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十年,脚步不停歇!从张在明的创业故事感悟神东变迁!

神东煤炭 图说神东 2023-02-21



30多年来

张在明秉持着

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精神

用实实在在的成

与神东煤炭集团的发展建设同频共振

为自己的奋斗历程写下实干的注脚


今天的神东创业故事

带你走近——张在明



1989年,张在明从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隶属地方的补连塔煤矿工作。伴随着企业改制与发展,他先后在补连塔煤矿从事综掘生产、洗选加工、基础建设工作,参与了补连塔煤矿首套综掘机、首套综采工作面的安装与生产,见证了补连塔煤矿走上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发展之路。


2002年,生产服务中心组建,张在明进入生产服务中心工作,通过科学改进工艺、合理组织生产、创新管理办法等举措,开创了公司专业化服务新纪元。



01艰苦奋斗 绘就人生底色

1989年9月,张在明参加工作到当时还是隶属地方的一个斜井煤矿,旗国营马家塔煤矿又称为马家塔斜井,设计年产60万吨。“就有两栋小平房,周边全是玉米地,年轻人的娱乐就是在玉米地里唱、跳……”,回忆起刚来补连塔煤矿的场景,张在明依旧清晰地记得那片曾经荒凉,却又承载着青春年华的地方。

第一次下井的张在明,和一起来的3个同学足足走了40多分钟,才到炮掘工作面,“到了工作面有个老师傅说让操心矿车,也没师傅带,工作面一抹黑,我们几个后生就开始拉电缆。”这一次下井,让其中的一个同伴打起了退堂鼓,第二天说什么也不下井了。对于张在明来说,下井当然怕,也很累,支撑他的除了一腔热情与抱负外,还有现实生活的诉求。选择留下来,就要干出样子来,随后,张在明不断成长,走上技术员、副队长、队长等岗位。


1990年3月31日,根据“神府东胜矿区总体设计”审查会议纪要精神,结合国家要求,确定将马家塔斜井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调整为300万吨/年,矿井更名为华能精煤补连塔煤矿。

伴随着300万吨矿井的全面建设,补连塔煤矿的生产工艺也从最初的炮掘开采不断变革,张在明先后参与了首套综掘机、首套综采工作面设备的安装调试。


1992年,从唐山范各庄煤矿学习综掘技术归来后,张在明和队伍在补连塔煤矿开始使用综掘设备开采,这是补连塔矿井第一次尝试机械化掘进。面对新设备、新工艺以及工人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张在明靠着学校的知识和培训的收获,带领综掘队伍从开始的几十米成绩一路摸爬滚打到可以掘进上百米。


1997年,补连塔煤矿建成投产,安装了首套综采工作面设备,这套新装备让张在明记忆犹新。“除了支架是国产的,其他装备都是进口的,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老外的设备。”这给安装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除了依靠外方的工程师,张在明去和当时隶属于神府精煤公司的大柳塔煤矿有经验的师傅讨教,和队里的员工们蹲守在现场不断尝试。“设备调试不正常,我就一直在现场处理问题,直到我们生产副矿长带着一暖壶水和烙的5块饼子来找我,我才知道我三天没升井,在井下干了36个小时。”那时,井下没有温热可口的班中餐,没有往来于工作面的汽车,靠着开拓先锋们质朴的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补连塔煤矿从地方小矿,跻身于现代化的特大型矿井行列。


后来,张在明的岗位不断变化,历任补连塔煤矿洗选厂厂长、矿长助理兼生产办主任、基本建设项目经理,建设了补连塔煤矿洗选厂筛分旁路系统,跨行业设计修了服役20多年的通往矿内的第一条公路……正当青春激扬,张在明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奋力成长,为自己人生注入艰苦奋斗的底色。





02改革创新 正当中流击水

2002年,公司成立生产服务中心,张在明调任生产服务中心副主任一职。“4个领导,80个员工,最开始办公在现在的设备管理中心院里面的三间房,后来搬到大柳塔煤矿井口,又搬到活鸡兔井口……”,说起最初成立时的情景,张在明说,84人的一支队伍,游击式的办公场地,服务于全公司矿井安装回撤工作,开启了公司搬家倒面专业化服务新征程。

