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串联时间,解答你对世界的好奇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在思索这样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从屈原的《天问》,到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从苏东坡的旷达人生,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奇异的三星堆,再到神秘的金字塔......
千百年来,在文学、哲学、宗教等等各个领域里,都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断探索。
到了今天,现代人已经坐拥灿烂的人类文明,那为什么我们一想到人生的意义,还是会心存困惑、依然止不住地追问?
要想解决这个千百年来的难题,我们就得回到最基本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
这就不得不走进人类史的领域了。
以前,人们能想到的最大范围就是世界史,可是世界史不讲脉络,它要么秉持欧洲中心论,要么就只是把各国历史分别罗列出来,合并到一本书里面去。
这怎么可能画出完整的人类图?
好在20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让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我的来历是这样!”
它,就是全球史观。
大家应该都知道“巴别塔”的故事,为了不让人类成功造出通天塔,耶和华仅仅是“变乱天下人的言语”,让人们再也无法顺利沟通,就成功阻止了这一切。
老彼得·勃鲁盖尔所画的《巴别塔》(1563)
沟通,或者说交流,是推动人类史进步的一大要素。
全球史,就是抓住了“交流”这个核心,才得以把数百万年来,人类发展的轨迹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球史就像是一个覆盖全球的超大型网络,我们只要轻轻拎起其中一个点,就能顺藤摸瓜、看到浮出历史表面的四通八达的经脉,这些经脉或经过美洲,或经过非洲,或延伸到百万年前,或就在眼前,小到一尊青铜器,大到一个古文明,背后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大体系。
通过全球史,你会看见人类一步步走来的脚印,从此知道你在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以及思考习惯是如何被一步步塑造起来的。
当你弄清楚“我从哪里来”之后,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自觉地站到更高、更大的角度上了。
视野足够大,才能“一览众山小”
但是,如果你想就此去了解全球史,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会发现,很多全球史著作,都有些“难读”。 比如说,它们的章节标题往往很“分明”,就是按时间、或者空间顺序来一一罗列,诸如“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等,这样安排固然有其所长,但读起来还是稳重有余,灵动不足。 因此,在大众印象里面,读这类书“很累人”,也就不奇怪了。
长句过多了,太烧脑
看完上本就没精力看下本
需要你自己不断停下来查阅大量背景知识可能才能看懂
内容实在太多,干脆当做一本字典来看
在合上最后一页的那一刻,一种徒然感阵阵袭来......前文所述都已经记不得......
——这是读完最为经典的全球史著作之一,《全球通史》之后,读者留下的书评
——葛兆光领衔策划,50节课打通大历史脉络
《理解全球史,从这里出发》
这门课有多独特?
1
它有著名的领衔策划人,为知识质量坐镇把关
这门课邀请到了中国历史学界的著名学者、领衔人物——葛兆光教授——来做这门全球史课的领衔策划人。
但凡对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葛兆光先生是复旦大学的特聘资深教授,他的代表作在很多人的书架上都出现过,譬如《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磅读物,同时他还是历史学界的资深学者、爱写日记的魅力人物。 可以说,诸多身份、学术成就在他身上简直是交织辉映。 有这样的学者来做这门课的领衔策划,我们十分荣幸,因为这意味着课程的知识质量将会得到极其牢靠的把关,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也将得到极其坚固的保障。
2
它有高度的互动性
古人说“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映照到世间的各种水面上,却又化身万千,各自摇曳。同样一个月亮,映到大海上,映到江湖中,映到秋夜的池塘里,映到独饮的茶杯里,各有各的别样风景。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样,同样的文明要素,多样的文化表征,这两条线就像是并行缠绕的双螺旋结构,纪录了人类社会的遗传密码。
动图来自soogif
3
它也照顾到大众的需求每一章节都会从故事切入,比如讲全球史视野下的食物变化时,老师会从一首经典的中国歌曲《茉莉花》来切入,当我们把视野放到西方时,我们会发现这首歌在欧洲歌剧《图兰朵》里,是作为中国的象征出现的;但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再放大些时,你会发现茉莉花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国花”,它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来自西亚的物种。
你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结果,绝不是简单安插过来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比如南方古猿、部落首领、旅行家、小商贩、传教士等等;也有五花八门的物,比如小麦、辣椒、白银,乃至水文、气候...... 历史上的好故事散落一地,只有真正专业的老师,才知道该去哪里捡、又该如何展示给我们看。
课程大纲
订阅福利
2、 下单就送价值45元中读VIP月卡
早鸟特价:99元,原价:116元
订购即送价值45元的 中读VIP月卡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
编辑:国旻#国旻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发布|第九届“博博会”定于郑州举办,筹备工作即将正式启动研讨|2019年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会议在涪陵召开海外|雌性标本少于雄性:自然历史博物馆被批性别歧视
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古镇古村落数字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海外|英国一女子被博物馆“救”了一命新展 | 关注人工智能,国博清华联合办展
海外|男子“霸占”博物馆,对峙4小时后遭逮捕
研讨|近300位博物馆业内代表聚首安吉,探讨当代博物馆创新发展
XR应用于博物馆,技术是否能成为拯救参观疲劳的“灵丹妙药”?
电影博物馆联盟成立,助力电影博物馆行业资源共享
艺术为枪:当代艺术中的博物馆新思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时间及主题均已确定
论坛、沙龙、论道……吹响一年一度青年学者集结号
博物馆与品牌联手加入“双十一”大战,是否能经济口碑双丰收?
那些自称是“博物馆”的博物馆们,距离真正的博物馆还有多远?
讲座 | 博物馆讲座汇总(10.25-11.1)
当前国际背景下,博物馆该如何在新时代下实现创新发展?
重新思考“越大越好”的博物馆模式
受塞纳河水位上涨威胁,卢浮宫计划5年内为25万件藏品搬家
试开馆10个月,观众量150万,浙江自然博物院以何承载?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理解全球史,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