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立体时空中的展览诠释,看中华文明演变中的多维发展

蓓蓓 弘博网 2021-09-26


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依据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全国22家博物馆举办“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此次展览精心遴选出30件(套)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文物作为物证,简单明了地勾勒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


那么,展览如何体现“传统的未来”这一主题?30件(套)展品又如何讲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对此,弘博网特别采访了“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的策展人王树金,讲述展前幕后的一系列实践与思考。


30件(套)展品勾勒中华文明发展轨迹


对于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王树金表示这一主题特别强调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及其研究,为观众还原和再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帮助当代人加深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识,从中汲取营养服务当下,并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这样的理解下,湘博特别推出了 “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希望在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同时 ,强调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对于展览题目,王树金解释说,历史、现实是无法割裂的,这些文物蕴含的中华文明,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渗入我们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海报


然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历经东西交流、南北融合,从未中断,如何阐述这一宏大的主题也成为策展团队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对此,策展团队联合国内22家博物馆,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以时代文明高度的典型代表为标准,精心遴选出30件(套)兼顾时代性、地域性、艺术性、礼仪文化、科技成就、民族关系的文物作为物证,通过“文明起源”、“青铜时代”、“文明奠基”、“天下一统”、“文化交融”、“大唐气象”、“宁静致远”、“太和盛平”、“开启新纪元”九个部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展厅


置于立体时空中的展览诠释


展品的多维度解读


王树金表示, “中华文明”并非简单地将文物置于同一空间内就可以建构完成,这需要大量的诠释工作。因此,此次展览策划重心着力于解读方式,突破传统模式,将每一件展出文物置于立体的时空当中,通过大量图解的方式从材质造型、社会功用、艺术演变脉络、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全方位解读。


例如中国邮政的标志来源《魏晋驿使图画像砖》,该文物生动地记录了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展览中,从横向角度展示了该文物的画面形象、使用功能以及嘉峪关魏晋壁画砖墓葬群中其他主题的画像砖;纵向角度则从画面中的邮驿场景出发,介绍了从古代的轻车快马传递,到近代的电话电报,再到现当代的邮箱微信等中国历代通信方式的演变,同时介绍了从依靠人力(如步行)到依靠畜力(如骑马、坐船),再到汽车、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演变。



《魏晋驿使图画像砖》及其相关解读


这种将文物所蕴含的各种文明成就进行横向、纵向多维度的全新解读方式,使每一件文物都成为了这个纵横网络中的节点与焦点,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文物本身,而且通过文物演变诠释了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或启示。


在详细的解读之余,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欣赏展品的器形、纹饰之美,展览按照大历史时段发展脉络,为每一件文物打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展示空间;同时代的文物作为一小组,空间间距相对集中,这样既可体现同时代取得的文明成就,又可保障观众可近距离观赏与参观空间的舒适度。


展厅中的曾侯乙铜鉴缶


系统阐述文物背后的文明发展


精美的文物固然精彩,但当它们聚合在同一个展览空间后能否产生化学反应,是这次展览值得关注的看点。对此,王树金表示,解读展品并非展览的终极目的,如何将这些不同时代、种类繁多、用途不一的展品进行串联,系统地阐述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古人思想、智慧给今天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观众应从中吸取什么营养,才是展览的主旨所在。


因此,展览特别采用多个角度去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


从艺术(造型、装饰手法、装饰纹样)演变脉络,此次展览展出了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纹饰的文物,以体现装饰的变化,反映人们审美观念的进步。就纹饰而言,展览从仰韶彩陶上写实质朴的鲵鱼纹,到良渚玉琮上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纹;从商周青铜器上狰狞恐怖的饕餮纹,到战国漆器上彩绘灵动的狩猎宴乐画面;从西汉帛画上线描勾勒的人物肖像,到魏晋彩绘漆屏上形象描绘的人物故事;从两宋缂丝上简洁严谨的花鸟图案,到明清书画上宏大生动的市井生活,展示了人们不同时期对于美的不同追求。正如“人类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这一系列审美观念的变化,反映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也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


新石器时代 鲵鱼纹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神人兽面纹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魏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山西博物院藏


明 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字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汉字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可以说,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因此,展览力图通过文字的演变去进一步阐述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展览通过展品与图解从商周镌刻在青铜器中的金文,到秦国“商鞅方升”上的小篆,到里耶秦简上小篆与隶书的过渡,到汉代“金池凤”织造出来的成熟隶书,到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题记上反映的隶书与楷书的过渡,再到唐摹《兰亭序》上的“天下第一行书”,为观众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汉字发展及演变过程,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西周 “四十三年”逨鼎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战国 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藏


秦 里耶简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 摹本《兰亭序》

湖南省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观众还将通过展览了解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南北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典章制度、社会时尚的变迁,以及材质改善、制作工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是呈多维度发展,而非单线延展。


思考:展品数量是否等同于展览品质?


在搜索博物馆展览新闻时,我们总能看见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某某博物馆此次将展”200余件珍贵展品”、“300余件珍宝将在某某博物馆亮相”。相对于这些动辄展品上百的展览而言,此次“根·魂”展览只展出了30件文物,可谓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对此,王树金表示,相对于展品的规模与数量,此次展览更希望通过对展品深入解读以及背后逻辑关系的梳理,去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更具参与感的观展体验。


不可置否,展品是博物馆展览的基础与核心,展览的意义需要通过展品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因此,丰富的展品显然能更为有效地传达展览的内涵。然而,许多博物馆却陷入“规模要大、数量要多”的迷思中,却忽略了展品之间的逻辑联系,将规模与数量视为所谓“好展览”的首要标准,对外宣传时更是将展品等级之高、数量之多作为展览卖点,以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而这样的宣传也使得观众往往“唯国宝论”,只关注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初衷相悖。


王树金表示,博物馆文物展现在众人面前时,并非只是将其作为展示品摆出而已,而是如何使展品的人文性质得到新生,包括展品的内涵与制作背景,艺术与时代性的结合,若能深化展品的创作意义,即便就一件展品,也可探索出人文生活的精神所在。但如果只将目光简单地聚焦在数量之上,即使上百件珍品,也只会让观众在参观时产生一种湮没在展品中的感觉,而无法细细品味展览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30件展品也好,300件展品也罢,如何构建展品之间的联系、如何通过联系再现展品的语境才是当下博物馆展览所最需要思考的症结所在。


展览:“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

展期:2019.5.18——2019.7.18

地点:湖南省博物馆特展一厅



部分图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作者:蓓蓓

编辑:大侦探


往期精彩回顾

全球Top20博物馆榜单发布,访问量持续增长背后的原因为何?

AR、VR、MR、XR......我的博物馆需要哪种R

传统的新生:空间营造与文化生态重塑下的社区博物馆

“馆校合作”听过很多次,但你真正了解博物馆与学校是如何合作的吗?(学校篇)

“馆校合作”听过很多次,但你真正了解博物馆与学校是如何合作的吗?(博物馆篇)

英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对未来藏品工作的11项建议

讲座丨博物馆讲座汇总(5.25-5.31)

“种子达人”第十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启跨界合作新模式
展讯|来上海博物馆,看大洋洲文化的瑰丽想象和神秘色彩
通知|"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会议通知暨征稿启事
山东博物馆:多元诠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审视自身社会价值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