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
管家这个岗位,在物业管理各类政策文件中都没有,作为项目标准配置,算是万科物业的一次创新,如今在很多物业公司已经常见管家一词。
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传统的物业管理属于保健因子,也就是干的好是应该的,干不好是不应该的。我曾做过万科集团办公室主任,行政工作跟物业管理一样,做好是应该,做不好是不应该的,那时候我常对办公室同事讲,如果别人没夸你,其实就是在骂你。当然,这种压力下,也培养出很多干部,现在有7、8个一线总经理都是当时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这类工作,一定要引入激励因子,也就是不做无所谓,做了感恩一辈子。
管家,就是激励因子。有了管家这个岗位,我们跟业主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有的业主甚至把管家拉到自己家的群里。每年我们都会统计项目上的“奇葩报事”,比如业主出差了,通知管家说家里的电饭煲没关;老公喝醉了,请管家把他从地下停车场帮背上来;家里老婆孩子起晚了,请管家去敲门把她们敲起来;狗狗凌晨两点不肯回家,帮抓回家;猫把人锁在房间了;会杀鸡吗?
恰如这些生活的琐事本不在物业或管家的职责范围内,但却构成了业主与管家之间的一份信赖与情感联接。可以说,万科物业的品牌正是建立在对客服务中一点点攒出来的口碑上的。
如今管家体系越来越壮大,最开始是在深圳万科城,推动服务转型,当时压力很大。但经过近7年成长,管家已经成为万科物业非常重要的IP,有了昵称“小黄人”。管家体系走到现在,值得思考的是当大量的90后乃至95后成为管家的中坚,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满意度如何?他们的成长路径应该如何安排?
请同事对管家群体做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收上来196份有效问卷。做了简单的词频分析后,一些特征浮现出来。
在对自己的性格评价中,“能吃苦,有韧性”、“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考虑问题比较现实”、“敢爱敢恨,忠于内心”、“具有娱乐精神”,分别占了前五强。90后占比超八成的调查中,“能吃苦”得分最高让人有些意外。
“您认为做好管家,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礼貌热情;执行力强。在性格方面,认为自己的性格在做管家时有优势/劣势,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热情、开朗、耐心、同理心;冲动、急躁、不善沟通。
管家岗位最让人难受的地方,业主、不理解、休息少的词频最高。管家岗位最吸引人的地方,则是锻炼、业主、接触、沟通的词频最高。
双因素理论对管家同样适用。传统观点认为员工的“满意”和“不满意”是对立的,如果某类因素导致员工满意,那这类因素缺失必然导致不满意。但赫茨伯格的研究认为,影响员工满意的因素缺失,并不直接导致员工不满意,而使员工不满意的因素消除也不必然导致员工的满意,两者都只是会导致员工“没有满意”而已。保健因素是必须的,但激励因素才能让人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学习、成长、认可是最重要的激励因子。首先,业主群体卧虎藏龙,一个爱学习、爱交流的管家,跟已经功成名就的客户本来就可以学到很多。其次,何谓管家?就是要代表业主对小区的安全、环境、设施设备作业予以监督。第三,随着对客服务产品的多元,管家需要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上个月管家就跟朴邻公司一起参加了房屋经纪人年度考试。
上个月,在深圳见到了潘美玲,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面谈话。第一次知道她是因为她上了海峡都市报,因为有个老业主看到潘美玲的事迹去找她为自己儿子说亲;第二次是她已经做了经理,听说带着娃一起出差;这次面对面,是因为她入选了MPP训练营,而她已经做了福州资产营业部的总监。小潘从大学毕业,加入“万物生”(万科物业大学生人才计划),做管家,大管家,转做资产合伙人,升任资产服务总监。
她憨笑着说,收入挺不错。我知道,让她真正挑起嘴角的不是收入,而是她一直成长的路。
一年一度“嗨,凤梨”管家演讲比赛结束。遗憾的是,今年没能及时赶到现场,最后发言时我自嘲说,我泪点太低,要是听到这些年度感人故事,一定眼泪稀里哗啦的。算下来,今年是第三届“嗨,凤梨”大赛了,这一切都缘于对已逝管家朱庆利的纪念。这位本家兄弟用生命将万科物业的“员工四铭记”升华为了“凤梨精神”:“我是眼睛,随时都在发现问题;我是耳朵,随时倾听客户声音;我是嘴巴,会把需求和问题传递,我是手,力所能及的事马上就处理。”
在大赛上,我对“小黄人”们说,管家学院,就是“管家之家”,是“皇家特工学院”,它不止是培训机构,还是一个赋能机构,既关乎能力,更关乎意愿,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来找管家学院。
感恩“小黄人”们的付出和业主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