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中文的大環境——兼談香港難有董宇輝 |寧靜致遠

黃虹堅 獨家
2024-09-07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複製。

 


但對於青年人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熱談創下網絡購物平台銷售、特別是售書紀錄的網紅董宇輝,作家們都恨不得與董宇輝稱兄道弟,也好把自己的書捎帶賣上一把。在「利」字面前,作家真的假的清高已一地粉碎。清高值幾文?真金白銀才是真。

理解的。


作為香港作家,自然也希望自己的書暢銷。但香港多年的經驗告知,一本書印上兩三千,兩年能賣光已阿彌陀佛,版酬那幾個碎銀不能養家,甚至不需要細數。如果香港有幾個賣書的董宇輝,那麼香港書籍市場大概也不至於那麼不堪:一本書賣個500冊已被稱為「暢銷」。

真是令七百萬人口、號稱的「國際都會」難堪啊。


香港的董宇輝難產,與先天不足、後天缺補的香港中文大環境脫不了干係。

產生董宇輝的因素

並非人人可成董宇輝,但分析董宇輝的出現,除了他個人聰敏好學、博聞強記、赤誠感性的禀賦,也還能找出大環境成就了他的幾個因素:

1. 他受過較好的中文基礎教育
2. 他閱讀過大量中外各範疇的書籍
3. 他周遭有較濃厚的人類文化氛圍


因為受過小、中學較好的中文基礎教育,他在聆聽、說話、閱讀、寫作幾大範疇能力過硬,帶貨的文本內容紥實,表達流暢,文采斐然;

因為閱讀過大量中外各範疇的書籍,他具有廣闊的常識庫存,在帶貨中自然插入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的句段,令商品生輝,氣韻躍然;因為他周遭有較濃厚的人類文化氛圍,他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一個特色:溫暖多姿,提供了安撫精神的情緒價值,與受眾心神交流並產生共鳴。


不妨按這個思路反思香港的中文大環境,相比之下,短處昭彰。

香港的中文基礎教育

評價小、中學的中文教育,有兩條重要的硬指標:

1. 有理想的教材
2. 有理想的師資


筆者在香港的教材出版社工作過數年,是香港小學教科書的編寫者和顧問,又在大學教過多年的中、小學教師培訓班,並受教育當局委派到過近百所中小學評議過語言(含中文)教師的專業表現,對這兩個問題有些了解,所談也非無的放矢。

香港中文教材的編寫由各出版社根據教育當局的目標大網編寫,各出版社自組寫作班子,文章經編輯部、顧問、主編層層編寫定稿,最後送教育當局審批發行。


各教材都會比較重視體現中文知識,但由於參與人士對文字、文學的感悟及審美能力不足,課文普遍缺乏影響學生精神形成的美感和力量,這對中小學中文教育來說,是重大缺失。

有興趣的讀者可翻看筆者22年9月3日的本專欄《香港小學中文教材斷想》。那裏曾較詳細指出過香港中文教材的問題,觀點至今未變。


即使有理想的教材,也需要有理想的教師輸出,教師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人物。

有一次內地一名著名作家來香港某高校講述其長篇小說。那部小說較好地表現了文學的母題:人生與人的命運。與會的中學中文老師對作品的關注卻是政治,質疑作品為何不正面表現「文革」。他們對生活的認識片面而單一,不明白「文革」中普通人也有他們的俗世,作者更想表達的是人生的命運感。


對文學處於低端認知的中文老師「盲拳打死老師傅」的提問,令作家不得不小作了一番文學初識的普及。

中文教師的這種認識,是批判性教育的副成果(不是否定批判性教育哈)?學生難以在這種中文教師的影響下,認識文學帶給人類溫暖、寧適與撫慰的一面,建立對文學世界更廣闊的認識。


對中文教師當然會有專業和品格的要求,社會不能要求每個教師都有一顆有趣的靈魂,具有董宇輝那種發自內心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董也是「新東方」教師出身),但絕不會欣賞從專業到精神都平庸的教師。

