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


摘要:

中国与欧盟建交逾40周年,双方在政治、贸易和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上已走过漫漫长路,建立了坚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稳步迈进,诸多中国企业已在欧盟国家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中国企业在欧投资与经营发展已日益深入放眼投资,因近年来欧盟国家对于外资审查与中国对外投资真实性及合规性审查皆有所加强,致中国整体对欧盟投资呈现流量小幅下滑的趋势。但通过我们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可发现,虽并购投资有所减少,但绿地投资仍保持稳定发展,且来自于民营企业的投资占比稳步上升。

回顾经营,中国企业在欧洲整体经营表现向好,虽整体体量距美日等国仍有较大距离,但正以后起之势加速发展,贡献的产值、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均迅猛增长,迸发出惊人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布局定位并非仅停留在谋求市场层面,而是将欧盟视为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我们在调研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设立了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并重视技术创新,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纵览全局,我们认为中欧之间无论是在政策层面、交通层面、技术合作还是文化互动等层面,双方往来的广度和深度都已得到显著增强。

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对欧盟大有益处中国企业在欧的稳健发展并非单边获利,实为互帮互助,乃是双赢。其中,欧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土壤,同时,中国企业也会为欧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从产业发展来看,中国企业能够全方位的带动欧洲产业链升级。首先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时,通过技术合作实现产品品质突破,也有实力助力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其次,在某些中国有优势的细分领域,中国企业赴欧填补了欧洲本地产业链空白环节,并促进行业标准的完善,推动整体产业升级,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立电芯制造工厂,填补了欧盟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缺口。此外,许多中欧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进行深层次合作,实现能力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甚是喜人的协同效益。

从民生福祉来看,中国企业愈加融入当地,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本地化程度逐步提高,在欧盟雇佣本地员工数量正以近40% 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提升。同时,也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益慈善、健康保障等领域亦采取了大量积极的举措,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务实民生改善。此外,中国企业也致力于协助欧盟国家引入新兴技术,提升政务治理的效率。

从科技发展来看,中国企业在欧已投入大量资金设立研究机构并进行投资,推进校企共研、培养人才,促进欧盟前沿科技的研究水平,在各大行业已身处领先地位的中企,也正以自身的先进技术带动欧盟国家创新发展,包括腾讯依托自身领先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宝马提供贯穿自动驾驶研发全流程的先进完整技术方案链条。此外,以如华为代表的企业,则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的“未来种子”计划,旨在帮助各国各地培养ICT 领域人才,启动至今共有来自31 个欧洲国家的 1,347 多名学生参与。


中国企业在欧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然而全球经济近期不确定因素激增,为中国企业在欧发展带来了一些显著挑战。为促进中欧合作发展,共同营造向佳的营商环境,我们经过广泛的调研及案头分析,推出了《中国企业在欧营商环境指数框架》,旨在中国企业在欧面临的商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及产业环境、基础设施及配套环境、科研环境及人才环境进行系统化评估。根据测算,2019 年欧盟对中国企业的营商环境虽良好但存在改善空间,指数总分为73 分。


进而,我们深入调研了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所遇到的核心挑战与限制,具体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

1、因欧盟对外资的审查日益趋严,使得中国企业在能源、人工智能、通讯、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准入受限,且整体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

2、针对科技、能源等特定领域以及国有企业,因受政治与舆论导向而产生误解,对中国企业业务的发展采取了限制,如欧洲委员会在针对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合作投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进行反垄断审查时,前所未有地将中广核与另一家并无直接关系的国有能源企业的在欧营业额合并计算作为交易主体,虽审查最终通过,但也为将国资委同行业的企业在审查时看作一体开

启了先例;

3、中国企业在欧开展业务时,因对当地法律法规、办事规章不熟悉、国际化人才难寻,走了许多弯路,导致发展不畅,在这个情况下,本地的投资服务型扶持与帮助至关重要,但此类机构尚少,仍需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4、同时,有些中国企业虽已站在全球行业前列,但因前期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够参与欧盟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修改,导致在标准方面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与执行,给在当地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时效性阻碍;

5、中欧双方的沟通不畅造成误解,使得中国企业在欧“有声无处发”。因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缺乏定期的沟通渠道,致使政府不了解企业诉求,企业也常面临诉诸无门的情况。另一方面,欧洲媒体与民众因对中国了解片面,也对中国企业持有负面印象,双方产生隔阂。中国企业也因缺乏积极发声的意识,与当地的行业协会及民众产生距离;

6、最后,因中欧企业的治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企业运营时的很多劳资摩擦这些挑战虽未动摇整体中国企业对在欧洲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但难免拖慢企业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原生的发展潜力。


对中欧双方的建议

作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中欧双方应积极推进合作,建议欧盟坚持开放、衡量全局、着眼未来。首先欧盟应坚定自由市场方针,拒绝商业问题政治化。对于中国企业建议欧盟从开放、务实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双方在意识形态、政治体系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性,求同存异,予以中企发展可协调空间,从而推动双方长远稳步向前。

