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民救桥 林氏兴建的国宝廊桥“文重桥”修复在望

2016-09-19 翁卿仑朱帆冉梦蝶 浙南林氏源流网


可参见链接:台风毁掉的国宝级廊桥“文重桥” 与林氏的前世今生


“全民救桥”,林氏兴建的国宝廊桥“文重桥”修复在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021o4xma7&width=500&height=375&auto=0


被毁前的文重桥





文重桥

即东洋桥,位于筱村镇东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民国10年(1921年)重建,为伸臂梁木平廊桥。文重桥横跨玉溪,东桥头搭在一座小山腰上,西桥头面临田野。文重桥远离村落,周边环境清幽,是一个寻闲寄情的好去处。

文重桥系当地东洋村林氏所建。本平台9月8日发布的【林氏家谱】(清)林昕《泰顺林氏家传》手写善本(全国孤本)即为该村的清朝手抄家谱。

可参见链接:台风毁掉的国宝级廊桥“文重桥” 与林氏的前世今生



村民合力抬起文重桥的横梁。(郑浩 摄)


受第14号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境内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宝级廊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先后被洪水冲走。

洪水肆虐,房屋受损,廊桥冲毁……这对泰顺人民来说,是铭记于历史的灰色一天。然而,泰顺县委县政府、各相关单位、民众与志愿们,来不及悲痛,第一时间启动了“全民救桥”行动。在短短的一天之内,三座被冲毁廊桥的大的木构件全部都找到,为日后修建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我市各界也在第一时间发起了为修建廊桥筹款行动,泰顺人民的“全民救桥”行动很快就成了全市人民的行动。


洪水过后留下文重桥遗址    林元科 摄


洪水过后留下文重桥三根桥柱   林元科 摄

  

第一时间搜救木构件 从民间到政府全民参与

9月15日中午,泰顺筱村镇东垟村,暴雨如注。

位于徐岙村沿溪西路与枫园南路交叉口的晓琴副食品批发店内,洪水已漫过了村民程道角的膝盖。他赶忙收拾完货品,便和边上的村民一起向更高的坡位上躲去。就在此时,从上游顺溪飘来的大木头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凭着直觉与习惯,程道角、张昌永、王长伟、王长增、蓝家宝、吴文美等人找来绳子、刀子,一起将悬浮在桥边的横梁、桥板拉到了身边。为此,他们解释说:“以前只要是有水患,上游飘来大件物什,我们就会先收起来,等着主人家来认领。这回,有根横梁估计得有800多斤,看着像廊桥的木构件,如果不去抢,就要飘到下游去了。”

事实上,就在那刻,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刚刚被冲毁的文重桥的木构件。没过多久,得知真相的他们,开始悉心照看这些国宝级“木头”。

16日一早,镇里一则通知传来:“请村民与文化员郑浩联系,并配合做好登记工作……”郑浩是罗阳人,大学毕业就到了筱村镇,已快满一年时间。

在搜寻木构件的道路上,从不乏志同道合者。从16日一大早到18日天黑,郑浩、镇里文保员吴大伟、东垟村老村长林孟成、泰顺城关中学教师林作坡、村民林建华以及徐岙村里能使大力气活的人都加入了这支队伍。

每到一家,村民或是非常配合地将所拾木头交给队伍,或是总能给队伍提供下一家收件的线索;遇上大块的木头,60岁的吴大伟总是领着年轻壮力一起干,人力抬,铲车、拖拉机拉。干到18日晚,吴大伟说“自己吃不下饭就睡着了”;遇上有题字的木头,林作坡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兜出这十几年来收集的文重桥相关图文资料一一进行辨认。当看到“篠林增色”等字的木头出现,林作坡惊喜不已,念叨着“文重桥重修,不会失色了”。而对于52岁林建华来说,文重(chong)桥,亦念文重(zhong)桥。桥毁的那刻,全家族的长辈几乎都哭了。这是他爷爷在民国十年出资建设的桥,这是他82岁的父亲林日森用尽一辈子守护的桥。林建华说,除了帮着找,我们还可以继续捐钱修。

这些,都是关于文重桥的人与事。在筱村镇下游流域的文兴桥,同样不乏类似的故事。而对于远在30公里外的薛宅桥来说,亦是如此。如果要多问一句为什么?廊桥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庄通说:“廊桥,是泰顺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情感,是泰顺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是泰顺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个人——中国廊桥网的创办者、温州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他9月15日上午10点左右和家人一起回到泰顺准备过中秋,他开车经过泰顺泗溪境内时,发现溪水暴涨,于是马上绕道“最美廊桥”北涧桥一带查看水情。结果,他在北涧桥边一直守到下午4点多水位退去。“当时北涧桥也很危险,溪水涨到了桥身的二层,桥身一直被水撞击着发出响声。我只能守在一旁高处干着急。”等水位退去后,钟晓波踩过淤泥上桥,发现两旁的居民在桥身的最高处堆积了电冰箱、洗衣机等许多家电。“他们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家具,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加重桥身,以免桥板被冲走。”

