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展 | 十一月聚焦6大展览,我们好坏直说

每天都想看展的 弘博网 2023-10-07

“曾有一个时期,展品被成组地排列在红褐色展柜中,而手写说明标牌常常内容简单,甚至语焉不详。”


《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样充斥着“红褐色展柜”“语焉不详的标牌”的展览,已经变得难以想象:如今,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博物馆开始进行常设展览的改陈出新。本月中旬,上海博物馆即完成了历代书法馆的常设展更新……而借助科技的进步,诸如互动多媒体VR、AR等新技术被应用到更多的展览,我们也得以感受到更多类型的展览,比如沉浸式展览、体验式展览……同样随着观念与需求的变革,一些展览在内容上也做出了新的尝试,如冰淇淋博物馆、失恋博物馆等网红展览应运而生,吸引着观众去打卡……


每个展览,都凝结着策展团队每个人的心血与努力,然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展览,不同的人也必然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展览令人惊叹赞美,也有的展览可能会在某些细节上让人感到遗憾。


但无论怎样,参观一个展览,就像开启一段路程,最美的风景总在路上……为此,弘博网新开设“说展”栏目,编辑部的每个人,都将分享他们在近期看过的展览,这可能是一个近期备受关注的新开临展,也可能是一个存在已久的常设展,当我们再次参观时发现了新意。对每一个展览,我们都将怀着尊重与好奇心,并将真实的体验,反馈给我们的读者。


Are you ready! 

就让我们进入“说展”栏目的第一期!

今日说展:

“穆夏——新艺术运动先锋”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

“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

“考古寻真,不负青春”

“熊猫时代”


“穆夏——新艺术运动先锋”


展览地点: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

展览时间:2019.10.19—2019.12.8

从整体上来说这是一个令我个人满意的展览,对我本人这样的艺术研究外行来说,展览表现出了足够的友好,不仅能欣赏到画作本身的色彩美、构图美,也理解到了穆夏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

在内容策划上,除了人们熟知的穆夏海报作品之外,出自穆夏之手的装饰版画、装饰资料、人物画集、摄影、书籍插画、油画作品等也都分设在不同的单元,立体、多角度地展现出了这位艺术家的艺术造诣与艺术成就。作为观众的我,不仅了解到穆夏是一位极具天赋的海报艺术家,同样也观赏到了他的其他艺术设计作品,了解到了他的摄影爱好、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他本人无私的共享精神。通过画作和展品,以及穆夏本人才华、情感、艺术造诣的多维度展现,我更为全面立体地认识了这位艺术家。

其次,在展览整体氛围的营造上,总体体验不错。金色字体搭配绿色背景、金色字体搭配蓝色背景,总的来说搭配出了与穆夏作品契合的华丽感。而突出艺术品自身、恰当明确的说明文字、未曾过渡使用的互动装置等等这些,也都很好地辅助展现出了内容设计思路。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参观者,展厅中部分灯光的使用让我体验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和观赏。

以作者视角所拍摄照片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9.10.25—2020.1.1

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带着他35年间的重要艺术创作品来到中国。他的创作以带有极简主义色彩的大型装置作品而著称,象征生命与地球的红色蜡块、制作视觉幻象的不锈钢反光镜和“皆空”观念的粉末是常用的创作媒介。大型的鲜红装置作品与纯白色的展厅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更能直接让观众感悟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生命表达。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许多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可以让观众更为细致地观看作品的细节之处。

但遗憾的是,在本次展览中,没有机会看到更多这些模型的原作。除此之外,展览只是对几件主要装置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缺乏对作品模型以及展品之间的联系的描述与解释,只是给人一种摆放作品的观感。尤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展览依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


展览地点: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9.11.1—2020.2.28

得益于微信公众号每天倒计时的精美展览宣传海报,让许久未去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我,对此次“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充满期待。

展览分三个单元,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细细展开,在观展过程中能感受到策展人在有意将展览与传统的历史型叙事的策展方式区分开,将新疆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为展览副线展开,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新疆文化。但遗憾的是,不少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更在意的是展厅中的重器,而这些重器与展览内容的联系似乎有些薄弱,展览是否能将本身的意图传达给观众尚未可知。

此外让人失望的是,展厅的布展情况实在很难给人以舒适的观展体验。展厅入口处便能看到几张新疆各地区的图片,这些图片悬置在墙上,底部还翻卷着,与展厅精美宏大的展品对比似乎过于鲜明。其次是展柜玻璃反光所带来的问题,让观者在细看文物或说明文字时十分费劲,观展效果大打折扣。在展览结束处,还有播放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多媒体视频,但也仅是国家名称的罗列,并未置于世界地图中讲述路线的变化以及国家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免觉得这部分的设置有些多余。

备受关注的倒计时海报



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9.11.16—2020.2.16

称这个展览为“学术大展”其实并不为过,基于策展人对于董其昌书风的研究,这个展览的内容逻辑十分扎实,在观看的过程中十分顺畅。

展览分三个单元,以时间顺序讲述了“董其昌要超越的目标”“董其昌的师友”和“董其昌的追随者”三个主题。将董其昌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中细细梳理,观众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内容上的逻辑,以便更好地理解董其昌所处的艺术时代,并对当下书风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展览叙事并没有选择很多书法大家的作品,而是着重通过不同人物的书法作品,映射出董其昌对后世书风的影响及历史流变。