其次在具体交流合作中,切忌一叶障目,仅因中方在一些行业的优势而产生警惕心理,或是用零和思维来衡量中欧经贸关系。如果以全产业视角来客观审慎思考,则可发现中欧关系是整体互惠互利的,基于测算,2018 年欧盟国家及下属子公司在中国实现近4,000 亿欧元的营业额,而中企在欧盟国家的营业额不足2,100 亿欧元,仅为欧企在华营业额一半;同时,欧盟企业在华获

得逾230 亿欧元净利润,而中企在欧实现的净利润只有约80 亿欧元,约为欧企在华净利润的仅1/3;放眼过往5 年,欧盟企业于中国实现累计营业额逾17,000 亿欧元,而中企在欧实现累计营业额仅为7,600 亿欧元,仅为欧企在华累计营业额的约44%;与此同时,过去五年间,欧企在华获取逾1,000 亿的净利润,而中企在欧则只获取逾220 亿欧元净利润,仅为欧企在华累计净利润的约22%。可见,中欧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对双方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对于欧盟企业的发展更是关键推力。欧盟应积极推动中欧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最后,关注重点不应局限于当下,而应高瞻远瞩。当下,中国已在区块链、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等大量全球前沿技术重点布局,并在专利数、全球排名等方面都已斩获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中,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天河-2 已位列3、4 席,欧盟国家中,只有德国的SuperMUC 进入前十,但仅位列第9。未来,欧盟各国应放眼前沿科技与新兴领域的增量市场,主动与中国企业共谋合作,携手擘画全球尖端科技。

此外,欧盟地方应给予中方企业务实协助,如信息分享、资源对接、流程优化等,些许帮助则能为中国企业在欧的发展雪中送炭,赋能中国企业进一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如许多地方投资促进局设立的中国中心,则对中国企业在欧洲扎根帮助颇大,据罗兰贝格调研,超过90% 的中国企业认为当地中国中心、招商引资机构的协助对他们业务的顺利发展来说不可或缺。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企业也应进一步融入当地发展,并非仅在欧洲建立中国企业,而是以在欧洲建立一个有中国基因的欧洲企业的理念,与欧盟企业及民众协力共创美好发展愿景。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可积极接触当地的行业协会,并参与标准制定。与欧洲组织及员工的常态化、透明化沟通更不可或缺。

站在2019 年当下,毋庸置疑的是中欧双方有能力为彼此乃至全球的发展贡献关键力量,双方应增强互信,更积极的寻求合作、扩大共识,释放彼此潜能,谋求长远共同飞跃。


第1 章

中国企业在欧投资与经营发展现状概览

在过去的40 年间,中欧贸易规模增长了250 倍,欧盟连续15 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21.6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1——中欧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愈发紧密的交融趋势,中国企业在欧发展不局限于投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雇佣了本地劳动力、助力了欧盟行业发展。

图1.1:中国企业于欧盟国家投资与经营发展现状概论


1.1 中国企业于欧盟投资规模虽小幅下滑,但投资更加高效且多样化

1.1.1 中国在欧盟直接投资近年来流量波动较大,2018年小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欧盟国家的投资规模面临整体下滑趋势。一方面,由于部分欧洲国家政府正进一步加强外资审查;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现阶段也在对于对外投资资金加强审查、限制非实体性投资,共同导致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发展不稳定。

图 1.2: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规模 [2013~2018,亿美元]


其中,卢森堡、德国、瑞典、荷兰、英国为中国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占到投资总流量的约80%。

1.1.2 细分来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中绿地投资发展更加稳健,国有资本占比下降,且行业发展与欧盟战略方向相契合与此同时,虽然近三年整体对欧盟的投资持续下降,对于欧盟国家而言,中国企业正以高效且契合欧洲发展方向的投资为欧盟国家的发展注以重要活力。

从投资类型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对欧盟绿地投资目前仍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暂未因并购投资的限制有太多的影响。欧盟对中国企业来说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且根据罗兰贝格调查,绝大多数在欧进行业务拓展的中国企业对欧盟的业务及商业前景非常看好,预期仍将持续进行绿地投资。

从资本来源角度来看,相比于之前主要以国有资本作为主要来源,如今民营资本占比正在不断提升——从2010 年时仅占14% 上升至如今近60%,明显超出国有资本占比,为欧盟国家注入更加多样性的活力。

从投资方向来看,中国对欧盟投资则呈现出多样化且契合欧盟国家发展方向的特点。具体来看,近年间,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多样性显著提升:在2013 年,传统的采矿业、金融业、制造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五者合计就已占当年总存量88%,其余各产业投资布局较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信息技术、文娱产业投资存量以逾120%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上升,到今天,信息技术、文娱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已在总投资存量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助力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丰富性提升。

中国企业对信息技术与文娱产业的投资也与欧洲该产业发展政策趋势十分契合。具体来看,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欧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南,旨在提振产业发展,包括:2015 年提出的《单一数字市场》战略、2018年发布的《欧盟产业政策》《欧盟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等、2019 年又相继推出《人工智能伦理指导》《欧盟5G 安全战略》等。