“人员少,车辆少,工人业务技术不够,工作任务重,每天工作都在16小时以上。”生产服务中心最初建立时,张在明带队伍,坚持每天召开三个搬家倒面协调会,分别是早晨6点30分,下午2点30分和晚上的11点,通过这三个会议来组织生产,合理调配人员和装备,最重要的是解决存在的问题。“11点的会时常能开到深夜1、2点,就这样我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准时到办公室。”张在明这个习惯就此养成,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最初矿井搬家倒面用的都是矿车、小绞车调度运输,一次搬家倒面用时25-35天,生产服务中心成立后,在公司首创了多通道快速回撤搬家倒面工艺,用无轨胶轮车进行设备运输,成套综采设备搬家倒面时间平均仅为7天。”科学改进搬家倒面工作方式与工艺,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减少了搬家倒面对生产的影响,保证了公司高产高效模式的生产接续,为公司带来了直观的效益,也拉开了专业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序曲。

专业化服务前行的步伐并非一帆风顺。张在明在改进多通道快速回撤搬家倒面工艺上不断探索,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与质疑。“以前我们一个工作面通道支护,要用21吨工字钢梁、1650根单体,安装时,全部要用人扛起来把单体打上,贯通以后把单体全部由人抬出去,回撤到地面,工作量大、任务重,员工也很累,磕手碰脚的很多。”如何改变这一通道支护工艺,张在明经过了很久的研究、测算与论证,在向公司领导汇报后,开始在大柳塔煤矿进行尝试,用锚索钢带+垛式支架方式取代原单体钢梁支护。试验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纠错的过程。一次因为一个工作面锚索打的数量不够,导致工作面发生冒顶,张在明带着队伍处理现场40多小时。“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但要从失败中寻找教训。”这一次尝试,也给新工艺的改进提供了经验,张在明后来不断调整垛式支架的支护强度,从7200KN一直到18000KN,不断巩固新工艺可靠性。张在明还清楚地记得,这项工艺在保德煤矿推进时矿方质疑与担忧。他极力主张,甚至打下保票:“不怕,塌了挖也我给你挖出来”。对于前行中的阻力,张在明十分理解,他说:“新工艺大家都怕,但这也不是拍脑子拍出来的结果,得让大家有个接受的过程,自己也要有承担、试错的勇气”。后来,新工艺完全取代了旧工艺,员工们劳动强度相较于之前减少了60%-70%,工效也有显著得提升,原本支护需要6-7天,使用新工艺只要2-3天就完成了,最让他欣慰的是员工工伤就此没有了。张在明还改变了工作面末采挂网工艺,把末采挂网使用的铅丝网换成柔性网,使挂网每班所需80人减为15人,原来一次末采贯通需要5-6天,使用新工艺只要1-2天。


除了在工艺上下功夫,张在明还在装备上做文章。生产服务中心负责搬家倒面的特种车辆一度依赖于进口车型。“贵、服务跟不上、技术封锁”,很长一段时间被“卡脖子”的难受都让张在明十分不得劲儿,解决困局就得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说起参与研究国产支架搬运车的设计,张在明谈起了一段看似可笑但却十分珍贵的经历:“2003年有一段时间,一到晚上,我们就和太原煤科院的技术人员锁在车间里搞测绘,第二天白天外方工程师来干活了,我们就待办公室里研究图纸。”在参考外方设备的基础上,大家集思广益,结合井下实践进一步创新,用一腔热情与壮志,创造了国产WC40Y支架搬运车,填补了国内生产特种车辆的空白。这项创新在2007年获得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术奖,目前该车型广泛使用于国内许多煤炭企业,同时也为后续WC80Y支架搬运车等车型设计研发奠定了基础。


在专业化服务一线8年多摸爬滚打的积累,丰富了张在明技术领域的创新内涵,也让张在明逐渐关注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2010年,张在明利用4个月时间,将自己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管理心得的思考汇聚成册,出台了《生产服务中心劳动定额管理办法》。“从工序、材料、人工统一标准,每道工序用多少人、消耗多少材料、定额是多少个工、打多少分都有详细规定,全部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这项制度与单项工程考核、项目经理负责制两个管理制度并行,环环相扣,使生产服务中心每一项工作核算形成闭环管理。“事关员工切身利益,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在办法推行伊始,生产服务中心二处的负责人带着5个基层管理人员来找张在明“要说法”。“为什么我们老是和一处的员工工资差一千多块钱?”他耐心地剖析二处人员结构,最后得出结论是他们的队伍多七个人,导致工资差额。“回去马上就给我交回来十个人,第二个月他们的工资就上来了,大家也就认了。”科学有益的管理创新实践,不仅扭转了员工吃大锅饭等着干变为抢着干的思想观念,优化了施工流程,提高了安装质量,节约了材料,更让张在明感受到了别样的收获与快乐。连年来,公司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如今,在公司范围内依然还推行着从生产服务中心推广出的好的管理办法,例如劳动定额量化管理、安全生产准入制、标准化作业流程、特种车司机积分制管理等。仅去年一年,劳动定额量化管理在全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全员工效就有了大幅提升。

