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街头巷尾的烫菜,是贵州人发明的快餐食品

周之江 动静贵州 2019-08-15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

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一个朋友约到另一个朋友的咖啡吧聊点事情,正好碰上饭点,问想吃什么,选择有二——店里的三明治、煎银鳕鱼配咖啡,或者,找外卖送烫菜。

略为犹豫片刻,还是选了烫菜。因为据说,这一家,可是当年颇有名气的人民剧场烫菜。很久没去了,居然还有些想念。开包一尝,蘸水里的泡萝卜分甜酸两种,且味道依稀还能忆起。朋友慷慨,点的内容堪称丰盛,最好玩的是,吃着吃着,甚至还找到了上一锅遗漏下来的一小块猪皮。这是吃烫菜常有的经验,即但凡有且只有唯一的食材,多半都是漏网之鱼。哈哈哈。

烫菜不知别处有无,更不知何时出现,谁人发明,做法也简单无比——筒子骨加各种大料,熬制汤底一大锅,事先备好各色蔬菜、肉类和豆腐类菜品,任由吃客选择,下锅烫熟,连汤盛入大碗中,调好一份辣椒蘸水,配白饭。所费不多,就能对付一顿,且营养基本上齐备,味道也颇为不恶。贵阳的普通工薪族,午间充饥,光顾者众,图其便宜省事好吃之外,也还因为,立等可取,不耗时间。不知为什么留下个印象,觉得吃烫菜的女士居多,男性较少,所以也不大问津。惟人民剧场这一家,有一段时间经常去吃,颇有些感情,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做蘸水时提供甜酸两种泡萝卜,任君选择。

还有一处比较有名的,在贵州日报对面一小巷子里,其招徕顾客的方式别致,是自称绝不用地沟油。证据是在店里一面墙上,累累摞上若干空油瓶,以示清白。我开玩笑说,光看这个可做不得数,好比在鸡蛋糕里吃到了碎鸡蛋壳,未必是放了足量的鸡蛋,很有可能只是放了鸡蛋壳。

烫菜不同于火锅或者麻辣烫,简单易得,街边巷尾,随处可见,就算是一个人就餐,也能吃到较为丰富的东西,本质上可以归为快餐食品一类。我最早接触此物,是在大学时期。食堂菜实在难吃,好在那时管理不严,学校周边的商贩看到商机,沿着食堂旁边的路侧,摆起了长长数十米的摊位,各色菜肴,琳琅满目,其中便颇有几家卖烫菜的。不过,男生少见,毕竟,我们是更纯粹的肉食动物,只靠这一点热量可支撑不下来。饱饱地弄一顿肉吃,大概更接近我们的理想。

由此想起一个爱吃肉圆子的朋友老张,二十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他独居一套旧公寓,成为朋友们的重要据点。某次,老张突然提出,狠狠地煮一锅肉圆子火锅,吃到饱,吃到撑……如何?凑了个周末,买几斤肥瘦得宜的好猪肉,老张亲自上阵开剁,两把菜刀飞舞,大有当年镇关之西风采。

只见五六条好汉,围着闷闷一大锅肉圆子,热气蒸腾,载沉载浮,筷子翻飞,流涎流汗,直吃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怀念啊,那真是一段精力弥漫的时光,用《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余德利的话来说,正处在“为了弄一顿饭,可以什么都不干的年龄”。

俱往矣。去年初,老张约当年这帮老朋友吃饭,一大桌子菜中,特地烧了一碗忆旧肉圆子汤,看得出手艺的进步,汤料讲究,馅料精致。可惜大家都只是稍尝辄止,筷子都往素菜上面伸,倒是铺底的豌豆尖顷刻便尽。看来,下次聚会,点一份以蔬菜豆腐为主的烫菜外卖,略配下酒的凉碟便可。人到中年,宜于清淡,偶尔夹到一筷子漏网的碎肉,添些荤腥味,足矣。


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周之江

编辑:彭瑾

责编:小千

编审:陈薇


新闻多一点:

冰粉之外,你还有什么值得怀旧的食物“回忆杀”

杨梅红时雨,贵州涨的恰是端午水

脆哨和油渣不同,其中奥妙贵州人都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