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召开
研讨会以中国外销艺术品为切入点,通过历史研究、展览策划、文化分析等专业角度,围绕中国外销艺术品展览的梳理分析、分支品类的最新研究成果、外销艺术与欧洲“中国风格”的研究互鉴、主题展览的策划与创新思考、各博物馆外销艺术品馆藏体系建设等课题,做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并就博物馆研究-展示-再研究的良性发展模式、跨区域跨专题联合办展方式等达成共识。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上海大学金晖教授、香港海事博物馆副总监陈丽碧、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李永歌等8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主旨发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博物馆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了思想的碰撞,迸发出观念的火花,学术氛围热烈浓郁。
与会专家主旨发言
《马尼拉披肩的前世今生》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蔡琴以“马尼拉披肩”为题,管窥十八、十九世纪前后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的外销绸参与国际贸易的航路、历史及社会变迁。以西方绘画作品及披肩文物收藏为例证,继承传统广绣技法的“马尼拉披肩”,从材质面料、纹饰图案、市场喜好的变化,既可以考证不同时代文物特性,具有明确的断代意义,也可以旁证中西文化交融的演进史。即使在今天,马尼拉披肩的外销仍旧深刻影响着生产地与销售地的产业规模、运销途径与社会习俗文化。而对于“马尼拉披肩”个案的历史研究与现实观察,以小见大、以深见精,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研究与展示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博物馆外销银器收藏展示与研究》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裘争平对近年来国内博物馆举办的主要外销银器展览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外销银器的收藏缘起、学术研究成果等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上海历博外销银器收藏的四种类型。通过对馆藏外销银器的解读,指出外销银器不仅是中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碰撞、交融的艺术品,而且承载着上海城市的温情与温馨、荣耀与辉煌,折射出上海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品味,体现出上海作为国际都市的气质和个性。
《黄金时代: 18-19世纪中前期的广州手工艺》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黄海妍拥有悠久海贸传统的广州,在18-19世纪中期迎来了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广州新兴手工行业的出现、生产、营销、对欧洲装饰工艺的影响等都成为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参与研究中国外销艺术品的重要视角。从研究广度上,源自广州本地的广作家具、广州牙雕,源自广州腹地的广彩瓷,源自欧洲的广州画珐琅,涵盖广州各类新兴手工业门类。从研究深度上,广东彩元绣庄广告厘清了彩元绣庄的选址、经营范围、绣工组织形式等,解读了手工艺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营销,而灵思堂的案例研究也反映了清代广彩行业的行会组织的运作模式。而外销手工艺品进入欧洲市场后带来的“中国风尚”的课题研究也对中西方文化交融产生深远的影响。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黄海妍
《回望CHINA TRADE——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研究与展览策划的回顾与展望》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曾玲玲通过对西方国家研究近代中西贸易出版作品的整理,可溯源西方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研究历史,同时可为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研究提供清晰的文献索引。而通过梳理分析近二、三十年来广州地区博物馆外销艺术品相关的专题展览,可见证中国博物馆行业对中国外销艺术品认识的过程、成果和不足,进而思考深化中国外销艺术品研究与展览的方向,提出对相关概念的定义、交叉学科的方法互鉴、以人为本的研究宗旨、合作办展拓展深度等方面的展望。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曾玲玲
《其昌银店及其作品断代》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以19世纪名气和产量都很大的“其昌”款识外销银器作为个案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其昌”纪年款识外销银器,对“其昌”款识的银器英文名称“KHC”进行了确认,并对“其昌”款识银器的活跃时间、款识特点、分支店铺等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有明确纪年的“其昌”款识外销银器对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5件“外销银器进行了分期断代。
《外销艺术与欧洲中国风格》
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金晖从艺术史的角度阐述了对中国外销艺术的理解,指出不同于文博专业侧重于对中国外销艺术品制作、分期、样式等的研究,艺术史专业更加注重这些中国外销艺术品到达欧洲以后是如何转变成“中国风格”的,“中国风”和“中国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外销漆器为主,结合其它外销艺术品,从类型、图像、仿制三个角度,指出明清外销艺术具有全球化演进和嬗变的特征,体现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互动形态,在此过程中,包含了材料、工艺、图像,再设计、再生产、再传播,以及消费群体、工匠团体、艺术产业等互相关联的诸多现象,从而完整阐述了明清外销艺术的全球传播路线和影响力形成途径。
《〈白银时代〉到〈流转香江〉:从外销银器的研究策展到新近展览的思考》
香港海事博物馆副总监陈丽碧表示,2017年香港海事博物馆自主策展的展览《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之来历与贸易》,从环球海贸、“中国风”风靡欧洲的历史背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外销银器的产销环节、造型风格及功能属性等多角度探讨中国外销银器作为中国外销艺术品品类之一的历史风貌。与之相联系的,目前香港海事博物馆策展的新展《流转香江 港运千年》,基于近些年香港及相关地区的考古资料、最新研究,以馆藏外销艺术品为依托,探索港口城市特别是香港在其历史进程中商业发展与海洋文化的基因、对外交流与城市转变的脉络。尤其强调地缘性问题在展览研究中的考量。
香港海事博物馆副总监 陈丽碧
《外销银器研究的几点思考》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李永歌,外销银器不同时期风格的嬗变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体现。从文献资料分析了19世纪30年代以前外销银器发展情况,详述了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发展情况,讨论了18世纪晚期以前的外销银器没有款识的原因、仿英国标识银器销售市场以及晚清民国时期银器的是否应纳入外销银器的研究范畴等问题,为外销银器研究提出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外艺术品的回流,中国外销艺术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与审美,又别具西洋情调与趣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此次举办的“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学术研讨会,见微知著,努力推进海丝文化的研究传播向深、专、精的方向发展,为新时期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史实保证、文化保障。
与会代表发言
代表合影留念
来源:中国港口博物馆
征稿 | 第三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以“文化遗产与共同体”为主题
占地135亩,投资约19.3亿元!黄河国家博物馆设计方案定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无碍”特殊人群教育活动项目荣获全国先进典型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