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共享、弘扬,论坛与展览揭开港博建馆五周年帷幕
在新世纪海上丝绸文化支点——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以下简称“港博”)建馆五周年之际,作为系列活动,“2019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和“港口与影像Ⅱ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于10月16日在港博拉开帷幕。
2019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
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是由国内唯一的涉海博物馆联盟——中国博协航海博物馆专委会发起,旨在推动我国涉海类博物馆的发展进步、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高端平台,自2014年起已连续举办5届。
本次论坛由中国博协航海博物馆专委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主办,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承办。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主题,对涉海类博物馆如何定位好各自在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中的角色,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进行研讨。多地涉海类博物馆馆长、青年学者、业务骨干以及国内海事文化、博物馆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等8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博协航海博物馆专委会主任、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张东苏致辞
论坛设有“见证”“共享”“弘扬”三个分论坛。
专家传经:弘扬——博物馆与公众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将其传递给所有关注于此的人或其他接受博物馆服务的人,才能让博物馆成为弘扬古老文明、多元文化的场域,让全球人士更容易地分享到文化结晶。只有观众与博物馆与博物馆收藏的古老文明实现高效交流时,博物馆的存在才真正体现其价值。
在这个时代如何让观众更加亲近博物馆,实现古今文明、多元文化的对话和相互的理解,会议邀请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等专家就研究型博物馆的建设、考古与博物馆建设、意大利博物馆与展览等问题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做首场报告
馆长论道:共享——博物馆与多元文化
博物馆已不仅是留存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更是多元文化的“超级链接”、文明交流的“社交网络”。博物馆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更深入的发掘自己保存的文明遗产信息,并通过贴切的交流、传播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同道,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明的繁荣和勃兴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博物馆如何以更积极的姿态深入本土文化和本地社区,以更开阔的全球视野推动“跨文化”“跨时空”的联结,这是博物馆运营者在新时代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会议中各馆馆长和学者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分享和讨论。
如澳门海事博物馆主管黄洁娴分享了《弘扬——博物馆与众生》、广州博物馆馆长李民涌分享了《新媒体视野下的展览策划与宣传》、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分享了《在海交相遇多元文化》、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分享了《以文化中枢为定位的“参与式”博物馆启示》等。
青年之声:见证——我们与新时代
本次论坛海特别设置了“青年之声”环节, 来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5位从事博物馆工作的青年才俊在会议中作了交流发言,随后5名馆长对发言作出了中肯的点评。
时代的前行、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让博物馆的角色不断发生改变,博物馆青年一代身历其中,是创新的主力。如何利用新技术,新观念使博物馆与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更好衔接,如何把“新海丝”带来的变化融进博物馆,是青年人使命。
涉海类博物馆因地处海丝、陆丝交汇之地,对见证文明交流互鉴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全国的涉海类博物馆相互交流和学习,为进一步拓展文化资源整合,助力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此次论坛期间,还延伸举办了中国涉海类博物馆出版物交流展。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
策展人何伊宁主持开幕仪式
纵贯全球港口发展的历史,码头作为集交通、贸易、仓储和社会生活等功能的建筑集合体,它的命运伴随着水文地质的变化、人类战争的影响、贸易重心的变迁,以及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变。在全球化语境下,那些曾经在城市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码头被转移、被拆除,抑或是被其他建筑功能所取代,成为了娱乐、休闲和社交的中心。
“港口与影像II”选择将消失的码头作为隐喻,试图从艺术家的创作出发,在探索港口的现代性与历史传统在建筑、空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关系的同时,考察逐渐消失或即将消失,以及新生的港口文化对于个体和集体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在历史和当代的语境中重新认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港口与影像”是中国港口博物馆策划的系列展览。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采取与社会策展人合作,委托艺术家进行专题创作的新形式,是知识生产的博物馆创新,更是“参与式”博物馆的具体实践,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期,今后还将作为港博的标志性展览持续下去。
本期项目考察的对象从海港伸到沿江和内河港城,内容包含了针对港口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视觉再现,针对港口文化的变迁对于个体和集体经验的影响的叙述,以及针对“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所展开的创作。
邀请共七位来自中国和日本视觉艺术实践者,这些创作分别围绕着一个胶东半岛家族数代人与青岛的情感关联;宜宾及其相关的精神文化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重庆朝天门码头环境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天津作为一个深受码头文化影响的港口城市,其休闲娱乐的变迁;福州马尾港的在地文化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冲撞;针对日本横滨港历史事件的视觉化讲述;以及上海洋山港智能化码头与模块化世界之间的联想所展开。
“港口与影像II”展览的现场将按照这些作品之间潜在的逻辑,将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空间转化为一个开放的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本次展览也是宁波市北仑青年文化节的系列项目之一,配合展览的一系列线下及线上活动即将在宁波和其他城市陆续展开,以增进大众对港口及港口文化的理解。展览出版物由假杂志社设计和编辑,中国民族艺术出版社出版,于展览开幕同期推出。
展览信息
港口与影像II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
地点:中国港口博物馆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港博路6号)
时间: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闭馆
资料来源于中国港口博物馆
编辑:miyagi#A.R.M.Y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进展|重庆大学:博物馆闭馆,成立工作组核查“馆藏系赝品”事件
建设|深圳科技馆(新馆)选址确定,拟用地面积66000平方米
活动|下田收割京西稻,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第五届水稻秋收科普活动
开馆|国内首家以自然资源为主建设的省级行业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回顾往期精彩▼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