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故事好讲的文物能有什么意思?这套书颠覆你的印象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小编为大家请到了爱读书的人
分享一套讲述文物故事的好书
希望能对博物馆中讲故事的人有所启发~
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博工作者共同致力的方向。那么,如何界定“文物故事”这个概念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故事”一词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版,第471页)在这个概念中,“真实”或“虚构”并非界定的关键,“连贯性”、“吸引力”、“能感染人”才是“故事”的核心特征。因此“文物故事”指的是以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为基础编辑而成的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文本。
有些文物与其他文物比起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材料名贵稀有,也许因为它们的制作巧夺天工,也许因为它们的主人鼎鼎大名,也许因为它们见证的历史无比重要。
太保鼎,现藏天津博物馆,清代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寿张梁山,同出者尚有六器,共称“梁山七器”。“梁山七器”中,有六器分别为召公及燕国贵族所造。燕国宗庙重器在山东发现,有学者推测当与战国时期燕、齐两国的战争有关。
以天津博物馆珍藏的太保鼎为例,它的铸造者是西周开国史上有名的召公奭,其事迹在传世文献与古文字材料中均有记载。从《尚书·君奭》篇所见召公与周公的短暂冲突,到《顾命》篇中成王对召公的临终嘱托,从《诗经·甘棠》里的爱人及树,到“者减钟”铭文羡称的“若召公寿”,这些内容共同勾勒出一位忠于周室、勤政爱民而且享寿绵长的召公形象。太保鼎的出土经过亦颇传奇,本应藏于燕国宗庙的重器,却在山东被发现,由此我们可以讲到“梁山七器”,讲到子之之乱,讲到黄金台上的招贤纳士,讲到燕昭王与苏秦的密谋。
有些文物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似乎稍逊一筹,因为它们的拥有者名不见经传,制造者默默无闻,外观虽能表现时代风格,但也仅此而已,因为它们只是某个时代众多同类器物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然而,构成大多数博物馆收藏主体的恰恰就是它们。
以货币陈列中的很多藏品为例,我们能告诉观众的仅仅是它的年代和测量数据,或许还能讲一讲同时期的经济、社会环境。但这些内容显然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怎样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平凡到没有故事的文物介绍给观众呢?新蕾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这套“亲爱的古代朋友”系列绘本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那就是为文物量身打造一个“虚实结合”的精彩故事。所谓“虚”,指的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所谓“实”指的是经过严谨考证的历史背景。
“亲爱的古代朋友”系列绘本共分五册,分别是《漫长的丝绸之路——骑驼乐舞三彩俑》《西周太阳能打火机——阳燧》《两千年前的冰箱——青铜冰鉴》《宋朝的广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以及《皇帝出门啦——大驾卤簿图书》,新蕾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以这套绘本中《宋朝的广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一册为例。国家博物馆所藏“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是我国商标史与广告史上重要的文物。我们可以把这块铜版作为切入点,向观众介绍一下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由于可供选择的商品日益增多,同行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催生了广告业。我们也可以稍作拓展,讲一讲宋代丰富多彩的广告形式:除了铜版所代表的印刷广告,还有声音广告、标识广告、招幌广告、灯饰广告、装潢广告等等。不过,这些内容只能算历史知识,还算不上故事。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国家博物馆藏
对于成年观众而言,尽管这些历史知识略显抽象,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种讲述文物的方法就行不通了,他们不理解什么叫“商品经济”,也不关心什么是“行业竞争”,他们甚至不太明白宋代究竟在什么时候,因为在尚未接受系统历史教育的儿童脑海里,还没有形成连贯的朝代认知。
《宋朝的广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一书内页
还好我们的绘本作者知道,面对这件文物,孩子们感兴趣的会是哪些问题:
“针铺的老板是姓刘吗?他叫什么名字呢?”
是的,他姓刘,叫刘大,人们又叫他刘大呆。
“他为什么要去做针?”
为了给他的母亲造出好用的缝衣针。
“他怎么会想到把广告印出来这么好的主意?”
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是脑洞大开的邻居们集思广益的成果。
“那只捣药的小白兔是怎么回事?”
刘大在店铺门口放了一只石头兔子,方便大家找到他。
“刘大的针后来好卖了吗?”
好卖得很,还有很多人跟他学徒呢,刘大呆变成了刘大师。
有关这位刘家功夫针铺老板“刘大呆”的故事,显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故事所反映的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广告意识萌芽之间的关系,却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故事的一些细节描写也来源于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比如刘大用印好的广告纸包裹商品这段叙述就源自《梦梁录》中对于“裹贴纸”的记载。总之,绘本作者虚构出来的这篇故事可谓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考之于史虽然无徵,度之以情亦颇合理。
《宋朝的广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一书内页
其实,这种虚实结合讲故事的方式是我国古代史学作品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例如,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派鉏麑刺杀赵宣子,《左传》记其事曰:
古人对于这段文字多有质疑,如“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又谁闻而谁述之邪?”鉏麑自杀前的内心独白是不可能有人听到的,《左传》这段记载显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钱钟书先生曾如此评价《左传》中记言的内容:“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謦欬欤?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怎样看待这些无所“据依”的虚构之文呢?钱钟书先生认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第164—166页)由此可知,史学作品中虚实结合的修辞手段是作者在“同情之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丰沛的历史想象力,将勃勃生机灌注到历史作品中,使作品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让文物活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亲爱的古代朋友”系列绘本充分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讲故事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和宣传效果。当你看到“骑驼乐舞三彩俑”上醉心演奏的三位乐师时,是否想过,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辛苦跋涉才来到大唐?当你看到曾侯乙墓所出青铜冰鉴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出现给苦熬盛夏的国主大人带来了怎样的享受?阳燧的发现竟然源自一场神秘的火灾!而大驾卤簿中簇拥的居然是一位无聊到睡着了的皇帝!
“亲爱的古代朋友”系列图书中的其他故事
相信,那些喜欢在博物馆的藏品前陷入冥想,享受与古人心交神会体验的观众,一定会对作者的奇思妙想报以会心的微笑。
参考文献: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陈曦:《<史记>历史虚构探索——兼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虚构传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唐成飞:《宋代都城商业广告刍议》,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套图书~
图片由作者、出版社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鲁鑫
编辑:Felis#city
观展|Opera Omnia技术下的复制品使得不可能成为可能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