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看甲骨文展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走进“证古泽今”展厅之前,甲骨文对笔者来说,只是一行没有感情的文字:甲骨文,一种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的古老文字。而在参观完这个展览后,对于文字,你可能会油然生发出一种全新而奇妙的体会。
一个甲骨文展,从甲骨文的发现开始谈起,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19世纪末,王懿荣、王襄等金石学家注意到了这些长期以来被当做药材的有字甲骨,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这些甲骨入药的命运,也让人们发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
对于甲骨文展览,进行前期的铺垫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甲骨文看似熟悉,实则陌生。而在这次展览中,笔者可以感到,对于甲骨文的铺垫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心力。展览以数字,对甲骨文的发现与制作进行了简洁而明晰的解释。在甲骨文的字形特点部分,展览使用了互动装置,帮助观众了解部分文字的由来及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这一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小朋友的关注。
同样在这一单元中,展览还展出了一块国家博物馆藏的埃及文石碑,该石碑刻有圣书体和世俗体象形文字。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流传了下来。展出这一石碑,既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与甲骨文有着差异的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圣书体文字,体味两者不同的风采;更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由甲骨文开始,中国古文字体系的一派相承与绵延发展,领会甲骨文文化的源远流长。
埃及文石碑(局部)
当我们在看甲骨文展的时候
我们在看什么?
甲骨文展在国内并不少见,尤其今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各大博物馆均有推出甲骨文展,让一直以来略显冷门的“甲骨学”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如果把甲骨文文化比作海洋,这些展览,可以看作茫茫海面上一叶又一叶扁舟,就算无法步入大海的深处,亦可以窥探到一点魅力的边角。
那么,当我们在看甲骨文展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在“证古泽今”展览中,给笔者留下颇为深刻印象的一点,是对于甲骨骨片展示上的设计。龟甲与兽骨放置平铺于展柜中,展柜上部的展板,展示的是放大后的甲骨文拓片及对照释文。而在靠近骨片下方的说明牌上,则是对内容上进行详细的解读,涉及骨片的来历、背景、内容概括等方面。这样的展示,可以兼顾普通观众与甲骨文爱好者的不同参观喜好。
甲骨文爱好者不必多说,将拓片和释文一起进行展示,一定程度上方便其对骨片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即便了解如今的简体字来源于甲骨文,即便明白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性,也不可能都去翻阅一本本文献,深挖片片甲骨背后的历史。此时说明牌的设置方便了观众通过骨片,侧面了解殷商时代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此,当观众在参观甲骨文展时,比起看到这些冷冰冰的骨片,更重要的是读懂骨片背后的故事。展览的第二单元被划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等多个主题,当你发现商人在“我能生男孩还是女孩?”“他是我的真命天子吗?”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也困扰着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上将希望寄托于这些骨片时,我们和商人的距离似乎也在拉近。
当我们看不懂甲骨文的时候
我们还能看什么?
来参观甲骨文展览的大部分观众,都不能真正看懂甲骨文上的文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天然带有门槛的展览,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器物可以看其精美,书画可以看其秀丽,如果我们都看不懂甲骨文,那我们还能看什么?
罗振玉《般虚书契菁华》所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
正如上文提到,读懂骨片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那么除了说明牌,还有什么办法能方便观众去更好地认识甲骨文?“证古泽今”展就在甲骨骨片之外,使用了大量青铜器、玉石、书籍等实物,来帮助观众加深理解。玉璧、玉璜展示了商人对祭祀的重视,斧钺、箭镞勾勒出战争的严肃,玉鱼、玉兔反映着农业生产社会对自然的探索与认知……
展览配套文物
因此,即便整个展览观众没能认识哪怕一个甲骨文字,也能在参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从这些器物中看到一丝殷商西周的人文风貌。
除了骨片展示设计、配套文物之外,还有三处细节,让笔者感到了新意:
“证古泽今”展览,穿插了多个辅助展项,如全息影像“甲骨文·宇宙”、立体装置“甲骨文·从军行”、沉浸式情景体验“五行·射日”,虽然必须承认这些辅助展项,让原本就并不算宽敞的展厅略显拥挤,却也给展览增加了更多活力与吸引力。动静结合(新媒体展项的动与骨片的静)之下,观众可以感受到古老的甲骨文,在新介质下焕发出的全新魅力,更拉近了观众与甲骨文之间的距离。
全息影像《甲骨文·宇宙》(作者:陈楠)
除了前文已提到的甲骨文字形特点部分设置的互动展项,在展览的结尾部分,甲骨文吉祥话与甲骨文表情包两个互动设置吸引了更多关注。前者可让观众在屏幕上描画甲骨文的吉祥话,如“步步高升”、“多福多寿”等,后者则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使用甲骨文表情包。这两处互动装置,是甲骨文融入现代、融入生活的最明显写照。
甲骨文表情包
与以往多以历史进程安排展线所不同的是,“证古泽今”展脱离了时间轴,第一单元契文重光,为初步认识阶段,第三单元契于甲骨,主要介绍百年来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而展览的重心第二单元,是以9个平行的部分,从祭祀、战争、畜牧、天象等多个角度,讲述殷商西周社会文化。脱离了时间轴来安排展览结构,看似失去了重要的观展线索,却也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了更多选择,令展览更有层次。
//////////
认识甲骨文,从记住一个字开始,如果想了解甲骨文更多故事,不妨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展开始。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22日~12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
作者:米芝流
编辑:米芝流#国旻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聚焦|国家文物局:建立健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名单动态调整机制
新展|浙江省博物馆举办捐赠文物回顾展
新展|齐白石的桃、徐悲鸿的马…...各大家传世佳作亮相海南省博物馆
论坛|长三角文博会博物馆IP授权论坛: 用创意让文物走进生活
建设|江西将成立古陶瓷修复研究中心,加快建成御窑博物馆
聚焦|国家文物局: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办馆质量
纪念|普拉多博物馆迎建馆200周年,外媒评价:“全球博物馆典范”之一
新展|“蒙古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国文化艺术品展”在乌兰巴托举行
会议|2019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海南召开
回顾往期精彩带你去探会!上海文博会如何呈现博物馆的72变?
智慧文博建设如何做,单霁翔、安来顺等业界大咖这么说
中国儿童博物馆的最全指南出炉,值得每一位从业者参考借鉴(内含福利)
弘博网五周年|我们对读者的爱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文末高能预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