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两千年的重逢——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于今日成立
2021年9月8日上午,由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在博物院王墓展区举行揭牌仪式。广东省、广州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多家省市文博单位代表,广州市委党校、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广汽研究院、新华书店等博物院首批共建单位代表出席了仪式。
南越王博物院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下属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下设11个部门,分别是办公室、安全保卫部、人力资源部、文物保护部、藏品管理部、陈列部、研究部、公共服务部、宣教文创部、考古部和信息资料部,核定事业编制113名。成立后,南越王博物院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藏品管理及征集;负责有关场馆的陈列展示、社会教育、公共服务、旅游推广、文创开发等;负责西汉南越国史、南汉国史、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广州城建两千年发展史等相关学术研究”。
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大型彩绘石室墓。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其中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王家宫苑实例。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等系列汉代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2006年、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等组成的“南越国史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分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之一。
合并后的南越王博物院由王宫展区和王墓展区组成,合共占地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下辖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状展示三大遗址,设有六大主题常设基本陈列和三个临时展厅,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参观体验。博物院文物藏品丰富,在已定级文物中,一级文物达245件/套。
博物院标志主要由院徽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与“南越王博物院”六字组成。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出土于南越文王墓墓主赵眜丝缕玉衣的面罩上,为圆璧形,以圆圈分隔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游龙,两爪及尾部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凤鸟,立于龙爪之上,鸟冠及尾羽均为卷云纹,把外圈上下填满,构思奇巧、气韵灵动。龙凤沟通呼应,构图完美和谐,正体现两馆融合为一,共同谱写岭南文化之光。
南越王博物院院徽和院名
院名“南越王博物院”字体,分别从南越木简与云梦秦简、里耶秦简中集出。其中前五字“南越王博物”取自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南越木简,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考古队从遗址内一口南越国渗水井中清理出百余枚木简,木简上的文字均为墨书字,字体俊美修长、疏朗清秀。最后的“院”字自南越木简与云梦秦简、里耶秦简中分别集出笔画进行重组,并美化字形结构而成。里耶与云梦均属楚地,南越文王墓中出土了多件含有楚文化元素的精品文物,展现了历史上岭南与楚地活跃的交流。越文化与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融汇一体,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院名文字隐喻了南越国由秦至汉的发展历程,也蕴涵了岭南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全新的“南越王博物院”院名标识,兼具历史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是两馆浑然一体、携手奋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生动写照。
南越王博物院融合了两馆人、财、物,将最大限度挖掘两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协同,达到资源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从而发挥1+1>2的合力。将在打造主题鲜明的精品陈列,提供包容精准的优质服务,推广特色趣味的宣教活动,推动守正创新的文创经济等多方面努力形成合力,积极响应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打造岭南文化与海丝文化等品牌的发展目标,塑造“南越文化”的整体形象。
王墓展区建筑
南越王博物院设立的8个业务部门中,文保部、藏品部和考古部相辅相成,它们将为开展各项业务提供有力的实物和学术支撑。文保部针对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对遗址本体实现日常监测和巡查;引入社会上具有文物保护资质的相关机构,对遗址本体实施日常维护保养;针对遗址已经发生的病变进行主动介入,开展病变原因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实施保护措施。藏品部负责整理保管和研究两个展区收藏的大量文物,这些文物资源在年代、类别上存在着互补互证的关系,此次合并也为接下来的文物研究工作打开了视野、拓宽了格局。考古部则针对王宫展区大量考古成果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研究,这为进一步揭示南越国时期至近代的广州历史面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潜力,为博物院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持续输出的学术资料。
王宫展区“南越王宫”基本陈列
在原两馆陈列研究部的基础上分设陈列部和研究部,研究部的设立在强化博物院的研究职能同时为展览的举办提供学术支撑,陈列部则偏重于展览的前端执行部门,在展览策划、大纲撰写、空间设计、辅助配套等方面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以此为基础,在陈列研究方面,依据南越国的历史背景及其文物特色,从不同角度探寻南越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间的联系,聚焦地域特色与海丝精神,引进具有相关联文化元素的展览。2020年,王墓展区举办了“寻找夜郎”“滇王与南越王”文物特展,视角远离中原大地,直击汉帝国统治的边疆。我国西南和南部边疆的古老文化传统均深受百越文化影响,与南越文化有着共同的来源。未来的临时展览也将延续这一视角,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更长线的时间脉络中,更完整地“书写”南越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为了让南越文化“走出去”,今年8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今后博物院举办外出巡展积累了实践经验。未来,博物院将对两个展区的外展文物进行统筹安排,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外展机制。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为导向,对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原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宣传教育部门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设立独立的公共服务部,负责日常的讲解、服务台、门岗等一线接触观众的工作,公共服务部将对标文旅行业最高服务标准,形成行之有效的博物院公共服务体系。这样的调整,更符合“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强化南越王博物院“观众服务”的能力与意识,使我们的公众服务更加细致、专业,更能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是提升公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另外整合宣传文创资源,并入宣教文创部。未来,在两大展区原有的“南越工坊”手工教育活动、“御前小学堂”暑期活动、“南越汉风文化节”传统文化活动等品牌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南越文化品牌教育体系。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形成宣传合力,更大力度地推广南越文化。充分挖掘两大展区文物内涵与特色,打造文创精品。文创工作将是博物院未来重点打造的品牌依托,将加强文物元素提取与文创研发工作,特别是“IP”运营工作。IP运营的核心在于IP的授权和转化,一方面,设计生动活泼、兼顾趣味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南越王博物院“IP”形象;另一方面将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拓宽IP授权渠道与方式,激活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出更多形态的文创产品。
在揭牌仪式中,南越王博物院与广汽研究院联手打造的“南越魔盒”惊艳亮相。它是以广汽集团重磅打造的Magic Box智能移动服务概念车为基础,依托广汽研究院在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丰富的技术储备,与博物院所承载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而共同开发的实体汽车形态的“移动智慧博物馆”。这在国内文博界与汽车界都开辟了先河,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在智慧博物馆方向迈出的第一步。立足当前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型的阶段,南越王博物院将深刻把握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充分发挥智慧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资源载体的突出优势,让南越文化“活”起来。
9月下旬,广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联合宁波、南京等一共27个城市举办的“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将在博物院王墓展区举办,这是博物馆成立后的首要工作,目前博物院的展览、宣传、教育、文创都紧密围绕这项工作展开。
南越文王墓与南越王宫署遗址均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广州六大史迹,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银盒、金花泡、船纹铜提筒、乳香和象牙等海丝珍宝见证了两千多前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两千多年来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上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和繁荣历史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大力弘扬与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精神,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广州建设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打造海丝城市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提及:“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合并后的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的传播使命,博物院的资源、载体、硬件和人员等也都相应的多元丰富,在广州地区博物馆中可谓首屈一指。谨记藏品是博物馆的根基,文化遗产是博物馆建设的基石,是为“守正”;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智能服务,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博物馆理念,为博物馆建设注入活力,是为“创新”。展望未来,南越王博物院的合并成立,将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一份多元、特色、品质的文化大餐,在行业内叫响擦亮“南越王”的品牌,承担起强强联合、做大做好的这份重任。在此基础上,与教育、旅游等各行各业跨界联动,提升行业活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合作共赢,为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创新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越云帆济沧海!
供稿、供图:南越王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