在文娱领域,欧盟近年来则依托诸多政策规划的制定,旨在发扬欧洲创意文化,带动相关文娱产业发展,包括:2014~2020 年创意欧洲计划、2021~2028 文化产业财政支持项目6 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投资不仅仅关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与公司,同时也为大量欧盟初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注入,以支持初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欧盟国家注入关键动力,包括高瓴资本于2018 年与奥地利Hookipa 投资近6 千万美元,以支持其临床生物技术的发展;腾讯于2017 年领投针对德国电动飞机研发企业Lilium 的9,000 万美元融资;复星资本于2017 年投资逾千万欧元支持德国金融科技企业NAGA Group等等。


1 . 2 中国企业在欧盟经济产值增长迅猛,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与发展潜能

整体看来,虽然目前中国在欧盟各主要国家的企业布局数量仍小于美、日等国,但近年来总体增速较快。2013~2018 年间,美国在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企业数量增速均不足5%,中国企业数量则保持着远超10% 的年复合增长率,甚至在德国高达25%由此可见,中国企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加速入驻欧盟国家,预计将在未来的欧盟外商体系当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图1.3:中美日三国分别在德国、意大利、荷兰的企业数量 [2013~2018,个]


1.2.1 中国企业在欧盟经济产值总量虽不及美、日,但发展步伐强势

类似地,尽管相较美、日等国,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实现的整体产值相对较低,但却在增长势头表现突出。尽管当前欧洲外资市场中,美、日企业在德国的经济产值增速仅维持在2%~3%,加拿大甚至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经济产值依旧增长迅猛,年复合增长率近30%。

图1.4:主要国家在德、意投资对应经济产值[2013~2018,亿欧元]


1.3 中国企业在欧盟雇佣总人数与本地员工占比皆不断提升,创造大量本地就业岗位

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欧盟雇佣员工数量增速显著,近年来以29%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上涨,2013~2018 年间,总体雇员数量从9 万人增至33 万人。

此外,在所雇佣的员工中,欧盟本地员工占比不断提升, 2018 年欧洲本土员工占比约75%。

因此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运营为欧盟民众创造了极为可观的就业岗位,并且实现乘数效应的叠加。

图 1.5:中国在欧盟雇佣员工人数与结构 [2013~2018,万人]


1.4 中国企业在欧盟设立诸多研发中心与工厂、且技术产出丰富,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1.4.1 众多中国企业在欧盟设立研发中心及工厂

当下,许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投资和销售市场拓张,而是出现更多中国企业将欧盟列为公司业务拓展的战略关键,并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因而,目前已有很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已有研发中心、工厂等布局,通过庞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企业在欧研发中心设立情况

比如,吉利汽车已在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研究;中车则在德国、英国建立了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专门从事轨道交通装备轻量化相关技术研发。

图 1.6: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举例


中国企业在欧工厂设立情况

例如,宁德时代于德国图灵根建立了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工厂,预计2022 年实现14GWh 的动力锂电池产能;三一重工也于德国贝德堡建立了生产工厂,年产工程机械达3,000 台。

图 1.7: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设立的工厂举例


1.4.2 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技术产出情况

技术产出领域,中国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持续上升,彰显创新能力。在欧洲的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已跻身为欧洲之外的第三大申请国,2014年至今,专利申请数量正以19%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提升,截止2018 年中国共有约9,400个专利在欧洲提交申请,技术专利的增长速度远超美、日韩等国,令人侧目。

图 1.8:非欧盟国家在欧专利申请数量 [2014~2018,千个]



与此同时,授权专利数亦在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授权专利数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6%,实现了三倍的提升,彰显中国企业创新质量的不断发展向好。


1.5 中欧之间在政策、交通等多方面往来联系日益紧密

1.5.1 中欧政策互通频繁,投资协定有望达成政策方面,中国与欧盟之间也正通过合作缔结相关发展政策。

从欧盟整体来看,2013 年中国便与欧盟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 战略规划》,为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发展明确了贸易与投资、信息化机制等内容;2019 年4 月,中国- 欧盟领导人为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进行了第21 次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主要涉及非歧视的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等近来双方高度关注的问题,并有望在2020 年实现协定达成。

从欧盟各国家来看,2017 年,意大利与中国发布了《中意关于加强经贸、文化和科技合作的行动计划(2017~2020 年)》,旨在推动环境与可持续能源、农业、航空、空间科技及应用、基础设施和交通等各领域的合作;2018年,西班牙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关于加强新时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旨在提升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共同致力于全球性事务,深化和拓展双边经贸关系,密切科技创新合作,加强教育、文化、体育与旅游合作等。


1.5.2 中欧交通往来联系多元化迅猛增长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的海陆空间交通联系正在进一步紧密强化。铁路运输方面,中欧班列数正在经历迅猛发展。自2011 年首列中欧班列开行至今,经过7 年发展,运行规模在2018 年达到全年6,300列,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3%。与此同时,中欧班列覆盖的中欧联系范围也在不断扩张,截止2019 年4 月,国内开行城市共计62 个,可通达欧洲15 个国家51 个城市,列车的在中欧城市间的往复穿行,有力加强了中欧间的交通往来和贸易联系。

图 1.9:中欧班列数发展进程


在海运方面,中国也是欧盟国家重要的海运贸易伙伴,欧盟往来中国的货运物流已在欧盟各国家港口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德国汉堡港是德国最大、欧洲第三大的海港,长期以来,汉堡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中国也是汉堡港最大的重要海运贸易伙伴,2018 年,往来中国的集装箱占汉堡港集装箱总吞吐量高达约29%。

