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笔杆子”的职业悲哀你是否懂?有一种理论叫“不可替代的人才得不到提拔”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行业研究 关注!
来源 |《权力中国》 文 | 星一光
公文写作是个技术工种,除了要求一定的文化水平外,还要经过几年的磨练和陶冶,才能担当重任。一般的大学生、硕士生甚或博士生,无论你是学语言还是学文学的,刚出手的文字材料都比较“生涩”,只有经过一个时期的辛苦历练,才能达到公文特定规范和常规的要求。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下一级的公文与上一级公文相比,总是让人感觉差那么一个档次。事实上,这已不再是上下级“笔杆子”文字功夫的较量,主要取决于领导和捉笔人思想的高度、视野的宽度、掌握信息的广度,和处于决策地位总揽全局的思路等因素。“笔杆子”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按照领导授意费了很大功夫起草的初稿,经领导过目后一点拨,确有妙手回春的感觉,不得不心悦诚服、自愧弗如。而领导的文字水平并不比自己高,这就是领导所处位置决定的。当然啦,也有的领导葫芦僧判葫芦案,乱点鸳鸯谱,把好文章改成豆腐渣的,不过这毕竟不是主流。
机关的“笔杆子”写一篇较大篇幅的公文,需要经过这么几道工序:聆听领导意图明确题旨;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构思布局;列出提纲;收集材料;起草初稿;修改订正;呈送领导阅示;遵照领导意见修改;再次呈送领导;定稿打印。这是一般的必经工序,有些文章要呈送多个领导,反复修改。有的文章要下基层调查研究,收集情况和数据。重要文章需要组成写作班子,一起研究讨论,定出提纲分部分起草,最后衔接统稿。
诸道工序中,尤以起草初稿这个阶段最熬人。初稿是打毛坯,一旦笔头走偏,就得推倒重来。在这些日里,“笔杆子”殚精竭虑,茶饭不思,忧心忡忡,满脑子都是文章的事,就连走路、吃饭都在思考某一段如何调整,某一句是否得体。
要说这人真敬业其实也不尽然,不过是思虑过深惯性作用而已,其中甘苦正如唐朝“老笔杆子”杜甫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白天受外界干扰无法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只好晚上挑灯夜战。熬夜加班那是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多数人都变成了“大烟鬼子”和“大茶缸子”。如今写材料都用上了电脑,早些年“笔杆子”全是用笔在稿纸上划,俗称“爬格子”。初稿被自己修改的面目全非,呈送领导前还要用稿纸再誊写清楚。领导批改后又得重新誊写一遍。这样一遍遍下来,许多人患上了肩肘炎、胫椎病。
如今的领导干部,基本上是动口不动手,很少有人亲自动笔写文章,所有文稿均由下属代笔。公文自不待说,就是报刊发表的领导署名文章、个人出版的专著,也由下属代劳。有人只知道领导讲话稿是由别人代写的,殊不知,有些会议的主持词和结束语,了了数语也要让人事先起草打印好,供领导使用。你说“笔杆子”们苦不苦?
