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无数遍的南京长江大桥,50年前是什么样的?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见证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彰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成的,不仅对南京市、也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等意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迎接祖国的70岁生日,展示新中国建成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 “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将在国内巡展,旨在展示南京长江大桥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讴歌大桥建设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忘我的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本展览由江苏省档案馆、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档案局、南京市博物总馆等主办,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承办。
“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她与黄河一起滋养了中华文明,但也隔断了中华大地的南北交通,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长江上架桥的梦想,尤其是长江南京段,因处于中下游,江宽深水,地质更加复杂,在南京江面修桥更是困难重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党中央决定在南京江面上建造大型桥梁,突破长江天堑对南北的限制,实现京沪南北大动脉的贯通,同时提出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用自己的材料建桥。成千上万名大桥建设者汇聚在两岸,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由无开始,从零跨越,自主研发、自行施工、用自己的材料,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历时9年,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终于建成了承载着全国人民梦想的“争气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开创了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载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史册。南京长江大桥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经纬与记忆的脉络,其承载的深厚底蕴丰富着中国工业记忆、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记忆。
此次展览将通过300多幅图片、40多份文电图纸、100余件实物,200张左右展板,从千年建桥梦、九载架飞虹、精神永流传、历史铸丰碑四个角度讲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
展厅
展览展出大量未曾系统公开的档案照片,设计亮点颇多,好评不断,更有重量级1:500大桥模型现场展示,还有大桥纪念明信片可现场定制打印。
展厅
据了解,本次展览内容取材于中铁大桥局和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及东部战区档案馆等尚未公开向社会公布过的文物、图片、档案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集中反映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历程及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其中,图片选择着重表现大桥建设历程和大桥建设者所体现的大桥精神。
展厅
而在丰富多彩的展陈内容中,一组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设计图,吸引着许多观众的眼球。这些图纸出自哪里?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确定的?期间经历了哪些修改和调整?这一系列问号,随着部分尘封50多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档案首度公开,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答案。
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59年12月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美术设计方案的说明书中我们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着手筹建的另一座跨越长江下游的公铁两用特大城市桥梁,工作艰巨复杂,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因此关系到桥梁整个形象的起头建筑艺术造型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求具有雄伟壮丽的外貌,把正桥与很长的引桥恰当地衔接起来,达到协调美观,但同时还须具有祖国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我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飞跃前进中的豪迈气概。因此在桥梁建筑美术上要求更高。大桥美术处理的重点集中在连接正桥和引桥的桥头堡上,而桥头堡的设计从1958年就已开始。
1958年10月,大桥局及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联合邀请了有关单位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三大桥(南京、芜湖、宜都)第一次技术协作会议,会上商讨了大桥美术设计问题。同年12月举行了第二次科学技术协作会议,会议中收到南京长江大桥美术方案图12张。大会根据“实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的原则,对大桥的美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连接正桥和引桥的桥头堡在形式和体量上均有不同意见,最大的区别是采用如武汉长江大桥的单式桥头堡,还是采用由大小堡组成的复式桥头堡。会议认为因南京长江大桥的正桥和引桥都很长,单式桥头堡似嫌单薄,认为采用复式桥头堡较合适。桥堡的形式宜粗壮有力,应雄伟而具有民族风格。
会后,将遴选综合的7个方案呈送中共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审阅,省市委的意见是:在第四方案的基础上把第二方案的顶部十字脊与四角攒尖顶的亭子配上去,并在大小堡间连以廊子。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最初的模样。
最初的设计方案与武汉长江大桥有颇多相似之处,为了充分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独有的地位和特色,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决定动员全国建筑界的力量,集中智慧完成这一任务,便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全国各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院系进行桥头建筑方案的设计工作。一时间,全国各地建筑设计师纷纷参与,高手云集,佳作频出,17家单位参加,共收到方案58个。
这些设计方案分为五种类型:1.侧面对称型;2.侧面不对称型;3.桥跨连接型;4.封闭与半封闭式;5.其他类型。在设计风格上,中式和西式兼有,有中国的亭台楼阁,也有西式的城堡宫殿,令人眼花缭乱。
五花八门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一组
送审方案呈送中央后,钟训正也跟着大桥局人员到了北京,去铁道部等周恩来总理的审批。可是那个时候周总理在出国访问,他们就一边等,一边再对送审方案加以修改。钟训正原送审的方案是两面红旗,结合当时的形势,就改成了三面红旗。
当时在北京等了将近一两个月,但周总理还是没回来,后来听说总理到上海开会,铁道部长就把这些方案带到上海去汇报。最后周总理敲定三面红旗的桥头堡设计方案,并指示,一定要红旗,而且要永不褪色。
方案定下来不久,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困难。1964年,铁道部决定缩减大桥建设投资。在此情况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提出了将公路桥桥面由18米缩为15米,铁道暂铺单线,同时按照不失原定风格的原则对桥头建筑方案进行了修改,明确建筑上由南京工学院负责,结构上由大桥工程指挥部设计组进行配合。经过数月奋战,完成了方案的修改任务,节约了大量投资。桥头建筑的平面面积虽然缩减,但耸立在大堡上的三面红旗及红旗下的回廊平台、小堡的雕塑均予以保留,对艺术造型更注意了建筑尺度及比例,做到色调鲜艳明快,面材选用上注意了耐久和美观,使桥头建筑方案更趋完善。
最终选定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手绘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依靠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而成的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的南京长江大桥,50年来,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形成特殊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坐标。
来源:南京市博物总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江苏省档案馆
编辑:大侦探#miyagi
往期精彩回顾
文创|近60%观众愿为文化IP买单!巨大潜力下,你的博物馆准备好了吗?
博物馆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和利用?山西60余家文博单位来这个培训班寻找答案
月刊|国际博物馆日、馆藏资源操作指引、亚洲文明展……五月文博大事记
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召开,共话发展问题及思路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