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同、呼伦贝尔三地85件文物亮相韩国扶余
2021年10月19日,洛阳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汉城百济博物馆共同合作的“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在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开展。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呼伦贝尔博物院院长白劲松、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曹臣明分别通过网络的形式对展览开幕以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中韩文化交流年”开幕式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表示“举办‘中韩文化交流年’是习近平主席和文在寅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体现了两国元首对中韩关系的深切关怀、对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两国人民扩大交流的共同心声、增进理解的美好愿景。中韩建交以来,人文交流合作,成为两国关系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展览是2021“中韩文化交流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主要通过呼伦贝尔嘎仙洞、大同司马金龙墓、洛阳杨机墓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85件(组),以“鲜卑拓跋部的南迁”、“平城时代与洛阳时代”、“佛教的兴盛与伽蓝梵呗”三个部分,向韩国公众讲述了鲜卑拓跋部带着森林民族勇猛刚健的特质,从嘎仙洞出发一路南下到达盛乐、平城,最终定都洛阳,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并留下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奠定基础。
展厅视频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辐辏与辐射是鲜明特质,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民族迁徙、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熔炉。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它结束了中国北方混乱局面,吸收、融合了汉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制度、经济、宗教、艺术等各方面都出现令人惊艳的新面貌。北魏洛阳时代,经历了民族大融合之后,新的文化因子在汉文化中孕育,转变为强盛隋唐帝国的基础。
展厅掠影
展览开幕之前,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为此次展览举办了“交融·魅力——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从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等多种领域通过网络的形式展开了讨论。其中,洛阳博物馆李思思与大同市博物馆韩生存分别作了“北魏洛阳永宁寺‘背影’塑像及其相关问题”、“从嘎仙洞,盛乐,平城到洛阳——拓跋鲜卑迁徙和发展历程”的学术报告。
《北魏洛阳永宁寺‘背影’塑像及其相关问题》
洛阳博物馆 李思思
《从嘎仙洞,盛乐,平城到洛阳——拓跋鲜卑迁徙和发展历程》
大同市博物馆 韩生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洛阳博物馆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两馆友好合作20余年间,在展览策划、文物修复与监测、文博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前疫情持续反复的情况下,此次展览的开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更具特殊非凡意义,不仅进一步密切两馆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对中韩双方加强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与友谊,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展览持续至11月28日。
2021年12月17日——2022年2月27日,将在韩国汉城百济博物馆进行巡展。
新展|用色彩点亮世界 马克·夏加尔155幅真迹在京展出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线上馆开了 数字化呈现资料性、权威性信息
杭州博物馆推出建馆20周年特别策划项目 “人人都是策展人”正式上线曾侯乙编钟乔迁新居,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展厅即将盛装亮相书画跨界曲艺: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用“广东话”解“广东画”“文承守护”项目签署 晋博文创发展助力山西“文明守望工程”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加拿大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馆长:重建预计需两年时间
山西古建筑强降雨中面临巨大威胁 各级文物部门闻“汛”而动关于请各博物馆填报《博物馆安全基本情况信息化采集表》的通知全国陶瓷文化博物馆联盟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成立
深圳大学博物馆(筹)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