第二天,钟晓波直奔筱村的文重桥、文兴桥被毁现场,之后又赶赴薛宅桥,参与廊桥木构件的搜集工作。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坐在文重桥的木构件旁五味杂陈。 (海沙 摄)

文重桥

即东洋桥,位于筱村镇东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民国10年(1921年)重建,为伸臂梁木平廊桥。文重桥横跨玉溪,东桥头搭在一座小山腰上,西桥头面临田野。文重桥远离村落,周边环境清幽,是一个寻闲寄情的好去处。


文重桥 廖雄 摄


文重桥题字  绿草荫荫 摄


从文保部门到民间力量 保护廊桥是长期行动

“三座廊桥被冲毁的时候,民众纷纷展开自救,有许多村民更是不顾自家物资被淹而去打捞木头,令我们非常感动。廊桥是泰顺人民的精神依托,互助救桥的行为本身也体现了我们的廊桥精神。”泰顺县副县长童德平说。

泰顺一直在尽力保护境内古廊桥。2000年之后,泰顺廊桥越来越被外界的人们所熟知、喜爱。经过努力,泰顺先后有15座古廊桥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2009年,由浙闽两省联合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泰顺县境内的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共4座廊桥,被列入“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申报点。近年来,泰顺廊桥实体保护不断加强。为了筹备廊桥申遗,2013年8月,泰顺成立了泰顺县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当年9月,泰顺廊桥研究保护中心成立。次年4月,又设立“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2014年开展了泰顺编梁木拱廊桥结构安全监测工程。2015年着手启动文物平安工程,把该县的省保、国保廊桥纳入安全监控范围,全面提升廊桥安全防护水平。

童德平说,民间力量联合政府保护廊桥也一直是泰顺廊桥保护的亮点。比如这次三座廊桥被冲毁之后,政府部门立刻派出三个工作小组分赴各点搜集木构件,同时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的代表也及时赶赴了现场,村民也在积极进行自救。在搜集木构件的过程中,几方力量一直在共同协商,努力将抢救工作做到最好。(记者 翁卿仑 朱 帆 冉梦蝶


原标题:“全民救桥”,国宝廊桥修复在望

原文地址: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6/9/19/art_3599_396309.html

来源:温州日报 

部分图片来自于温州摄影家微信公众号《“情系廊桥”摄影作品捐赠倡议书》一文



有关泰顺林氏宗亲的链接

【宋】曾开《林杞夫人吴洁玉墓志铭》(泰顺 吴洁玉)

南宋【林逢龙】兄弟同心报国(泰顺)

【明】曾坚《林氏孝感志》(温州泰顺泗溪)

温州泰顺林氏宗亲抵达卫辉比干庙

温州泰顺县林氏宗亲三月三祭祖活动

温州泰顺裔孙祭拜辉公墓

温州80后首富林奇:风起云涌励志哥(附源流)

【视频】林氏投资集团 林小冬:为梦想而奋斗

林一鹤 温州泰顺现当代最杰出的画家

温州泰顺商人林美龙投800万建《采茶舞曲》纪念馆(附源流)

国家科举与地方家族文化:对浙江泰顺旧家谱的分析

泰顺宗亲火灾低保户林秉耙宗亲爱心捐款

台风毁掉的国宝级廊桥“文重桥” 与林氏的前世今生




【林氏谱序】系列链接:

谱序0001:【明】宋濂《平阳林氏祠学记》(温州平阳盖竹)


谱序0002:【明】曾坚《林氏孝感志》(温州泰顺泗溪)


谱序0003:【明】苏伯衡《林氏族谱序》(温州平阳岭门)


谱序0004:【明】柯潜《重修林氏族谱序》(福建莆田南渚)九牧


谱序0005:【明】林道楠《泰和金溪林氏族谱序》(江西泰和金溪)


谱序0006:【民国】林幼春《林氏宗庙修谱序》(台湾雾峰林家)


谱序0007:【宋】方大琮《殷有三仁》(比干 箕子 微子)


谱序0008:【民国】林森《国民政府林前主席叙》(湖南)


谱序0009:【明】胡应麟《忠清里林氏族谱序》(浙江杭州)


谱序0010:【宋】吕夏卿《重修旌表门闾碑记》(福建莆田阙下)


谱序0011:【清】佚名《羊城梁化合族祠記》(广东惠州)


谱序0012:【清】林大耀等《安富林氏族谱新修全谱小引》(四川荣昌)


谱序0013:【宋】林栗《东林林氏家谱序》(福州长乐)


谱序0014:【明】李东阳《林氏族谱序》(福州 固始林)


谱序0015: 【清】粟荣训《会同林氏族谱序》(湖南会同)


谱序0016:【明】王原采《林氏族谱序》(浙江黄岩)


谱序0017:【明】叶向高《题林氏宗谱序》(福建莆田)


谱序0018:【明】林文《文昌林氏族谱》(海南文昌)


谱序0019:【清】林士琦《林氏宗谱序》(安徽怀远)




林氏大全系列

林氏支派】系列

【林氏网站】系列

中华林氏2015大事纪

中华林氏2015人物

全球林氏QQ群大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