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墓地M15陪葬车马坑全貌显现:六马三车,摆放形式罕见!
徐阳墓地考古M15大型墓葬陪葬车马坑的清理发掘工作接近尾声。近日,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获悉,在这座摆放着6匹马3辆车的车马坑中,呈现出诸多特别之处——车马坑中不仅未见戎人丧葬特征,车马摆放形式在河洛地区也属首次。
马匹数量确定为6匹
M15是徐阳墓地发现的第5座高等级贵族墓葬。此前,考古人员在该墓葬中发掘出饕餮夔纹铜编钟、编磬等随葬器物,同时也发现了与该墓葬对应的陪葬车马坑。
今年2月初,M15陪葬车马坑的清理工作启动。这座车马坑由“马”区和“车”区两部分组成,马匹集中摆放在坑的北侧,马车集中摆放在坑的南侧。此前,本网对“马”区的清理工作进行过报道,当时,肉眼可见的马骨数量为4匹,不过,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又有2具马骨被发现。
今日,记者在现场看到,6具马骨中有4具形态完整、清晰可辨,另外2具则需要考古人员的讲解才能分辨出来。
“南边那具马骨的下面,又清理出一具马骨,说明下葬的时候,这两匹马是摞在一起摆放的。”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马占山说,另一匹马的马骨凌乱地散落在坑内,已看不出完整的马匹形态,说明这些马骨曾遭受扰动而发生位移。
是谁“打扰”了这匹马?马占山指着马骨旁的坑壁说:“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半圆形盗洞,说明曾有盗墓者来过,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这具马骨被破坏了。”
车马摆放形式为河洛地区首例
在“马”的身后,三驾呈南北竖向排列的马车已经显现,车辆轮廓清晰完整,最前面的马车体型较大,后面的两辆马车体型相对小一些。此外,在中间那辆马车的“车厢”上方,还留有一具形态完整的狗骨。
史料中有“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记载,那么,这座6匹马3辆车的车马坑属于哪种级别?
对此,考古人员表示,常见的车马摆放形式是马车横向排列,每辆车前整齐地摆放着若干马匹,从而能够直观看出“车与马”的对应关系,进而确定车舆规制。
然而,M15王级大墓陪葬车马坑的马车为纵向排列,马车前面的马匹摆放也十分无序,因此难以判断“车与马”的对应关系。对此,马占山表示:“这样的车马摆放形式十分罕见,至少在河洛地区属于首例。”
“车位”经过精心设计
在此前的报道中,我们曾介绍考古人员在“车”区与“马”区的衔接处发现了一些预留的生土(考古学术语,指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这些生土的形状经过巧妙设计,正好能卡住车辆两侧的车轮和车辕,从而起到固定陪葬车辆的作用。
现在看来,巧妙的设计其实并不止这一处——在三驾马车的两侧,各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凹槽,马车的轮毂均卡在凹槽中,得到了很好的固定。不仅如此,这些凹槽的深度设计科学,使得车厢正好得到生土的支撑,避免了随着时光流逝车体发生坍塌。
“这些迹象表明,这座车马坑的‘车位’曾被精心设计过,目的应该是保证陪葬品能够尽可能保持完整。”马占山说。
坑内未见戎人丧葬特征
考古人员介绍,与此前清理的3座徐阳墓地陪葬车马坑相比,M15王级大墓陪葬车马坑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这座车马坑中的马匹摆放深度较马车摆放深度更低,车辆摆放方式及殉狗方式都打破了以往的常见形式等。
其中,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这座车马坑中未见具有戎人丧葬文化特征的马、牛、羊头蹄。
在考古学界,头蹄葬、单耳罐等陪葬品,被认为是戎人丧葬文化的典型特征。此前,正是因为此类陪葬品出现在徐阳墓地中,才使得徐阳墓地成为春秋时期“戎人内迁伊洛”事件的实证。
此次车马坑中未见头蹄葬意味着什么?对此,考古人员表示,仍需结合资料进一步研判,目前尚不能下结论。不过,就这一现象,考古人员给出了几种推测,第一种推测是墓主人并非戎人而是周人,属于当时的“高级别中央派驻人员”。第二种推测是墓主人虽然是戎人,但精神文化已经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民族信仰及习俗完全消失。
来源:洛阳网
作者:刘嘉仪,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原文标题:6马3车!摆放形式罕见!徐阳墓地M15陪葬车马坑全貌显现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回顾往期精彩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预计明年10月开放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发布:到2035年建成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赏析 | 光阴可爱——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作品展:文创与工业产品设计类展览作品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