在空运方面,中欧之间的航空联系也在不断加强。2008 年到2018 年十年间,中欧往来月均航班从1,300 班翻倍到2,600 班,航线数量从20 条增长到76 条,大幅拉近了两大陆间的距离。


1.5.3 中国企业在欧开展的工程项目已渗透多类行业,从超大型项目向中小型项目转化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工程承包项目发展迅猛。2015 年至2017 年间,实现了从469 到7,749 个项目的飞速增。然而,中国企业在欧承包项目的总金额却相对较为平稳,背后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正逐步摆脱过往“巨无霸项目”为主的承包模式,转而开始深度参与欧盟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尝试为其中各类中小型工程承包项目提供支持。


1.5.4 中国游客赴欧旅游观光热度持续增加

中国是欧盟第三大游客来源国,且数量持续增长。2017 年约有1270 万中国人赴欧旅游,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启动,进一步推进双方的文化交流,预计到2020 年,游客数量会迎来高达77% 的增长11。另外,中国游客为欧洲带来的经济收益在十年内翻了三倍,从2009 年的34 亿欧元涨至2018 年116 亿欧元。同时,中国游客在当地的日均花费相对较高,约385 欧元,略高于美国游客的312 欧元及日本游客的350 欧元。

综上可见,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欧投资与经营呈现出增长迅猛、优质高效、志在长远的特点,不禁令人侧目。然而,在中国企业于欧盟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又如何助力欧盟国家长远发展、为欧盟国家带来哪些效益?本文将在下一章节予以细述。


第2 章

中国企业在欧发展为欧盟国家带来的效益

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开展投资与发展,不仅能为企业本身带来经济效益,也为欧洲当地带来诸多益处,实现互利共赢,同促经济增长。中企为欧盟国家所带来的效益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包括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升级、通过创造就业、参与基础建设以带动当地民生福祉、以数字化等技术赋能政务治理优化、同时通过机构设立、资金投入等助力欧盟国家塑造核心竞争力。

图 2.1:中国企业在欧发展为欧盟国家发展所带来核心效益概览


2.1 中国企业通过助力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完善产业链空白等举措强力带动欧盟产业升级

欧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市场销售的关键区域,更应是深入且多维度的战略合作要地。在设立本地办事处的基础上,中国企业还会在欧盟设立研究机构或投资建厂,以此驱动中欧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成为战略伙伴,拉动企业以及相应产业的升级优化,赋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图 2.2:中国企业带动欧盟产业链升级发展


2.1.1 以技术强强联手推动产品品质提升

中欧企业在多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行业内强强联手,协同推动技术突破,在合作共赢的同时,共同助力行业内相关产品品质的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在软件行业,华为携手德国软件制造商SAP 一同研发SAP HANA 一体机解决方案,产品拥有为客户提升10 倍数据加载能力、100 倍报表生成能力的强大性能,革新了行业内主流一体机供应的技术水平。

在电动汽车行业,德国汽车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中国则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德双方作为对智能电动汽车投入和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国家,开展合作是大势所趋。例如,蔚来汽车已与德国西格里碳素公司(SGLCarbon) 在电动汽车碳纤维增强型塑料(CFRP)电池外壳原型研发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其电池外壳相比于传统铝制与钢制材料重量减少40%,具备高刚性和低导热优点的同时,在水密性、气密性以及耐腐蚀性方面也表现优异,该产品的问世将推动整体电动汽车产品轻量化向前发展。


2.1.2 引入先进运营经验、设备、管理机制等以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中国优秀企业通过“走出去”战略,将中国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投资经验、对外经营方式以及内部运作模式带入欧盟国家,同时通过在欧盟当地新建基础设施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带动欧盟产业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继而为欧盟当地经济发展开拓广阔前景。

比如,中国远洋集团在欧盟多个国家收购港口,通过投资扩建、维护修缮等方式实现其作业效率和整体吞吐量的大幅提升,并结合各地特有的港口地理优势,推动当地贸易经济显著增长。中远集团于2010 年收购坐落在希腊东南部的比雷埃夫斯港。原港口作业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其贸易业绩受限。中远集团接管后,一方面,经过及时有效的桥吊设备升级,作为重要码头之一的2 号码头的装卸运作效率从原先的每桥吊每小时15 箱提升至每桥吊每小时27 箱,效率提升近一倍;另一方面,邮轮码头扩建、改善修船码头、新建滚装船码头多层存车库等一系列措施,大幅提升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中远集团8 年的高效经营管理下,比雷埃夫斯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从第93 位提升至第36 位,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同时也在加快希腊经济崛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远集团投资并参与经营的其他欧盟地区港口在过去一年内皆有令人瞩目的表现:例如比利时的泽布吕赫港完成集装箱年吞吐量 39 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24.1%;意大利瓦多码头完成集装箱年吞吐量7 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68.6% ; 西班牙Noatum 港口公司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362 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554%。


