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列报道】两年后再见!十届·廿年,回顾与展望,来看看嘉宾们怎么说。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 2019-08-14

2018年8月29日上午,“十届·廿年上海书法大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走向论坛”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主办。



论坛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潘善助主持。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徐正濂、孙慰祖、李静,《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孙稼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策展专家郑奕博士等分别就20年以来上海市书法大展的征稿、评审、展陈方式、策展、作品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推广、书法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演讲嘉宾对听众提问进行回答。


十余家全国及上海媒体记者和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值得一提的是与会听众均通过上海市书协微信公众号报名,听众来源更具广泛性和大众性。



我们来听听现场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演讲吧。




论坛

十届·廿年回顾与展望





潘善助


论坛前言


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市篆刻大展已经落下帷幕,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十届·廿年上海市书法大展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走向”。此次论坛的嘉宾都是二十年来上海书法大展的亲历者,今天他们将以理性的思考来梳理、回顾和展望上海书法大展。通过大展举办可以发掘更多的书法人才和精品力作,繁荣上海的书法事业,为上海文化品牌做出上海书法界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今天论坛有三个环节组成,一是回顾二十年以来十届书法大展的发展历史,每位嘉宾将围绕主持人提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展开论述。二是展望上海市书法大展的未来走向,探讨未来的发展空间,每位嘉宾畅谈自己的设想。三是听众提问,嘉宾回答。


1999年建国50周年的时候,“99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办,从此拉开了上海市书法大展的序幕。之后基本上按照每两年一届的节奏举办上海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大展是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活动,今年又增加了中华艺术宫。这个品牌活动与上海国际音乐节、上海戏剧节、上海美术大展、上海摄影大展等四个活动具有同等的性质与地位。



周志高


书法人才增长

书法组织健全

书法文化发展



1999年首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在当时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沃兴华先生时代举办的。他为上海的书法事业和书法的发展做了不少贡献,起了一个好头。所以,我还是对他做的工作表示感谢。从1999年到2018年,这二十年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数量得到了很快地增长。二十年前上海书协会员数从600名增加到今天2000多名。在人数上,上海书协在上海文联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协会。上海书法在近年来进步很快,年轻一代的崛起,新上海人的加入繁荣着上海书坛。同时上海在全国书学理论和学术研讨会上表现突出。上海市书协的10余个专业委员会和各区书协积极开展活动和展览,可以说上海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书法展览。


上海市政府在今年四月提出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其中“文化品牌”是其中之一。书法,尤其是上海海派书法又是上海文化品牌之一。所以,我提了一个建议,建议上海市能够建立“沈尹默书法馆”。这对我们上海的书法文化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希望在上海文联领导下,上海的书法能够有进一步发展,通过书法展览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大家一起努力,我相信上海的书法事业会越来越好。


书法未来走向

我建议下一届“书法双年展”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有全国性、国际性的邀请展,它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戴小京


评审越做越公平



我作为评委参与了这十次书法大展。前几届上海书法大展基本都是一次性评审。近三届开始有了初评和复评环节。从2014年开始,上海也从中国书协那里引入了计分器。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大展作品进行评审。从第八届书法大展开始,我们不断地往公正,公平的角度去衡量作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评审制度以及运用评分器等工具,并且有现场监委游走于全场。这也是现有条件下最公正的评审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良知,也有自己的标准,我觉得目前这种操作方式,评审方式是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步地挑选出来的。在专业圈子里总会有着见仁见智的看法,这些东西可以作为艺术问题进一步讨论。评审越做越公平是我们对于评审总的指导思想。


书法未来走向

我希望今后的上海大展更公正、更本体,更具艺术性;把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发掘出来,把那些官本位的东西去除一点。


李    静



书法作品的形制的多元化



由于以往上海展厅限制,在外省市同行眼中,上海人只会写小东西。通过两次进京展展示,让外省市同行看到了上海作者也能写出气势恢宏的大作品。两次进京展,我们在装裱和形制上又做了改进。通过对展厅的分析和作品的合理布局,凸显出作品的展厅效果,丰富了展览的效果,使得展览富有立体感。


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效果也很好。以后在中华艺术宫这样的大展厅展览,希望实地考察一下,作品在展厅的布置能够有更好的布局,这样展出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希望举办更多形制的展览,让展览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书法未来走向

