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博物馆发展并非短期行为,应追求文化资源的最大化社会共享

弘博网 2023-10-07


“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近日举行,16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特色珍品,累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走进”文化宝库。受疫情影响,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这一话题今年备受关注。




1

博物馆里的科技体验



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倡议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8K拍摄、制作,大屏呈现文物细节,通过AR、动画,全程5G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直播中为全球观众讲述陶鹰鼎、伏羲女娲像立幅、针灸铜人等馆藏珍品。


“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全球观众在线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此次活动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博物馆长久合作共赢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博物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中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直播已成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这件气势非凡的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它的体积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较大的。”安徽省博物馆日前使用一款AR魔镜进行直播。山西博物院则推出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独特风格,带领观众开启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


山西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


“科技对公众体验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余开亮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可以给公众带来高清、立体、互动、虚拟等诸多新型体验。



2

文化传承提供新思路



数字化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公众提供解锁博物馆的新方式,也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接受采访时说,数字技术在记录展览、数字化保存文物以及文物保护和复原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天津博物馆近年启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功升级“网上秀”,完成25件瓷器、玉器、青铜器、砚台、工艺类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以及100件书画、丝织品等文物的二维高清图像采集。山东博物馆也将对馆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旧藏服饰进行三维数据和纹理采集,通过信息采集以及后期技术合成,尽可能地还原服饰类文物最初的颜色、款式等形态。


山东博物馆对馆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旧藏服饰进行三维数据和纹理采集


在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看来,馆藏文物的多少固然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家底”的标尺,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发这些“家底”也是考评博物馆的一把标尺。博物馆“上云”,不是简单地披上数字化外衣,也并非直接把博物馆藏品放到网上展示,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各种文物资源“活”起来,让内容设置更走心、知识普及更入心。


对此,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段勇认为,专业公司的介入、支持,能把博物馆陈列展览技术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从成本和分工来看,博物馆可以依靠专业公司实现技术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不少博物馆开始“借力发挥”“借梯登高”。比如敦煌研究院和腾讯今年2月联手打造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开创“今日画语”、“为壁画填色”、敦煌动画剧等广受好评的内容,目前已有近1900万人次在线访问。该小程序最近推出“云采丝巾”,用户可用敦煌壁画中的图案自行设计丝巾,并通过腾讯云的 AI 技术进行“云试戴”,还可一键购买。“数字故宫”小程序也于近日上线,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快速定位、浏览“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还可以在“相识大考验”趣味答题中了解文物知识。


“云游敦煌”小程序



3

让数字化“蹄疾步稳”



数字化技术与智慧文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与规划,让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王春法认为:“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国内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统一标准。如果每个博物馆都只按自己的标准和做法,未来博物馆间的交流和展览文物数据的应用、互鉴、IP授权都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智慧博物馆需要在统一标准体系下,结合各自博物馆实际有序建设。”


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看来,博物馆线上平台建设已常态化,成为博物馆举办展览必做及重要的工作。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不是短期行为,要保证数字化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标准。


9月26日,“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各地博物馆已有序开放。如何在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的同时,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互补,更好地服务公众,是今后博物馆数字化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晏燕认为,未来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不仅仅是展示文物和作品的主体空间,同时它更是传播文化和提升公众文化和美育的文化场。从长远看,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和线上的方式,形成更大范围和更立体的文化推广,讲好博物馆故事,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博物馆文化,以此提升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品牌价值,这是每个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


“数字化博物馆的理想目标是文化资源的最大化社会共享。”齐玫说,从博物馆为人服务的理念出发,随时随地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国籍的观众提供到位的特色服务,是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回顾往期精彩

博物馆奇妙夜再次开启!广州多家文博场馆假期恢复夜间开放

卖米开朗基罗画像救员工?英皇家艺术学院撑不下去了...

展讯 | 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女排40年的光辉历史和拼搏之路

中英举行“双墙”对话,明长城将首次无盲区展示

地铁里搭起迷你展厅,黄金面具、太阳神鸟亮相北京六号线

依托何家村窖藏遗宝,这本日历为你重现大唐风华

天津博物馆书画上新!寒切帖、洛神赋卷等书画精品再次展出

广东拟建中国首个海上桥梁博物馆,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程

儿童观众研究联合课题 | 数据收集工作,方法很重要!

双节期间,陕西各大博物馆推出文化大礼包

国际展览、夜场活动……这个假期,成博“好戏连连”

北京12家博物馆将在中秋节开“夜场”

历时六年建成的“红砖大厝”,福建体量最大博物馆今日开馆

新展|七省区189件套精品文物汇聚川博,合唱“天路长歌”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