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连续性,是这个社会的本质特征
文|西坡
假期结束了,我又可以出去野了。做孩子的时候盼望放假,做家长之后盼望开学。今天又是个大晴天,索性多走了几公里。
来到一块旧地。十年前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夜里还去摘过枇杷。一晃几年没见,这回却发现它惊人地保持着记忆中的模样。草地似乎稀疏了一点,但地形地势没有变化,那片小小的池塘还在,那几棵树还在,那条横贯草地南侧的垄沟还在。均匀的风吹动着树枝、草叶,在水面上制造出好看的篆纹。故人别来无恙,我心甚慰。
我现在比从前更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游荡者。齐泽克有一个“认同自己的面具”的说法,我实践之后发现很有成效,他说:“我不相信深入到你内在的自我这一套,如果你深入其中,你会发现那里就是个粪坑,我敢肯定。我相信战胜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认同你的面具。”
当我在外面行走的时候,头脑总会自动思考一些问题,而且比较容易理出头绪来。我今天想到的是,我们社会有一个根本性的特征总会被忽略,而如果把它拎出来,许多凌乱的现象都很容易解释了,这个点就是:我们社会缺乏连续性。这不是我的发现,我记得早就有人说过了,但这几年经历和观察了一些事,人也上了点岁数,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所谓缺乏连续性,就是很多事情会在一夜之间发生180度的摇摆。在昨天那个方向上,有许多支持的理由,它们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如果你循着字面意思去理解,完全无法预测接下来的转向。但转向就是会发生,随后又会涌出一批新的理由,仿佛昨天的理由都不存在。
系统的规律或无规律塑造个体的习性。在缺乏连续性的系统之中生存繁衍,个体习得的生存法则就是——健忘者生存。保存记忆与理智,反而成了不利于生存的品性。每个个体都是脆弱无助的,随时可能会被抛下船来,但正是这种恐惧促使每个个体拼命向前游。
系统通过对个体的淘汰、替换,维持自身的长期安稳,也可以做出许多伟大的事业。当集体恐惧消失的时候,系统反而有停滞的危险,个体也会彷徨不安,因为个体从来没有自主选择方向的习惯,必须等待系统给出一个新的共同的方向。
这样的系统和这样的个体,说起来是相互匹配的。但对于那些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接力协作的事业来讲,这样的游戏规则是严酷的考验。甚至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生命经验都难以传递。只有那些投机性的生存智慧代代相传无穷已。也就是说,所谓的社会资本经常是严重赤字,哪怕在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的家庭都是如此。
橡树不是三年五年可以长成的。“只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但是在缺乏连续性的环境中,橡树种子很难遇到破土而出的机会。到处都是速生林,一样的茂盛,一样的绿,似乎没什么不妥。
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写作者时,我就发现那些年长的写作者并没有在他们的作品和人格里累积出岁月本该馈赠给他们的气象。我为此感到恐惧无措。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受到了系统在我身上施加的诱惑、裹挟与无声的威吓,我才知道这里的禁忌不是别的,而是连续性本身。总有一种声音告诉你:忘了吧,忘了吧,忘了就能合群,合群就能快乐。
但天生杠精如我,却从中看出了一个窗口,假如我可以不择手段建立自己的连续性,那么哪怕我天资一般,起点一般,勤奋程度一般,我也终将有所成就。反着来,过一天有一天的欢喜,走一步看一步的风景。
权当一个游荡者的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