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月光族开始挑战一万块花一年 | 棱镜
作者 | 周纯子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这是《棱镜》年终策划“2022:告别魔幻”的第一篇。
在小红书“stooping广州”的账号里,博主武楷斯每天会更新好几条旧物信息。标注好物品的简单信息,以及提供者的账号,通常下面会有十多个人立即回复“我要”,一场闲置物品的免费交易就此完成。
stooping原义为“俯身、弯腰”,被引申为“在街上把废弃物品捡回来循环使用”。这个概念最先起源于美国,受高昂的搬运及垃圾处理费用影响,许多美国大城市居民会将自己不用的闲置物品摆放在门口,供路人免费带走。如今这一形式也开始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出现。
今年9月份,武楷斯开始组建stooping社群,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广州的社群已经有5500人,深圳社群也集结了2500人。社群里大部分都是年轻的上班族,大家积极地分享自己的闲置物品,也会有人许愿希望得到什么物品,以此互通有无。通常而言,像柜子、沙发、微波炉等年轻人生活中常用的东西最受欢迎,基本上每次都会被“秒杀”。
2015年,大四刚毕业的武楷斯开始了解国外的二手产业和旧物文化,并决定职业化地去做旧物收集及相关的工作。他告诉作者,刚开始做这行的时候是很孤单的,因为没有多少人理解。但最近这三年开始慢慢发生一些变化。因为疫情,年轻人的存款变少了,“毕业率”增加,大家没有那么多富余的资金去购买溢价的商品,于是开始慢慢去接受二手物品,甚至是一些免费的东西。
武楷斯称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低欲望的人,他告诉作者,自己昨天刚捡了一罐洗发液,还剩小半瓶。“我现在全身上下总价不超过10块钱,鞋子5块,衣服5块,裤子和袜子都是捡的。”他在电话那头笑着对作者说道。
随着疫情进入到第四年,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增长预期不再,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过冬”,有的人主动关闭“花呗”,告诫自己不再超前消费;有的人挑战“一万块钱花一年”,强制自己精简开销。
中国央行每个季度都会在全国 50 个城市对2万户城镇储户进行问卷调查,来摸底大家的收入及就业感受。今年二季度,有21.7%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比上季增加7.6个百分点;45.6%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
年轻人消费降级的背后,是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等一众借贷机构的“哀嚎”。因为支撑其业务增长的逻辑不再,不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增长接近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有机构坦言,鉴于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且其对宏观经济及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预计消费信贷类业务仍将面临压力。
从借贷消费到排队存款
大约从2015年开始,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出现了一批网络借贷平台,使得借钱成为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尤其是长期被银行排除在主流信贷人群之外的蓝领工人,各种“花呗”类产品让超前消费成为一阵风潮。
在富士康工作了13年的高峰就是其中的一员。从2008年分期购买第一部手机开始,之后的9年时间他先后分期了3部手机、一台iPad。其中2014 年上市的一款iPad售价6888元——相当于他两个月工资,“一出来我就直接拿下了”。他前后花了5个月的时间才还清分期借款。
高峰没有信用卡,但“花呗”以及各种网络借贷产品让他能轻易获得资金。因为长期使用,到2017年的时候,他的花呗额度提升至近3万元,另一款消金公司的产品额度也提升至5万元。
随着借贷行业的无序发展,甚至出现了“裸贷”、“高利贷”等乱象,从2017年开始,国家出手整治现金贷这些乱象,网络借贷越来越规范。一些学者也在反思,年轻人这种非刚性、非理性的借贷需求是否应该得到满足?毕竟有些欲望是被创造出来的。监管和一些头部的借贷机构开始倡导大家理性消费。
2021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高峰决定关掉花呗,也不再使用任何分期产品。因为他发现,这几年虽然工资有所增加,但房租也一直在涨,“都是给房东打工”.为了能存下钱,他强迫自己节省一点,不再超前消费。
《棱镜》此前在《当人们只存钱不借贷|棱镜》一文中提到,由于越来越多的居民考虑减少负债,不再贷款买房,导致2022年银行中报的趋势是,居民存款飙增,住房按揭贷款却首次出现负增长。为了抢到利率相对较高的大额存单,有的银行甚至需要排队半年起。
中金公司也提到,疫情带来收入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居民储蓄意愿上升,2022年前10个月居民存款累计新增13万亿元,已超过历年全年的水平,2020年以来的居民存款增长远高于长期增长路径。但另一方面,消费增长相比历史则放缓,平均消费倾向在经历修复后,2022年再度转为下滑。
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住户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同比少增938亿元。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住户短期贷款同比少增且负增长,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比如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下降等。
被疫情改变的消费观
80后白领王妍是深圳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中层,年收入可观。往年双十一花个五、六万是她的“标配”:2万一台的卡拉OK机、6000一台的咖啡机、2000多一瓶的贵妇面霜……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但今年的双十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看不懂经济下行的趋势,未来不再变得可控,她觉得是时候控制一下自己的消费了。今年双十一她仅花费几千块钱,其中还包括因为买车需要配置一些车饰软装这种“刚需”。“现在花个几千块都觉得心疼。”她叹气道。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热衷于在双十一发各种战报的电商平台,这两年开始变得异常低调。今年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都首次没公布其GMV数据,天猫仅透露“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则表示其超越行业增速。
消费增长乏力,但一些“消费降级”的代表平台这两年却表现亮眼。比如阿里旗下的1688,这个原本是做B端批发贸易的平台,这几年开始面向C端个人用户,并靠着“厂家直销”、“便宜”火出了圈。在小红书上,“1688便宜到想去摆地摊”、“在1688上用200元买了8件衣服”等帖子比比皆是。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实现营收2040亿元,同比增长8.9%,为过去5年的最低增速。但中国批发商(1688平台)营业收入同比却大增30%,是阿里所有业务里增速最高的一个。截至2021年年末,1688过去5年的GMV平均增速在30%以上。
为了让自己消费降级,王妍甚至开始转向拼多多购物,几次下来之后她发现平台的“百亿补贴”真香。