2.1.3 填补产业链空白环节同时带动产业生态优化

就欧盟的发展现状来看,某些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存在布局缺口,拖慢产业发展步伐,而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后,通过于当地建立生产工厂、实施本地采购等活动,可有效填补产业链环节空缺,同时通过应用更高的采购与生产标准助推产业生态优化。


中国企业建立电池工厂,弥补产业链缺口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德国虽然拥有本地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但却缺乏专门生产电芯的制造企业。因此,亚洲作为电芯的主要生产地,逐渐成为了德国各家动力汽车厂商的采购渠道,这也一度导致德国电动汽车的生产流程复杂程度与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2018 年宁德时代宣布在埃尔福特建立德国第一家动力电池工厂17,以弥补德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电芯制造的布局缺口。为此,宁德时代与图林根州政府签署了2.4 亿欧元的投资协议,电池工厂计划2 年内投产并预计于2022 年实现14GWh 的年产能。此举为当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所带去的巨大便利,受到德国当地各大汽车制造厂商的广泛欢迎。目前,宝马公司已经向该电池工厂发出价值15 亿欧元的采购订单。

图 2.3:宁德时代填补德国电芯制造产业链缺口


优化产业链各环节,提升核心效益

此外,宁德时代协助当地完成了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进一步优化,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整车制造商皆带来核心效益的提升。

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方面,宁德时代可带动其产品品质的提升。作为动力电池制造全球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对上游零部件产品具备一套高标准的评估体系,且当德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未达标准时,宁德可通过合作改善项目帮助供应商优化产品品质,逐步满足更高要求。

下游整车制造商方面, 宁德时代所带来的核心效益体现在更高效及时的研发生产支持、更低的采购成本以及更安全的物流保障三个方面。

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环节中,安全性验证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本地建厂,使得当客户在进行整车安全验证时,可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难点第一时间求助电池厂家并得到快速响应,这样的流程有助于整车厂及时开展产品优化,提升其整体研发效率;电池采购环节中,电池生厂家本地生产所带来的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对于主机厂而言自然意味着更高优化的采购成本;而在运输环节,由于动力电池具有重量大、运输安全要求高等特点,选择距离装配工厂较近的本土电池工厂,可将运输过程中的电池安全风险大幅降低。


2.1.4 以深度合作实现多元化资源共享,强化企业发展协同

随着中国企业在欧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兼并购活动,各中国企业的并购主题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引进,更是期待中欧企业双方能够进行共享资源、实现协同效益。具体而言,双方企业可通过内部技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共享,开展联合研发、联合采购等活动,进而实现降本增效和“1+1>2”的协同效益。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共享产品名录及渠道资源

中国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 公司后,实现了基于资源共享的产品品类扩充、营销渠道合作与成本优化。首先,被收购后的普茨迈斯特产品类型覆盖领域迅速从单一的混凝土泵车拓展至搅拌车、搅拌站等多品系组合发展;其次,三一重工通过将普茨迈斯特推荐给三一遍布全球的经销商网络进行共同代理,帮助普茨迈斯特扩张了30% 以上营销渠道,实现在包括中国、中东、东欧等更广阔区域范围内的产品销售;同时,普茨迈斯特利用三一重工制造的高品质且成本更为低廉的零部件,削减采购成本约20%,进而增强其在全球的价格竞争力。吉利收购沃尔沃,优势互补谋求长远发展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后,在研发、采购、生产各环节皆实现了协同效益。此外,双方还通过合作建立新的子品牌,谋求未来发展新动能。

图 2.4:吉利、沃尔沃合作模式


吉利和沃尔沃在瑞典合作建立中欧汽车研发中心( CETV)实现研发强化。2018 年吉利研发中心投入超30 亿克朗,拥有超3,000 名研发人员。双方在此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首个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推动了沃尔沃全球第二畅销车型XC40 的诞生,以及更加高效、环保、节能的Drive-E 动力总成平台的问世。


成立联合成本与采购委员会

吉利和沃尔沃整合后成立联合成本与采购委员会,实现采购协同效应。该委员会一方面通过更大规模的集体采购,提升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沃尔沃对供应商质量的严格管理评估体系优势,把控产品质量。因此在具体采购过程中,吉利侧重商务谈判,沃尔沃侧重供应商质量管理,双方默契合作,实现采购成本有效缩减,例如, 2012 年开建的张家口发动机厂则在该委员会的助力,实现采购成本降低20%。


助力沃尔沃实现产能扩张

2010 年吉利控股完成并购沃尔沃汽车后,立即开展沃尔沃4 个项目的国产申请,帮助沃尔沃实现产能扩张。在此之前,沃尔沃在中国并无本土工厂,如今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家工厂已实现从发动机到整车的生产,部分车型还可供应沃尔沃欧美市场,比如成都工厂2016 年向美国市场出口3,500 台S60L 车型。

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集团于2017 年共同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为双方的长远发展构筑业务新擎。领克产品的开发基于双方共同开发的CMA 基础模块架构,主打与沃尔沃、吉利自身定位不同的全球都市年轻化消费群体。其中,领克01 准量产车和03 概念车市场反响强烈,上市一年多以来,在中国累计总销量已达18 万台,经销商覆盖国内230 多个城市,为吉利与沃尔沃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2010 年收购成功以来,双方业绩均迎来长足增长。吉利更是为沃尔沃带来起死回生的机会,销售额和雇佣员工数量均实现翻倍提升;而吉利更是借力沃尔沃,从中国本土中低端品牌华丽转身,成为汽车领域的新一代热门企业,实为双赢。