在观展过程中略有遗憾的是,互动装置和多媒体解析并没有那么多,书法中的细节很难细细品味,会让人对展览内容有一知半解的情况,对普通观众来说似乎并不是那么友好。



考古寻真,不负青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实习成果展(2012-2018)


展览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三楼临展厅

展览时间:2019.11.6—2020.1.19(每周一、三、五、六中午12:00至下午16:00对外开放)

一直以来,博物馆陈列、展示甚至宣传的重点都停留在“物”的层面,一场精心规划的展览也是以文物为寄托,以其所具备的历史价值为导向,再结合策展人的独特见解与审美来呈现。可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讲,策展人在展览中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如考古人员为了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所做的努力也被置至脑后。

考古实习成果展是我在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或者其他类型的博物馆里看到的最有“活力”的展览。除了展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它更从沉重的物质意义回归到了“人”本身。我们可以在展览里看到考古发掘期间师生的真实生活:他们的吃穿住行、工作场景、苦闷与无聊、欢乐与充实;他们如何顺着历史遗留的痕迹与过去相遇,又如何用这跨越千年的对话启示未来。

文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足以为一场展览带来强大民众吸引力,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研究物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性。我们用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历史事件拼凑起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是为了更加贴近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他们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

在我看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实习成果展,展出的是过去更是现在,展出的是物更是人,它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活力。像每一件遗物都有编号一样,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与思考也以这种方式被记录。

展厅内部



熊猫时代


展览地点:重庆自然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展览时间:2019.1.23—未定

如果以100分为标准,从观众的角度我会给“熊猫时代”85分,这源于展览整体舒适且有获得感的参观体验。

展览用1600㎡的空间,从“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和“保护大熊猫”五个角度,通过标本、化石、巨幅熊猫主题画作等大量实物展品,以及配套的声音模拟、多媒体三维影像、装置艺术、给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熊猫形象。

萌态十足的大熊猫以及其他相关动物标本拉近了观众与展览的距离,当然也直观地展现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真实的熊猫牙齿、骨骼化石等则从科学的角度解构了大熊猫的发展演化、生理构造以及因此导致的生活习惯;而当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标志和熊猫牌产品logo,则从不同层面说明了大熊猫的珍贵价值。

展览中也有一些人文视角:如“熊猫大事件”的时间轴讲述的是大熊猫的发现过程,古人对大熊猫称谓等的变化则折射出一个简单的人类对大熊猫的认知史……一组组直观变化的数据,让观众切身地意识到,保护大熊猫不只是说说而已,更需要我们日常身体力行。相信这也是博物馆策划这一展览的最终目的:让大家全面认识熊猫、进而认识到保护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展览整体采用了提问式的语言风格,因此能持续紧抓观众的观展兴趣。内部设计方面,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加持下,展览营造出了一种舒适、温柔而具美感的观展环境,帷幔、竹子、光影等效果都用得恰当好处。而在一些细节上,如“熊猫100问”的简单互动、电子问答、留言墙、地面上持续出现的熊猫脚印等的设置,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博物馆的用心之处。

尽管展览中一些用词,如“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个人以为有些欠妥,但是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如此干货十足的展览令人激动。

地面上持续出现的熊猫脚印


种草 or not 种草

That's a question!


作者:康忙北鼻

编辑:康忙北鼻#国旻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聚焦 | 国家文物局:创新人事管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文博人才队伍

英国法学家出新书 控诉大英博物馆接收抢掠的国宝

聚焦|国家文物局:建立健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名单动态调整机制

新展|浙江省博物馆举办捐赠文物回顾展
新展|齐白石的桃、徐悲鸿的马…...各大家传世佳作亮相海南省博物馆
论坛|长三角文博会博物馆IP授权论坛: 用创意让文物走进生活
建设|江西将成立古陶瓷修复研究中心,加快建成御窑博物馆
聚焦|国家文物局: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办馆质量

聚焦|国家文物局:将指导加强对高校文物建筑调查评估登记

纪念|普拉多博物馆迎建馆200周年,外媒评价:“全球博物馆典范”之一

回顾往期精彩

博物馆发展不能仅“靠爱发电”,更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观展|看甲骨文展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带你去探会!上海文博会如何呈现博物馆的72变?

智慧文博建设如何做,单霁翔、安来顺等业界大咖这么说
中国儿童博物馆的最全指南出炉,值得每一位从业者参考借鉴(内含福利)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应当怎么走

经验与交流:博物馆研学旅行之路该怎么走?

讲座 | 博物馆讲座汇总(11.22-11.30)

弘博网五周年|我们对读者的爱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文末高能预警)

通知|十佳志愿者推荐活动开始!你就是最闪亮的志愿者

大家心心念念的弘博网开放平台,正式上线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