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博物馆实践的教育理论思辨,青年人这样说......

卜慧文、陈婷婷 弘博网 2021-09-27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新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调整,社会教育成为博物馆开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博物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当前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如何看待作为独立学科体系的博物馆教育?诸多问题已经日渐成为青年学者们研究和实践的新的热点议题。


2018年11月3日-4日,第二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顺利召开,论坛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弘博网参与支持,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专家学者、高校老师以及来自40所高校和博物馆的109名青年学子和青年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参与论坛的嘉宾学者有,台湾中华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长黄光男,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杜辉等。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山东大学立清讲座教授沈辰,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尹凯、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蔡静野等参与活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当下,博物馆与娱乐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学界对“博物馆娱乐”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常丹婧在主题报告中梳理了博物馆有关“娱乐”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博物馆娱乐方面的部分观点。报告讨论了博物馆娱乐的内涵和边界,从观众来源和参观动机的角度分析了博物馆娱乐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娱乐化”和“娱乐性”现象的分析,指出了博物馆娱乐普遍存在的误区,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看法。


南京师范大学的孙逊同样从博物馆娱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博物馆教育的发展与博物馆娱乐之间的关系。孙逊同学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守以教育为核心的博物馆功能,树立“育”“乐”合一的目标,多角度探索博物馆教育指导娱乐的方法。

 

博物馆对美术作品的多角度阐释,不仅展示了作品的主治内容,对观众的认知塑造和审美培养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的张睿同学认为,艺术作品较之其他类型的展品具有多角度阐释性、直观性和可持续理解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博物馆的美育不应仅停留在陶冶情操、带来审美的愉悦层面,可以尝试更进一步培养观众的批判思维

 

为了探求博物馆输出与博物馆教育的关系及其在教育中的影响,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罗英豪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现代博物馆展览陈列与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成果,提出了博物馆输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下需要做出调整,即“纵向输出”、“硬输出”、“联动式输出”相结合,使博物馆输出更具目的性、高效性与参与型,帮助博物馆在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引导与帮助参观者建构学习。



展览中的教育思考


近年来,博物馆儿童教育不断得到重视,专为儿童而设计的教育互动展览应运而生。来自复旦大学的陈钰彬认为,目前传统学术性展览与儿童认知理解能力存在矛盾。专为儿童设计的教育互动展是必要的,但目前此类新形势展览存在推动力不足、操作性和互动性不足、阐释不到位、评估体系匮乏的问题。在实践时可以从展览策划的专业化、信息传播的多维度、展览评估的专门化入手,优化博物馆的教育互动展。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博物馆观众通过参观展览进行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强。南京师范大学的成卓博物馆展览的“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进行了区分,并从观众的内在需求和外在体验两方面深入探讨。强化博物馆的学习理念,在内能体现观众“自由选择学习”和高质量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外可以收到良好的互动体验效果,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


重庆师范大学的唐聆同学在报告中提出,教育是公众考古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博物馆公众考古实践包括开放考古发掘现场、开展考古体验活动、利用多媒体进行科普和开发文创等。他将博物馆视为开展公共考古的重要场所,认为在博物馆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大有可为


 

基于实践的教育探索


南京博物院的朱莉莉以本馆非遗公众活动为案例,从策划引进、阐释设计、实施服务和反馈等方面分享了南京博物院非遗公众活动的策划经验。她表示,博物馆非遗公众活动在策划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预期,尊重非遗传承人的建议;阐释设计要考虑“分众”、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实施服务过程中要有效引导媒体介入;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最终的评估体系。


来自南京大学的林文思则以南京云锦为例,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建立动态数据库、建立数据间多重关联、通过新媒体与数字化技术开展互动等方面,分享了南京云锦作为一项非遗手工艺在博物馆的媒介展示,并认为,传统的、基于物的展示不适用于非遗的展示,数字人文技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沧州文庙博物馆的焉鹏飞就沧州文庙目前的教育活动现状提出了一个主题性博物馆的困局,即以沧州文庙为代表的主题性博物馆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有较为明显的历史化导向和政策化导向。他认为,应在吸收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将科技手段和人文情怀有机统一,让公众不仅主动体验教育成果,而且能主动思考并产生情感的共鸣。


来自苏州大学的董心慧以徐州博物馆的教育课程为例,探讨了信息时代下STEAM教育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提供多渠道互动沟通的可能。STEAM教育建构出更加科学,更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深度教育,在实践中,或可以博物馆教育为锚点的连接,辐射向更广阔文化景观与观众群体。从徐州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仍需STEAM教育、博物馆与社会协作发展。