图 2.5:沃尔沃被收购前后营业额及员工数量变迁 [2006~2018, 百万瑞典克朗, 人]


杰克缝纫机收购德国奔马、拓卡,拓展全球化市场

杰克缝纫机股份公司于2009 年收购了世界自动裁床行业著名企业奔马(Bullmer)和拓卡(Topcut),并成立德国拓卡奔马公司,各方一同携手拓展全球化市场。

实现并购后,杰克缝纫机将自有缝纫机技术与产能带入拓卡奔马,在原有的单一的裁床产品品类中加入缝纫机,丰富了其产品线的同时大力助其扩展经营市场。双方在合作方面,拓卡奔马利用其技术能力提供高标准产品设计,杰克缝纫机则负责提供高性价比且高效的产能以及在中国乃至亚洲成功积累的销售渠道资源,两方协同将产品首先带入中国及其他亚洲市场,进而一同挖掘全球市场潜能。


2.1.5 行业领先中国企业参与欧盟标准制定,提升欧盟标准的国际先进性

先进完善的标准是行业进步的基石,部分领先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方面,一直积极与欧盟标准制定者、研究机构紧密合作,输出自身的行业经验,致力于为提升行业标准先进性贡献力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华为助力欧盟5G标准制定

华为开展5G 研发已有十年,自2012 年欧洲委员会开展5G 标准研究进程伊始,华为就是欧盟METIS19 项目的活跃参与者。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华为欧洲研究中心为5G 技术的无线电路概念和设计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且目前华为依旧是欧盟Horizon2020 项目的核心参与者之一,过去7 年已累计开展13 项欧盟体系内5G 建设研究工作。现今,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被行业公认为控制信道编码最终方案,该标准可以同时满足包括超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在内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三大类应用场景需求。


大疆参与欧盟无人机法规制定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 于2019 年6 月发布欧洲关于无人机使用通用法规,其内容包含无人机运营审批和无人机技术。中国前沿无人机科技企业大疆受邀参与该法规制定,为欧盟无人机规范化的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企业主导国际鞋类标准转化为欧盟标准

在基础制造业领域,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晋大科技、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河南邦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制鞋与抗菌领域的企业和专曾家于2016 年主导制定了ISO19574《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真菌性能定性评估试验方法》国际标准,针对该标准,欧盟鞋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9 年发起投票,欲将该标准吸纳进欧盟行业标准体系。如果本次标准转化成功,中国企业在鞋类抗菌标准方面的实验发展将为欧盟鞋类评估与鞋类部件提供有效标准支持。


2.2 中国企业通过创造本地就业岗位、建设基础设施等带动当地民生福祉提升

中国企业在欧洲开展业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愈加积极的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大力回馈社区支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还努力参与环保与公益事业,助力升级医疗教育、基础建设、文旅生活。


图 2.6:中国企业助力提升欧盟人民福祉的主要方面


2.2.1 提供可观就业岗位

近五年来,中国在欧盟国家吸收了大量本地员工进入中国企业工作,为当地解决数以十万计的就业机会。2018 年末,中国累积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共计3,190 家,覆盖欧盟全部 28 个成员国,雇佣当地员工约25 万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

图 2.7:中国在欧盟国家设企数量及当地雇员规模


2.2.2 助力基础设施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完善的基建能够为人民生活、政府政务、企业经营提供多方面的重要保障。而中国企业在欧洲基建领域,则重点耕耘铁路建造以及网络设施等方面,积极输出先进技术,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出行体验。

中铁主持匈塞高铁修建,便利两地交通往来中国国家铁路主持修建匈牙利至塞尔维亚的高铁,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通方式。铁路全长共350 千米,建成通车后,两地之间的旅行时间将从目前的8 小时缩短至2.5 小时,客运效率显著提高,两国间人民往来将更加便利。华为助力德铁改造,构建多业务、立体化通讯网络德国联邦铁路是欧洲较为先进的铁路运营商,随着铁路通信逐渐向融合、宽带、创新等方向发展,相对应的网络基建更新换代需求也随之产生。

2015 年华为参与了德国铁路位于德国北区的GSM-R 网络改造项目。本次项目中,华为为德国铁路提供了全套基站和控制器,协助德国铁路成功实现车辆调度、轨道运营、乘客体验的显著提升,并将网络宽带化以及融合通信等需求落到实处,助力德国整体铁路网络的多业务、立体化发展。据统计,本次项目受益范围覆盖德国北部区域12,000公里铁路,占德国全境铁路网络的40%。


华为参与欧盟各国5G建设,提升网络体验

华为在欧洲已与西班牙、奥地利、德国、法国、葡萄牙等十余个国家签署5G 合作协议,未来将为欧洲多国人民提供更流畅的网络与通讯体验,比如随时随地使用高清视频,通过VR 参与视频会议、实现智能办公与家居等。