或许是王妍们越来越多,近期拼多多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实现营收355亿元,同比增长65%,创下四个季度以来的增速新高;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上涨546%。
疫情让大家的收入增长预期不再。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4.5%,比上季下降5.7个百分点。21.7%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比上季增加7.6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5.7%,比上季下降4.3个百分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感受与收入信心指数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现断崖式下跌,彼时正是疫情初期,随后几个季度均呈回升趋势。但到了今年第一季度,这两项指数又调转直下,纷纷跌破50%。
小红书95后博主“我要发光” 是一名典型的月光族。喜欢尝试各种美食的她“恨不得顿顿下馆子”,每次点外卖还得配一杯奶茶,工资基本上都花在了吃穿上面。然而这两年的大环境让她第一次感觉到了工作上的压力。今年3月她算了一下账,发现自己工作这么久都没有存款,反而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于是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挑战一万块钱花一年”,并开始在小红书的打卡之路。
打卡到第222天的时候她突然火了,一条帖子收获了3500多个赞,引来很多人围观,甚至还有不少网友私信要和她一起打卡,还有网友说以后想花钱的时候就去看看她的打卡动态,这让她颇为意外。
改变消费习惯并非一件易事。习惯了大手大脚,突然一天平均花销不能超过27块钱,这对于“我要发光”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她一直坚持了下来,慢慢开始做到物尽其用,“这个过程本身会让人有一种获得感,省钱不是目的,不浪费才是”。
事实上,除了前述的广深,北京、西安、武汉、成都、天津、杭州等大城市也都相继出现了stooping社群,为此小红书官方今年10月还特意找到像武楷斯这样的账号博主们,做了科普性质的stooping专题,并在流量上给予一些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小红书原本是一个教人种草、消费升级的地方,如今却在做着“消费降级”的科普,“这件事情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武楷斯说。
借贷机构进入寒冬
“疫情期间,以往享受型消费、娱乐型消费等非刚需消费减少,而诸如买菜、打车等小额、高频的刚需增多。消费额度下降,但消费笔数增多。”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王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
年轻人选择消费降级有各自的考量,但对于一些与消费息息相关的金融机构而言,这并非一件好事。
作者根据2022年银行中报数据梳理,在信用卡贷款余额方面,13家公布数据的主要银行中,有6家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减少342亿元,平安银行减少26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下降了4.9%和4.2%。此外,交通银行减少117亿元,中信银行减少108亿元,均超过百亿元的下降幅度。
而即便是贷款余额还在增长的银行,大部分增速已经降至1%左右,这意味着不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增长接近停滞。
《棱镜》作图
此外,工商银行2022年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为1.18万亿元,同比减少1100亿元;建设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额1.44万亿元,同比减少600亿元。信用卡业务一枝独秀的招行,上半年其“掌上生活”APP的日活峰值为672万户,较上年同期下降超10%,月活数据也创下了近两年的新低。
在不良率方面,各家银行信用卡的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截至2022年6月末,公布数据的10家主要上市银行中,有6家不良率超过2%。其中,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由年初的1.9%上升至2.24%,上升34个BP。
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金融业务中,除了银行信用卡之外,还有30余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消金行业上半年也呈现增速整体放缓,甚至出现亏损的趋势。
据作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资产规模排前五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两家的净利润出现下滑。其中中银消金由2021年上半年的5.32亿元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1.36亿元,下滑74.4%;中邮消金净利润由2021年上半年的7.91亿元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1.91亿元,下滑75.9%。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从业者对作者表示,这几年疫情沉重打击线下消费场景业务的同时,国家也多次整治医美、教育分期业务。因此,消金公司都是在做存量运营,“整个行业都在吃老本”。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医美、旅游、装修原本是最重要的几个消费分期场景。一家头部医美分期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作者,疫情对于医美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由于客流量不足,很多医美机构的流水已经砍半了。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另一方面也跟用户的主观消费意愿发生变化有关。一般而言,医美分期贷款的消费人群大部分属于服务行业,受疫情的影响会更大。
而作为医美行业的衍生产业,医美贷款的规模也在明显萎缩。据该负责人介绍,2019年医美贷的规模在260亿元左右,今年已经下降到130亿元。
上述从业者们还告诉作者,相较于疫情的前两年,不良率从今年开始上升得更加明显,因为今年各地疫情先后爆发,而消金公司的借款人大部分偏下沉,受疫情的影响会更大。此外,今年用户的多头共债情况也上升了很多,从去年平均每人借2~3家平台,上升到今年的3~5家。
据作者了解,为了应对业务萎缩、不良上升的局面,提额降费是借贷行业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运营手段。即针对优质用户进行授信提额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来促使他们借钱。目前持牌的消金公司利率基本都降到了24%以下,相当于自动砍了1/3的利润。“大家都不是特别好做。”前述从业者提到。
正如武楷斯在《Stooping在中国》一文中写到:在疫情影响下,人们不再追求盲目的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而是用有限的成本去换取不被经济负担所限制的快乐,有一种从“过度消费主义”的条条框框里遁逃而出的轻松。对于年轻人而言,消费降级或许是他们应对变化的方式之一;但对于借贷机构而言,如何顺利度过寒冬才是当下需要思考的命题。
扫码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文章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第1057期
排版:豆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