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解决城市就业难的超大规模社会实验

综合 问题管理 2022-06-2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也称“下放” “插队”,是中国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50年代中期,国家难以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城市的中小学(注:当时小学毕业也可以就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而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却是巨大的,全国合作化仅会计一职位,就需要几百万人,因此毛泽东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1955年-1966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稳妥的。是在结合国情探索一条就业门路,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较安定的。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计下去知青129万,它适应了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要求,减少了城镇人口,支援了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在这些知青中,有一些是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了升学、就业的机会,立志从事农村和边疆建设的青年。他们在知识青年建设农村和边疆的事业中,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是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1968年到1973年6月,全国就有8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到了农村。有报道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文化大革命”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出现了了很多问题,例如:


1.生活和医疗困难


很多知青在生活上长期不能自给,在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问题不断反映到中央。1973年,毛泽东复信福建知青家长李庆霖“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但是,这个“统筹解决”直至毛泽东逝世,也未能解决。


2.意义和作用强调过头


在宣传动员中,无限拔高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意义和作用,196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甚至载文把下不下乡作为衡量一个青年革命不革命的标准和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不忠”的政治态度问题,舆论上造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


3.出现了粗暴的土政策


各地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制定了许多主观随意性很强的土政策,使知青工作的方针政策出现过混乱状态,很些地方采取粗暴的强制手段,对动员对象或办学习班,提高认识;或注销城镇户口;或停发父母工资(1973年以后政策和方法有所改变),严重挫伤了广大知青及家庭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联系在一起。专家学者们对知青上山下乡有不同的看法。


习仲勋同志说过:“从动乱中走过来的一代青年,受到过毒害和创伤,也得到了其他时期所得不到的磨炼。”


 温铁军解读知青上山下乡


那时候,全国人都响应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纷纷下乡,参与农事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知识青年大多生于城市,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等都与农村相背离,在农村的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下,能够熬出头的,绝对可以做一番事业,事实也正是如此。

但是许多人,也因为格格不入,而受到伤害。相信这样的差异性,没有人可以无视,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一定要开展"上山下乡"呢?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一穷二白,找来苏联帮助,由苏联的资本支持,让农村的劳动力走向城市建设工业化。慢慢的中国的工业化走上了正轨,经济有了起色。

但随之而来的,是1960年苏联的撤资。当时的中国,其工业化就是因为依托苏联,才导致资金链断裂,工业化步伐停滞。这样的结果,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之后,城市开始出现大量失业人员,经济发展开始停滞。城市里满是无业的工人,农村里却尽是荒芜的良田。既没钱又没粮,连维稳都成了奢望,如何谈经济发展。那无疑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危难,最暗时刻。




旁有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内有一系列的后遗症正在酝酿。这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古国,若是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难续炎黄血脉。


这并非危言耸听,就连温铁军看来,当时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就是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


上山下乡是缓解城市危机的,农村是蓄水池,农村的蓄水池功能让中国像个海绵社会,海绵社会才能让中国这样一个有自己的制度特色的国家维持得住它的发展历程。


资源来源

  1. 百度百科

  2. 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观视频工作室“温铁军践闻录”



注:问题管理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图文的交流分享。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防失联,防封号,请关注公众号xuezhecy。



推荐阅读

1.“英明”的昏君

2.“新青年”新在何处?
3.《问题驱动创新创业》培训大纲
4.
危机管理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
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问题就是答案!
6.问题管理的十大定律

7.什么是“问题管理”?哪些企业应用了问题管理?

是喜欢,点是真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