对当前现象的分析探讨


南京师范大学的丁晗雪长期关注人物类博物馆展览的内容策划与社会教育,基于对南师大附中鲁迅纪念馆的思考,她提出,人物类博物馆以人物自述的方式讲述展览内容,配合一定展品可以有效消除观众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感。向观众传达历史人物真实完整的信息,让观众清晰地理解和学习其实质精神,发挥历史人物的榜样精神,是提升人物类博物馆社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国博物馆自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观众迅速增加,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更进一步扩展到深入了解、体验乃至互动。来自北京大学的崔恺祎结合自身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活动的感受提出,讲座几乎成为成年人除看展之外走进博物馆的唯一理由,由此,博物馆需要改进现有的讲座实施策略,将心理学相关研究引入博物馆学研究,增强对成年观众的持续吸引力。


博物馆的“大众化”催生了博物馆场所内的诸多变化,其一即是注重“技术”。诸如VR技术、3D打印技术等在陈列空间中的运用以增强博物馆的“可读性”,使其能够被公众理解与欣赏。山东大学的邹文杰同学在学习中观察到,部分博物馆对同一主题的阐释同时运用了“学术与传统”、“视觉与技术”书写的两个展览,即“并蒂花”式博物馆现象。在报告中,邹文杰透过该现象考察博物馆如何演绎教育和娱乐功能之间的张力及二者的关系,梳理了如何从“寓教于乐”中找到出口、博物馆碰撞旅游和文化时又何以面对缩小观众距离、“真实性”的质疑等话题。

 

北京大学的连泳欣在报告中介绍了香港公共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现有的教育项目。其中,公共博物馆以学生教育活动和公众教育活动为主,而私立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弹性则较大,文化游是目前较收欢迎的活动。两类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各有特色,形成互补。香港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反映了香港的社会状况,如人口老化、怀旧潮流等,也体现了博物馆界提倡多元教学、公众参与的趋势。

 

南京师范大学渠雨桐从世界上著名的大屠杀纪念馆和恐怖事件纪念馆入题,提出,在博物馆的面孔墙展示中,人物的面孔被符号化,成为过去历史或当下社区的见证,观众通过想象构建自己的个人体验,完成与其表征群体的共情。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个体记忆的消解,重构的记忆被纳入博物馆自身的叙事体系


上海大学的陈名认为,一些艺术博物馆对藏品的原境重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陈列仅仅将藏品当作审美对象,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这会使得藏品所蕴含的大量原始信息在无意识中被损耗,导致观者沉浸在自我视域中。博物馆在剥离观者自我视域的同时也努力将自身的视域降到最低,以期达到原境重构的客观性,做到藏品原意正确而有效的传达,从而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意义。


除主场报告外,复旦大学程思茜、上海大学韩长君、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孔凡一、山东大学李如玉、南通博物苑李宗康、山西大学马周梖、西南民族大学王笠衡、内蒙古师范大学吴珊、山东大学杨晨曦、上海大学于奇赫共十位参会者制作了主题海报展示,对博物馆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学术沙龙


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帮助观点碰撞、交融,促进青年学者与业内知名专家直接对话,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于11月3日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办了主题为“共生·参与·伦理”的博物馆与教育学术沙龙活动。论坛的全部嘉宾均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杜辉老师任主持人。



活动中,全场嘉宾老师和青年学者对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例如藏品及展览的阐释、博物馆与社会合作开发利用馆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解、博物馆教育是如何通过物来连接今天与明天、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博物馆教育如何强调平等与包容、如何为“少数群体”提供关怀等等。讨论期间,参会同学就目前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充分沟通并交换了意见,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岗前培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流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道路。



会议闭幕式上,沈辰老师希望与会的青年人能够从此刻开始,明确定位自己的生涯定位,而研究院青年教师尹凯则从研究精进的角度,提出两点建议:学习中,多读书以建立支撑自己研究的理论体系;做实践性案例研究时,比较分析设计者和观众双方的预期和活动的实际效果,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此外,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杜辉等均在论坛中发表了主旨演讲或评点。弘博网将会陆续推出详细深入的报道,敬请期待。


作者:卜慧文、陈婷婷

图片:叶子豪

编辑:鲜柠檬


相关链接:

巴西国家博物馆事件带给我们的博物馆数字化存档思考

创造惊喜的博物馆保安“变身”计划

中意论坛丨第三期:改革契机下,博物馆管理及推广的“公众”之心

馆际合作丨以自然与文化为径,在古蜀金沙相遇澳大利亚

讲座丨博物馆讲座汇总(11.2-11.9)

月刊|博物馆服务国标、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西方绘画500年……博物馆人的十月报告单

书讯丨博物馆研究、考古、文物……近期又有哪些文博好书?

25个名额,资助你参加国际博协大会

八家重量级博物馆为你讲述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创发展之路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