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教育空间的迭代与升级,经历了哪些阶段?

张妙妙 弘博网 2023-10-07


一位就职于规划设计院的同学找到笔者,说是要探讨一下博物馆功能分区的问题,发现她在一项一项说完之后,唯独落下了教育活动区,我便提醒她。


“教育活动区?里面也需要摆展品吗?还是只是单纯的做活动?”


“教育空间一般都不会摆实物展品的,社教人员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放置复制品,或只使用教具。”


笔者在想,在不了解博物馆的人看来,博物馆可能还停留在展示、收藏等基本功能上,但殊不知,近五年来博物馆年均举办教育活动已经超过20万次,随着相关指导意见的陆续出台,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向中小学生传播知识与文化已然成为新形势下博物馆的一大重要功能。而与此同时,承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空间也在发生着转型与变化。


随着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发展,目前国内博物馆对于教育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挤”进博物馆的社教活动


自2008年全面施行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逐步凸显,各类活动开始出现。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博物馆也未规划专门的教育空间,导致教育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报道厅、放映室进行,或在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里挤出场地开展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而非独立、非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儿童观众注意力的集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二阶段

改造升级,开辟教育专属空间


随着博物馆对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释放和教育活动主体受众的进一步明确,博物馆通过改造、扩建对博物馆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利用有效空间,为儿童与青少年打造了专属的教育活动区域,并配套相应的教学设施,关注整体空间氛围的营造。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已配备独立的教育空间,能够满足基本活动需求,同时为了拓展其他功能分区,已有博物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0版本的更新。


2019年开放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基于考古特色,在馆内规划了近1200平方米的公众考古活动中心,中心设有考古知识小型展厅、模拟考古体验区、文物修复体验区、文物拓片体验区、虚拟展示区、阅览室和科普讲堂等。博物馆通过举办考古知识宣传小型展览,以及田野考古互动、考古科普读物阅读分享沙龙和文物考古专家公益讲座等活动,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走近考古、了解考古、体验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


武汉博物馆2019年重新开放的教育空间,面积约800平方米,由青少年互动区、数字武博区、教学体验区、交流展览区等四个功能区域组成,可同时容纳600人。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开展教育、研修、亲子活动提供了灵活便利的互动体验空间,带给公众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武汉博物馆教育空间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内,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教育中心与不同类型的科普教室,满足日常讲座、亲子互动、实验等活动与课程的开展。



国家海洋博物馆教育中心


除专门的儿童博物馆外,一些综合类的国际大馆,对于博物馆教育场所的运营有也着长时间的积累与经验,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尤里斯教育中心(Ruth and Harold D.Uris Center for Education),2007年向公众开放,占地约6000平方米,由中心引导区、家庭大厅、艺术学习室、讲堂、工作室、教室、图书馆等多种功能分区组成,与国内的2.0版本较为相似。


家庭大厅为到访的家庭提供休息场地;艺术学习室配置先进的教学视听设备,由博物馆专业人员辅导包括儿童在内的观众制作艺术品的专用场地;不同类型、规模的教室,为观众提供小型的讨论交流或专题讲座等;图书馆中设有儿童阅览室和教师资源中心,这一中心是学校老师可以与博物馆教育人员交流学习的场所,教育人员将为其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和材料,帮助教师们将艺术和艺术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儿童阅览室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瑞安教育中心(Ryan Learning Center)分别设有三个工作室、五个教室、一个家庭室、一个教师资源中心。疫情期间教育中心暂时关闭,但老师如果需要教育资源或其他帮助,也可以通过邮箱与博物馆取得联系。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教师资源中心


随着我国馆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会有更加频繁的交流与配合,以上两所博物馆均在教育空间内规划了图书馆、资源中心等以供双方人员学习交换的空间,值得参考与借鉴。


第三阶段 

优化创新,为博物馆教育赋能


进入第三阶段,博物馆教育在理念、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空间上除了整合多功能教育活动区之外,还出现了以探索式学习为内核的探索空间、以游戏型教育模式建构的解谜空间等,通过沉浸式体验、情景模拟等方式,更加强调孩子们的感官体验与自主学习,也让他们在与展品的互动中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今年5月,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媒体见面会上,揭晓了负一层的探索体验馆,体验馆聚焦3—12岁儿童,由“我的姑苏城”“金色童年”“好奇柜”“艺术作坊”“自然探索”五个部分组成,考虑到儿童的尺度和视角,这一空间整体使用“开放空间+迷你建筑”的组合模式呈现。


苏州博物馆西馆探索体验馆


近些年,密室逃脱与剧本杀成为年轻人喜闻乐道的娱乐项目。在开馆一个多月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馆方为10—15岁青少年群体打造了互动解谜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以历史故事为依据创作了半虚构的剧本《监水司》,通过场景复原的方式,为青少年带来沉浸式的密室体验。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空间


在门口扫码领取一份“卷宗”,就可以按照提示依次打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了解大运河的诞生、通航等一系列的知识,包括运河是如何清淤的、运河上有哪些职业、运河上又输送了哪些物产等等。通过解谜式的游戏体验配合特定的场景搭建,为参与者带来一次不同的博物馆教育的尝试与体验。



扫码领取一份“卷宗”


在还未开馆的国际博物馆中,大埃及博物馆一直是比较抢眼的存在,其馆内也为儿童设立了活动专区,并将其分为接待区与探索区两个部分,儿童到达接待区后将按照年龄进行分组,然后进入对应的探索区域。博物馆为学前龄儿童提供传统的游戏,微型历史场景(比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以及特殊的智力开发服务;为6到13岁的小学生提供娱乐区域与文化区域两个部分。娱乐区域将会有传统的游戏室,包括电子游戏和多媒体电脑。在这里还提供播放卡通片和纪录片的小剧场和小型的实验室(儿童可以在莎草纸上写字,制作小型陶艺)。文化区则将会提供博物馆内最重要的一些藏品的复制件,以供小朋友们近距离观察与触摸。大埃及博物馆的儿童专区,其目的就是吸引孩子对周围世界与自然产生好奇,从而进一步带领儿童探索古代的埃及世界。


总结


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与空间。随着教育活动频次与人数的增加,馆内的空间需要进行重新规划,以适应未来教育活动的开展。但无论硬件是否跟得上,最关键的仍然是博物馆与教育人员需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发展。对青少年的教育,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一次手工体验上,应更注重内容而非形式,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文化、艺术、科技带给他们的启迪,以及在知识之外对于能力的提升和品质的培养。



图片来源:以上图片来自于博物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

参考资料:在线文博《博物馆新体验——大埃及博物馆》

丁津津,《综合博物馆儿童教育专属空间——儿童体验馆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回顾往期精彩
博物馆社会影响力评估 助力博物馆自我更新与突破
最新消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文物目前暂时安全......
《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完成修订 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小水电站讲述“城市故事”,泛博物馆概念下的公共空间
伊拉克追回万余件文物,将加速重开国家博物馆
看“最美微笑”,天龙山景区国宝回归馆恢复开放
新一轮降雨来袭,博物馆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令人期待!立江南、观世界:苏州博物馆西馆建设加速推进
深耕内容与技术:浙博科技项目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名单
互动H5小游戏又来啦!来这里尝试建筑与服饰的跨界
文创设计集合店 一站式博物馆文化体验
荐书 | 用知识建立文化遗产与公众的链接——《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
广东博物馆“盘家底”:深圳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全省第一
法老胡夫一艘太阳船“搬家” 迁至大埃及博物馆
“南越珍宝”亮相国博,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