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岁评上教授才算合适?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科学网、新浪博客、小木虫论坛等
近段时间以来,90后当教授、博导的新闻在各大社交网络中被刷屏。看着这些年轻有为的后辈,不少大学老师表示既欣慰又辛酸,欣慰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后生可畏,辛酸的是,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职称晋升之路还那么漫长。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年龄评上教授才合适呢?
根据科学网刘进平教授博客中的观点,需要先立一个参考标准。
●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
●22岁至25岁读硕士研究生;
●25岁至28岁读博士研究生;
●28岁到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第一年为助教;
●29岁评上讲师,讲师职称5年后评上副教授;
●35岁评上副教授,副教授5年后评上教授,也就是40岁评上教授。
一般情况下,大学老师评上教授的年龄普遍在40岁,正负误差5岁。当然,因为各种学术业绩优异而高聘职称的、国外读博一回国28岁就给教授的、20岁出头本科生因为学术上取得世界性突破的就给教授的,不在此正常范围内。
此外,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校的教授评审难度也不同,重点高校大牛如云,竞争激烈,晋升难度相对较大。而一些人文学科,因为研究空间相对狭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研究成果,所以可能评上教授的耗时也相对较长。
小木虫论坛曾经做过一项关于“评上教授时的年龄”的调查,有33.2%的调查参与者是在36-40岁时评上教授,占比最多。21.3%的参与者是在41-45岁评上教授。
关于“教授的年龄问题”,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活力与教授的年龄很有关系,当时,各系系主任都是三四十岁的少壮学者,其中算学、电机、航空、化工等五系主任都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化工系主任谢明山只有三十二岁)。
当时已经有名气的教授如朱自清、曾昭抡、钱端升、雷海宗、罗常培、闻一多、周培源等都在四十五岁以下,钱锺书、华罗庚、吴大猷等不到三十岁。今天的大学在教授的年龄结构上,一般说来,比之于当年恐怕还要老化,在今天一所大学里,我们很难看到这种清一色的年轻教授成为大学主要力量的景观,大学的活力来自青年,除了学生,应当还包括教授队伍的年轻化。
但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周程则认为,教授年轻化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在日本,业绩不甚突出的教学科研人员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年龄通常在45岁左右。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学里的教授职数受到严格控制造成的。教授不退位,教研室中的副教授就不能升为教授。
由于教授职数少,升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不急于升职。他们更愿意静下心来多做些研究、多出些高质量的成果,以便将来申请升职时用研究业绩说话。
而在我国,一些高校出于留住或争抢人才的需要,竞相破格提拔教授,以致三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就被提拔为教授的比比皆是。评聘教授的门槛过低,不仅会导致一些年轻精英在晋升教授之后很快失去在科研领域继续奋斗的动力,而且还会导致很多处于职称爬坡阶段的年轻学者急于求成、浮躁不安、这山看着那山高,甚至为了快速晋升而不择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减少破格提拔,少搞人才计划,控制晋升门槛,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尽可能地控制在45岁左右。
大学老师什么年龄评上教授才合适呢?这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个明确的数字来界定。颜宁不满30岁就受聘于清华大学,领导独立实验室,是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而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不出书、不发论文、专注教学30年,课堂堂堂爆满,但退休时仍是讲师。
有的老师年纪轻轻就取得重大成就,一路晋升自然是顺风顺水。也有的老师不写论文不报职称醉心教学,退休时还是讲师。所以,这也可能跟年轻的关系不大,而是在于能力和选择。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
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