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安·贵州】真正代表贵州食材的,其实是这一道美味

动静贵州 2019-09-06

用声音陪您度过每晚的动静时光。

今天的《晚安·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播戴贞健将和你分享邹宁的文章——《其实真正代表贵州食材的不是辣椒,而是这一道美味》。

70后媒体人,先后供职于新华社、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证券报等媒体担任财经记者。自称为“非专业吃货,小吃业余爱好者”,开设美食专栏“黯食记”,集结出版有《黯食记—贵州味道》(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

邹宁(笔名黯石)

戴贞健


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播


其实真正代表贵州食材的不是辣椒,

而是这一道美味

邹宁


川渝滇黔湘诸省,津津乐道的食材莫过于辣椒,恨不得把全国的餐盘上都铺满密密麻麻的青红辣味。以一条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的段子变成绕口令般向世界传播。但究其历史,永远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辣椒其实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明末才传入中国得以种植。

这个冷酷的史实,让无数以辣椒王国自居的省份情何以堪。几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并不认识这最值得炫耀的辣椒,穿越过去让他们尝一口,估计只会辣到涕泪横流呛不欲生。他们又怎能料到,后辈们为了能吃到香绝的辣椒,去趟江浙出趟国门都往行李箱里塞满辣酱旅行装。


好在贵州人还算是诸省中,最早涉猎这种“危险食材”的省份,早在清道光年间,黔北一带已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湖南、四川、云南据史料记载皆是后来者。


说到地道的本土食材,其实荞麦才是这块土地上的老祖宗们偶得的精良食材。在威宁两千多米海拔的高原上,大面积地种植着这种传承数千年的代粮作物。


苦荞产地以云贵川为主,山西和陕西也有不成气候的一些零散种植,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好荞”,两千米左右中高海拔地区的贫瘠土地上,盛产这种不用施肥、不用浇水、不用农药、无病虫害的大自然馈赠妙物。贵州好荞出威宁,生长周期两三个月的荞麦,夏冬两季都能有收成。


又到了夏天,对苦荞的念想即将又能成为腹中美味。

荞麦有一种高山上吸纳阳光雨露的质朴香味,浑然入口,香满舌尖和鼻腔。贵州的“荞乡”威宁,做出来的荞麦饭,味道了得:将荞麦碾压成粉,加入清水自然凝结成黑绿色圆形颗粒,把这钵泛着光泽的荞麦饭,装入半水铁锅上的蒸笼里蒸得满室生香;另一边正在切剁青红辣椒成小块,再切上半盘瘦火腿肉;万事俱备,下猪油到炒菜锅,先下辣椒炒香,紧接着把荞粒加上隔夜白米饭一道,一通煸炒,后入火腿丁、胡辣椒、葱粒、盐末,稍事翻弄,即可出锅。


第一次吃到荞麦饭时,胃口大开,这种散发着独特原生光芒的炒饭,是酱油猪油炒饭、蛋炒饭、怪噜饭们无法替代的一种存在,鲜香、爽辣、肉感、绵弹,一口刨下去,仿佛四季都能悠然收入胃中。


好荞憨厚如深山的老农,又岂能知道如何宣传如何张扬?大贵州美食菜谱里,荞麦饭也总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尴尬选项,讲究食客体验的今天不怎么受人待见。我熟悉的贵阳几家荞味餐厅,南明区的一家数年前就沦为了百日宴、满月酒的场所,荞麦饭水准直线下滑到自然废黜;另外两家守在乌当区路口,主打农家炒菜和荞饭,风风火火地开出了一定规模的店面,无奈还没来得及吃上几次,已经前赴后继地改旗易帜,换了老板换了菜单换了装修。在贵州餐饮界,苦荞的饭庄难免经历苦命的波折,这也时不时让我扼腕痛惜一阵子。


念荞之心切切。友人公司及时推出了一款叫“高原·苦荞之光”的健康杂粮伴手礼包,解了相思之苦。贵州能够拿得出手的远古食材,重新被赋予了一种内外兼修的古拙美感,将威宁原生苦荞做成了面、茶、糊、米、饭五种终极入口方式,真算是苦荞题材挖掘出来最为动人的作品。


好荞出贵州,隔壁的云南已经把种植面积一扩再扩,做成了一道产业,还远销日韩等喜荞食荞的国家拿去做荞面。而在贵州餐厅里,吃一碗爽口果腹的美味荞饭,竟然如此之难。好荞的产地何时才能将这苦荞之光,散播到更远的地方呢?

文章征集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贵州“名嘴”读出来,不妨向我们投稿吧!

用稿要求:

  1. 稿件必须为本人原创,并注明作者信息。若因稿件著作权问题产生的一切法律纠纷,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2. 【动静贵州】有权筛选及修改稿件;

  3. 来稿请注明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3158363652@qq.com


编辑:周倩

责编:飞宇

编审:陈薇


新闻多一点:

【晚安·贵州】安顺人的姜,需要安顺的舌头去品

【晚安·贵州】不是每块豆腐,都能成为霉豆腐

【晚安·贵州】楼顶天台上长出的油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