2.2.3 投身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设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欧发展的中国企业也十分注重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如出具生物多样性报告、关注清洁能源的使用、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及有害排放等。中国企业通过上述举措在绿色生态方面进行持续投入,旨在携手欧盟一同建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亿利资源集团在荷兰创立“亿利欧洲生态创新中心”,利用其在生态修复领域的100多项专利技术,在欧洲及周边地区寻求生态环保和节能企业的技术合作,并携手欧洲科研院所进行生态环保领域研究开发,助力当地生态优化。

而汉能在环保材料方面的领先技术,同样为德国、荷兰等地缔造绿色环境做出巨大贡献。2010 年,汉能在德国泰尔海姆开启薄膜发电屋顶项目,每年节约标准煤9.87 吨、减排二氧化硫0.74 吨、二氧化碳29.8 吨,相当于每年种树1303 棵。2016 年,荷兰泽弗纳尔市安装了600kWp 的汉能Miasolé 薄膜太阳能组件,以绿色清洁电力代替传统电力,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300 吨。

在英国,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作于欣克利角C 核电站项目建造机组,在建成后60年运行期内,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00 万吨。


2.2.4 参与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以华为、吉利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开展了诸多公益项目,为当地的老弱病残等人士提供爱心支持,为构筑和谐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其中,华为“一千个梦想(One ThousandDreams)”公益项目在5 年内计划为中东欧16个国家培养共计1000 名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人才,并向各国图书馆捐赠图书一千本、向各国儿童医院捐赠玩具一千个,旨在激发青年投身ICT 领域、帮助国家构建智能社会。此外,华为还与法国公益性教育组织Web@cadémie 合作,致力于向未获得中学会考文凭的年轻人提供来自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培训和奖学金,使他们有机会获取前沿技术知识,顺利融入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

再比如,吉利赞助“伦敦神奇出租车之旅”,利用来自吉利控股的电动出租车将患有慢性病或生活不便的儿童送往巴黎迪士尼乐园,未来五年吉利计划将持续向“神奇之旅”项目捐赠10 万英镑。2015 年,更有中国企业在德国北威州联合发起的爱心捐赠活动,共为遭受飓风破坏的杜塞尔多夫市凑集善款5 万欧元,助力政府重建绿色生态。


2.2.5 协助健康与教育保障能力提升

健康与教育对于当地民生福祉而言同样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在欧盟通过直接提供教育与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当地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并完善整体医疗保障。而在欧盟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中国企业则通过技术优势赋能医院诊疗效率提高。


烟台万华收购匈牙利宝思得公司,助力地方教育与健康建设

烟台万华2011 年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公司后,以宝思德为依托建立中国- 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园区内不仅为企业提供公用工程、交通物流等园区便利服务,同时为占当地总人数逾10% 的人口提供教育与健康等公共服务保障。例如,园区内设有当地米什科尔茨大学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建立的具有化工特色的教学机构,致力于为园区企业培养化工领域的优质后备力量。此外,园区内还设有具备专业水准的医疗中心,为园区提供医疗和急救服务。

华为利用ICT技术帮助荷兰医院提高诊疗效率23华为通过智能天线为荷兰第一大私立医院MCL 建立了智慧网络,实现无线传输中不同距离和场景的针对性覆盖,有效地连接医护人员与病患。该智慧网络可承载更多的医疗病例数据,且具备更强的业务处理能力,为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提供高效的办公基础,进而提高MCL 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和病患就诊体验。


2.2.6 构筑中欧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

中国企业在欧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贸合作,同时也为双方文化与旅游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

例如,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汉堡建立汉堡·上海欧洲旅游中心“汉堡豫园”,该旅游中心坐落于德国汉堡大学附近,毗邻汉堡国际民俗博物馆,以具备中国特色的湖心亭、九曲桥为建筑主体,为当地人民日常休闲提供去处。此外,汉堡豫园内还开设有中国传统特色餐厅,欧洲游客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可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万达与欧尚在巴黎共同建设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致力于打造法国文化旅游新地标,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法国文化,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


2.3 中国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各国政务治理优化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效率的要求逐步上升,映射到政府治理层面,现行的办事流程与系统在面对日益提高的事务需求时,则显得越发力不从心。因此,如何打造更加高效的治理模式是政府当下的关注重点。

中国企业通过研发先进技术以及参考既有应用案例,与欧盟部分地区政府一同开展了高效政务治理研究,旨在共建智慧城市。

图 2.8:智慧城市框架示意


在荷兰,哈勒默梅尔市政厅一度面临人力紧缺的困境,其政府公务员与当地人口比例仅为1:160,因此当地政府十分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体政务办理效率以及公共服务质量。最终,哈勒默梅尔通过引入华为敏捷政府解决方案,从服务便捷、安全合规、高效运维三个角度对其治理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与赋能,成功实现各流程的高效协同,大幅提高办公流畅度24。

