐述,这三种主题色的选择分别有着自己的用意。
“黄色在这里表现人们生活的困境。黄色是太阳的颜色,也意味着与太阳崇拜息息相关。另外,黄色也让人想起黄金,埃及人正是用这种金属作为神像的皮肤;同时,黄色也是德尔麦迪那常用的赭石的颜色。德尔麦迪村落,在“帝王谷”和“王后谷”劳作的工人们就生活在那里,也正是在这个地方,考古学家们获得了大部分关于古代埃及人日常生活的信息。以黄色为基调的展厅里光线强烈,希望借此回顾让那些可怜的埃及农夫倍受折磨的炽热。”
“绿色是另外一种内涵丰富的颜色,尤其是与重生和转世的概念有关。比如奥西里斯,冥界之王,也是死而复活的神,他的形象就是绿色(或者黑色)的。而且,盛产于尼罗河流域的一种植物——纸莎草也是这个颜色,这种植物近水而生,意味着“新生”。这里的光线比较柔和,营造出类似神庙中的典型环境:那里的光线都是经过带有栅板的窗口照进来的。庙宇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祭司们在这里书写经文,引导民众的宗教信仰。”
“代表夜晚的深蓝色则是用于展出丧葬习俗的展厅部分通用的颜色。女神努特吞下太阳,然后太阳再穿过她腹中的黑暗,那一刻,深蓝色就与冥界联系在了一起。深蓝色还是天青石的颜色,这种珍贵的矿物质是埃及人特别喜欢和常用的颜料。这些地方的光线很暗,以便营造墓葬中狭窄、密闭的环境,随葬品也都按照墓穴里的原位摆放。”
——引自本次展览的图册《金字塔·不朽之宫古埃及文明》,山西人民出版社
一个展览的效果如何或者如何看待一个展览我想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次良好的观展体验承载着一座博物馆通过展示环节进而实现社会教育的“初心”。展品的多寡和等级并不能决定一个展览的质量更无法代表一座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围绕服务于“人”,展陈理念有何创新?展品内涵有何拓展?展陈手段又有何突破?或许我国的博物馆陈列可以借鉴本次展览的成功经验,再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
作者:梖梖
编辑:Mark仔#大侦探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征稿启事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相关链接: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