“最难忘的还是在生产服务中心这一段经历,”把心血倾注在公司专业化服务领域的张在明回想起生产服务中心一步步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去了矿上干活,没地方住,就搭帐篷住,一走半月十来天,衣服黑的都不成样子。”“第一次去黄玉川煤矿干竖井安装,我7天开车跑了3500公里”“感冒实在抗不住了,在帐篷里挂的液体,一听有事,拔了针头就下井”……这些细碎的过往,成了张在明记忆里的酒酿,温软绵长。

在生产服务中心12年的耕耘中,张在明直接参与安装综采工作面441个,回撤综采工作面398个,安装胶带机443部,硫化胶带机带面接头2840个,安装回撤综采工作面设备总重量达516.46万吨,胶带机安装回撤设备总重量达56.48万吨,连采搬家设备总重量1.59万吨,搬家倒面合计完成搬运设备789.52万吨,保障了全公司的生产接续。“苦也没少吃,成长也不少,现在在矿井搬家倒面方面,也算个专家了”,这一段艰辛的干事创业史,丰盈了张在明实干笃行的奋斗道路。






03求索进取 一展壮年襟度

2013年7月,张在明调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从具体业务到宏观管理,这一步的跨越,让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张在明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求索。

张在明协管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开拓准备中心、洗选中心。如何服务好三家单位,助推公司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张在明有着深刻的体悟:“创新,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近两年来,公司上湾煤矿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以最高月产150.6万吨成绩,世界第一采高的标签,一直吸引着世界煤炭行业关注的目光。光环背后则是公司上下齐心的一部艰辛开创史。公司为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顺利投产成立了13个项目组,张在明领到了支架搬运、安装回撤两个命题。“我们最终找了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安装工作面的特种车辆,这家公司技术有,但是弊端就是技术人员没有井下的经验,我带着他们的技术人员下井,现场讲原理、工况,上来后交流,再下井……”除了现场的实践指导,张在明先后5次带着生产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前去武汉,进一步对接论证,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截至目前,研发3台100吨框架式支架搬运车、2台100吨蓄电池式铲板支架搬运车成功的完成了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2安1撤工作。张在明说:“这个1.0版本的特种车,目前使用效果还是满意的。”同样让他满意的还有8.8米工作面回撤时的一项创新工艺,“我们做了前期的研究,找了很多厂家,创新使用六掩护支架回撤,从主掩护使用6.5米支架,到最里面六掩护使用5.5米支架,支架高度、中心距、支护强度都是不一样的。”用6台支架掩护,顺利完成了回撤工作,原本计划20天的回撤时间,14天就完成了。”这样的创新成果不仅使得作业时间、人员安全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节省了约60%的木材使用量,用实际成果践行公司绿色发展的理念。


最近,张在明参与了委托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加工的“三合一”车型的项目,他忍不住透露其中科技感十足的设计“类似于机械臂,360度旋转,抓起木头还能立起来……”这辆车型的投用,无疑又带动了新一轮安装工艺的升级。在实践中,张在明不断在强调“要从机械化替人、自动化减人方面考虑。”井下顺槽输送机安装的繁琐不禁让他思索着如何能减少劳动,一套“顶天立地”的无基础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最终应用到了生产一线,取得国家发明专利,避免了输送机复杂的基础施工工作,安装效率又提到一个新速度……像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张在明也依然在做。




有凌云之志,有笃定之行

三十多年的岁月激荡于这片广袤煤海

张在明的每一次思索

每一次的创新,每一次的进取

都用掷地有声的成绩

推动着公司这艘煤海巨轮破浪前行


END




来源图说神东(ID:tushuoshendong)

作者丨神东全媒体记者 徐清

通讯员丨神东生产服务中心 张飞 补连塔煤矿 石智高

编辑 | 安小图

校对 | 媛小图


猜你喜欢 

矿区杨超越、迪丽热巴、阿拉蕾...神东版《三十而已》强势来袭!神东小姐姐又美又飒!

「神东名片」从“综采”到“综掘”的转型,见证一支能啃“硬骨头”的队伍!

「神东名片」276万米!相当于钻透312座珠峰!神东这支钻探队太牛掰!

@全体神东人,赶紧点进来,你的这一票至关重要!



点击“阅读原文”,为5号国家能源集团投上宝贵一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