华为还曾与德国技术服务商GELSEN-NET在盖尔森基兴市合作部署德国境内首个平安城市解决方案25。通过网络技术与物联网,华为将市内各类公共服务信息进行整合、运营与应用,合城市与管理数据,实现商业、政务、民生全方面智能化。此外,西班牙城市Rivas 也在华为的协助下建立起智慧城市神经网络,以提高城市安防建设。安防可视化调度在Rivas 的实现,使市内警察在重大活动、应急处置和日常警务等场景中,响应能力与执法效率大幅提升,城市整体公共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2.4 中国企业通过机构设立、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手段助力欧盟国家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提高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前沿行业研究更是各国实现前瞻布局的重要举措。中国企业在欧洲当地通过机构设立、资金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四大手段,化竞争为合作,助力欧洲国家开展各类前端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以提高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图 2.9:中国企业在欧开展前沿研究,助力当地科技发展


2.4.1 设立研究机构,奠定创新基础

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新能源开发、重工等前沿发展领域因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得到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而中国企业在欧盟开展经营业务的同时,秉持建设研发中心的战略布局,主要立足于基础学科与技术研究,紧密关注核心技术突破。

例如,徐工集团曾斥资3,600 万欧元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建立欧洲研发中心,主导关于液压与传动高端技术研究,推行尖端技术应用零部件,为欧洲重工高端市场提供研发与产品基础。中国海信集团于2007 年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并在当地聘用了行业内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电路、软件、显示技术和智能化等多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并以德国为中心,在英国、法国、北欧等与多个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和测试公司开展各种技术合作和交流活动。

今年7 月,腾讯与欧洲领先车企宝马也宣布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化合作,腾讯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全球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提供高性能基础架构平台,以及贯穿自动驾驶研发全流程的先进完整技术方案链条,助力宝马实现世界领先的自动驾驶研发和技术创新。此外,华为已在14 个欧盟国家设置了超过23 个研发机构,拥有2,383 名研发人员。通过建立法国数学研究中心,挖掘欧洲数学深层次能力资源,带动行业内对于数学算法基础学科方面的重视,推进欧盟及全球在基础算法的研究进度。


2.4.2 投入科研资金,支持技术革新

中国企业在欧盟研发中心相关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突破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的角色。仅华为一家企业,截至2016 年,已在欧洲完成对于超过80 个研究项目的赞助支持,累计投资超7,500万欧元。未来随着更多中国企业前往欧盟开展投资活动,欧盟相应领域的技术研发前景也将愈发广阔。

在技术平台发展方面,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和法国巴黎合作开展Openlab 项目,致力于研发各国产业链平台解决方案,未来将继续投入5,000万美元资金,助力欧盟产业开发。

此外,中国中车集团也曾投入大笔资金,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轻量化专家联合成立了“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专注开展纯电动车轻量化与多材料空间框架式轻量化平台研究,共计投入3600 万欧元。


2.4.3 校企合作共研,促进应用落地

中国企业于欧洲开展前沿技术研究过程中,除建立自有研发中心外,也积极寻求与欧盟高校的合作机制,探索产学合作道路,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高端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最终实现双赢。

例如,上汽集团与英国巴斯大学合作开展汽油微粒过滤器燃烧率和低温反应性领域研究,研发出更加环保有效、符合绿色市场要求的汽车废气排放装置。

蔚来汽车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领先院校,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入研究。


2.4.4 开展人才培养,赋能社会发展

人才储备是社会持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欧经营中国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正积极实行人才孵化机制,通过投入财力、人力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契机,在欧盟当地培养应社会与市场所需、与时俱进的技术人才,赋能欧盟国家人才建设,助其提升其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华为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未来种子”(Seeds for the future)人才项目,旨在帮助各国各地培养ICT 领域人才资源。项目通过邀请学生参观华为能力中心、与华为员工讨论ICT 技术、学习文化与技术课程、参观北京和深圳的华为企业与实验室等方式,实现企业内先进技术资源向社会的迁移,提升人们对于相关行业的兴趣,加强各地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未来种子”项目启动至今共有来自31 个欧洲国家的 1,347多名学生参与。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发展为欧盟国家从产业、民生、政务等多方面都带来诸多切实益处,助力欧盟国家不断发展向好。然而,在中国企业于欧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欧盟商业环境所带来的挑战,限制了中国企业自身与可为欧盟带来的效益最大化,所以,我们不禁好奇,欧盟当前营商环境整体如何?对于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又带来哪些挑战?上述种种,都将是下一章所重点关注的话题。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19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2018-2019年操作系统行业研究报告

  2. 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机遇

  3. 集成电路产业链:下游需求强劲

  4.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

  5. 2018-2019年服务器行业研究报告

  6. 华为2025白皮书

  7. 欧盟发布5G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8. 5G产业链价值增量机会深度大盘点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读报时间】2019.10.14星期一

  2. 囯务院新规:街边摆摊合法化,再也不用怕城管!

  3. 孟晚舟笑了!上海突然传来大消息,一场大转折打响!

  4. 宣布卖身!零售巨头终于跌落神坛

  5. 海淀“神盘”的坠落

  6. 家庭年收入20万处于什么水平,算不算中产阶级?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质

  2. 犹太人的两种神思维(值得学习)

  3. 18岁考上耶鲁,25岁考取哈佛,他说:一定要把孩子逼进好学校

  4. 历劫不死的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5. 音乐欣赏:【欧美经典音乐】《Anema e core(灵与心)》安德烈.波切利+童声对唱

  6. 中国70周年国庆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九集《改革春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