筆者走上文學創作道路,要感恩中學中文老師對文字和文學熱情的輸出,他無意中啟動了筆者對文字的終生眷戀。每每念及,筆者總要向冥冥中老師的亡魂道一聲感謝。

遇上好的中文老師,是青少年學子的終生之幸。

不敢說香港沒有這種老師,可惜太少。

香港閱讀狀況一瞥

「閱讀」是建立精神世界更有效的途徑。


香港的中文教育只能為青少年打下中文世界的基石,要攀上廣闊精神世界的中高端,要靠閱讀。

閱讀要讀精品,閱讀起點居高,就能收獲一種高質的思想及文字、文學的審美。筆者曾在教師「兒童文學」課程中作過文學經典的閱讀調查,發現教師的閱讀量不但少,閱讀過的經典作品也只能舉出朱自清的《背影》(那是名篇),所以他們沒有能力向學生推出閱讀的書單或作更深的閱讀輔導,問題症結也正在於此。


香港也不時能見到一些不知出於何人何機構的推薦書單,書籍多是本港產品,不少是題材炒來炒去的名著改寫本。這種讀物也需要,但不能代替原著的閱讀。董宇輝所談的書,都是份量沉甸甸的、得過內地文學最高奬項的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人世間》或者是《傲慢與偏見》、《月亮和六便士》等世界名著。不少中文教師很可能連書名都沒聽過,更遑論去閱讀了。不少老師只讀香港作家的書,評價書的口頭禪是「好得意」、「幾好玩」、「唔會悶」。


閱讀市場遷就即食文化,出版推介些起點較低或實用類的書籍,可以理解;而且為賣錢保生存保發展,也應支持,但書單上不能沒有具思想深度、具文學文字魅力的書,也只有引導青少年閱讀這類留存得下去的書,才能免於墮入日復一日的平庸和懈怠中。這是閱讀最本質的意義。


由海外通過「優才計劃」來港的朋友,對香港教育期望值佷高。其他科不敢妄議,但說到中文教育,建議家長宜放眼孩子的精神建設,中文成績能過關即可,鼓勵孩子騰出時間精力自行去閱讀,從中汲取到的營養一定比中文課程更為優質,更為豐富。

香港的中國文化氛圍

應該說這些年香港各方都重視了中國文化氛圍的營造。

媒體是一個地域文化質素的體現,香港媒體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元素卻不能稱為高質素。只讀各主要報刊的專欄,從內容到文字,用一種厚道的說法是:有待提高。


內地中央台等媒體近年切實製作了不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咏流傳》、《中國詩畫》、《詩書中華》……都是香港難有人才可以製作的,那就考慮買入在香港播出,以裨益青少年及民眾。


某日在圖書館巧遇舊同事和他六年級的兒子,問孩子的理想,說是當YouTuber。這現象在香港青少年中甚有普遍性。他們和社會只看到網紅亮麗的一面,卻不明白背後成為網紅的主觀及客觀的條件。


上面三點分析說明,香港目前的中文大環境下,不太可能出現像董宇輝這樣的網紅。

不同意這個結論嗎?歡迎批駁。



本文作者:黃虹堅


(作者是香港作家,生於香港,長於內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和北京電影學院編導系畢業,曾任內地中學教師、電影公司編劇;返港後曾任職報刊與教科書出版公司編輯,後兼任各大學中文、語言、兒童文學課程導師;是小學普通話教科書作者,擔任過中文教科書顧問及各文學獎評委。代表作有電影劇本《橘紅色的校徽》、《湖草萋萋》;長篇小說《和誰在陽台看日落》、中短篇小說集《我媽的老套愛情》;少兒文學《十三歲的深秋》、《零點五分》等。作品曾獲內地、香港和台灣文學獎。)





致讀者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


點讚

收藏

評論

分享


(您的每次互動,都是對作者的最大鼓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香港難有董宇輝(二) |寧靜致遠
香港難有董宇輝(一) |寧静致遠
正在消失的粵語四字詞:「掬(谷)氣蠄蟝」是甚麼? |寧静致遠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獨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