领导的思想、理论、战略、措施、成绩、经验都是经他们整理、提炼、升华甚至创造的结果。有一个省辖市召开党代会,新来的市委书记有一个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就是他的施政纲领。秘书班子提前忙碌起来,忙活了个把月,三易其稿都没能通过书记的大关。一帮人犯了愁,如何才能让书记满意呢?大小“笔杆子”心中无数,面面相觑。后来常委秘书长与书记交换意见后,进行了点拨,一帮秀才们才开了窍。原来,新任市委书记与老书记的战略方向南辕北辙,工作风格与老书记也大相径庭,秘书班子还遵循老领导的路子走,当然过不了关了。领了主旨后,大家赶快推倒重来,另起炉灶,重新布局,又经过一番劳心,算是交了差。
某县政府办公室有一“笔杆子”,很得县长赏识。该县长正在谋取县委书记的位置,听说上级组织部门近期要来考察他,便把这位“笔杆子”叫去,要他为自己起草个人述职报告。可怜这位县长能力平平,并无多么显赫的政绩。“笔杆子”冥思苦想,也没写出让县长满意的述职报告。县长就单独找他谈,面授机宜,让他妙笔生华,说白了就是瞎编。“笔杆子”便无中生有,混水摸鱼,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三十六计全用上,完成了一篇熠熠生辉的佳作,助推县长大人荣升到书记的宝座。领导也没亏待他,过了一段时间,给他安排了县文化局局长的位置。这正应了机关里流传的那句话,“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写得好”。
上面那位“笔杆子”是幸运的,大多数“笔杆子”虽然职务不断升迁,但工种始终不变,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稿纸和键盘,直到退休。除了少数“笔杆子”有幸能跳出苦海,担当起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大员,多数“笔杆子”归缩并不理想,自始至终摆脱不了做文案、当副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当组织上起用“笔杆子”时,领导认为写材料是你的专长,重用你的结果,就是还让你继续从事文字性的工作,比如任命个文案主管,研究部门领导,或者给你个虚职,仍然继续从事公文事务。
二是领导“惜才”不放手。机关里上传下达、迎来送往等工作,许多人都可以做并且能做好,但写材料是个技术活,一个单位就那么两三个人能托得起来,培养一个“笔杆子”不容易,怎能轻易放走。所以有了外任升迁机会,往往让他人先走,对“笔杆子”爱不释手。领导会对“笔杆子”做工作,说你要沉住气,以后还有更好的机会。过一段时间老领导调走了,新领导上任后又接着用,但“笔杆子”年龄却一天天熬大了,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这让我想起在部队养猪的一位优秀士兵。新兵下连队时,这位老兄怀揣一颗报效热心,主动请缨去连队养猪,要干最苦最累最脏、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活。头一年下来,把6头猪养得又肥又壮,受到连部嘉奖。第二年又扩大到10头,养得个大膘肥,荣立三等功。第三年,连队党支部研究推荐转干名额时,连长、指导员左思右想犯难了。一则该战士养了两年多猪,军事上不过硬,技术上不拔尖,除了养猪没什么可称道的,推荐理由不充足;二则如果让这老兄提拔走了,谁来接替他养猪呢?研究结果,还是再给他报一个三等功吧,以资鼓励,但还得继续养猪。
你看这事弄的,让人说什么好呢?
这是美国一位名叫唐纳德?亚瑟的创见。唐纳德·亚瑟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从潜伏到胜出》。书中说,如果你在一个组织内想顺顺利利离开现在的岗位,成为新岗位有力的角逐者,千万别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书中列出一些例子,如“一名拒不收徒的老会计,银行里了解全部账目和潜规则的信托员,从不引荐新人的海外销售代理,对重要信息守口如瓶的项目工程师,深得老板倚重的法律秘书”等等。这些人往往有些才气,都是部门里的不可替代者,一般而言,他们是不会得到提拔的。作者的结论是,要想快速得到提拔,万万不可成为部门内不可替代的人。
很不幸,不少笔杆子恰恰沦为这种“不可替代的人”。
某大机关有个“大笔杆子”,前后为几任省领导捉刀代笔,深得领导信任和赞赏。最后职务熬省政府副秘书长位置,虽说享受正厅级,可仍然是管文字材料的官儿。退休后在一次聚会上,老同事们都夸他是“全省第一支笔”。他感慨万千地说:嗨!我这一生也就是俯首贴耳、当牛做马吧,比起你们这个长那个长的,整天指点江山、呼风唤雨,我一辈子都没潇洒过一回唷!
承担公文起草工作是件费神费力的苦差事,相比上传下达、迎来送往、出差开会、设宴买单等工作,爬格子、敲键盘、点灯熬夜的差事不大受人喜欢。加上老同志们的前车之鉴,使后来人对文字材料工作畏恐避之不及。如今机关里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干这门苦差事。即使勉强承担,也不会安心去钻研提高。以至于机关里的“笔杆子”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物以稀为贵,上级机关一旦在下级机关里发现“人才”,很快就给撬走了。先是临时抽调帮助工作,用得顺手了就把人事关系办了。这倒成了为数不多的“笔杆子”上进快跑的“敲门砖”。此一时彼一时,看来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在机关也是很适用的喽。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行业研究
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