我希望以后除了双年展以外,书法展览的专业领域再细分,这样可以让书法展览更加多元化,发挥各位作者的特长。



孙慰祖


篆刻人才和风格的发展



我大致也经历了二十年的上海书协组织的书法篆刻展的评审,主要有这些变化。第一,这几年篆刻投稿数量增多。上海书法篆刻展,篆刻投稿数量比例由最初几年130多件到如今200多件。第二,创作者年龄层次有下降。最初几届上海书法展,30岁以下投稿作品很少。而今年篆刻涌现出很多30岁以下的作者,最小的只有十几岁。水平都非常高。各类展览实际上扩大了篆刻创作队伍,篆刻的社会影响力在提高。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全社会对于文化的关注,书法篆刻仿佛也有了一个回归。从篆刻风格演变来讲,从99年大展,一批篆刻作者风格取向也不多,面不广。


最近几年,经过专业学校训练的年轻人和我们已有不同风格类型创作人才的融合,使得当今篆刻风格面貌有了明显的拓展。我们对在风格探索中间的一些作者,有发展前景的篆刻风格类型,更多采取鼓励和包容的态度,这也体现我们的一种资态。在鼓励风格和创新同时,我们要坚持对传统的吸收、研究。这是保证我们在艺术探索走在一条正道上。


总而言之,我觉得上海的篆刻坚持对传统的尊重,同时不断地酝酿新的创变、探索,这个趋势在最近几年非常明显,也很好,亦感到非常欣慰。


书法未来走向

坚持在传统基础上鼓励创新,鼓励个性化,鼓励多元化。在今后若干次的展览的推动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良好的局面。


徐正濂



宣传方式和宣传效果


微信深入人心,前不久有人建议取消全国书法大展,在微信上就可以看了。有人说,这是吹来了一缕清风,我觉得这不是清风,是妖风。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今天我们要提高、发展、壮大书法,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展览。要是失去了这个驱动力,我不知道书法还能怎么发展。我们上海市书协始终抓住展览,推动创作。在我个人看来一届比一届搞得好,这有力地推动上海书法创作力量的成长、壮大。在书法培训方面,上海书协从专业入手,抓住书法的本体,而不是去讲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上海书协通讯》已经不间断地办了二十年200多期。《上海书协通讯》在当时来说,对展览的报道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将上海的书法事件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会员了解上海书法大事。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这份《上海书协通讯》显然是不够的。其实更好、更深入的报道是有了上海市书协微信公众平台以后。这个平台据说现在有粉丝十万多。微信平台比我们的纸媒体报道更具及时性,广度和深度强于纸媒,对展览的延伸性也大大提高。在微信平台上,我们可以不断反复深入地报道,报道评委的看法、正反面的意见,观众的留言等等。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上海书协微信公众号将会做得更好。


书法未来走向

通过书法展览,希望上海书协帮助优秀的作者走向市场,今天走向市场或者市场很好的未必都是真正的艺术家,但是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走向市场的。


孙稼阜



媒体人的横向比较


因为在媒体工作,我参加了八、九、十届国展媒体观察和上海近两届的初审监委和终评监委工作。过去媒体对国展评审批评的声音多一些,主要也是针对公平性。这几年国展、包括一些省级展,在评审制度方面越来越科学,媒体批评的声音在减少。虽然评审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处,但若看到主办者们都在力图改进,而且卓有成效,那这些问题就都属发展中的问题了,随着发展,相信会陆续找到应对解决办法。通过对上海书法大展与河南、江苏、浙江、北京等省级书法大展及国展在一些数据上做的对比,我发现作为省级展览,连续成功举办十届,上海市书协是优秀的,就近三届投稿人数比及投稿量变化看,甚至可以说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的发展趋势是最优秀的。从起步来说,上海书法大展和河南、江苏、浙江等省级书法大展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起来的。可以说这些省份书法大展起步是在同一时代。第二是延续性。河南群众书法展举办了27届、江苏新人展举办了11届、浙江全浙大展举办了9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举办了10届,均有着良好的延续性。第三从投稿和占人口比例来说,从媒体公布的数据推算,近三届浙江是万分之0.53、万分之0.38、万分之0.38,江苏是万分之0.52、万分之0.58、万分之0.73,上海是万分之0.33、万分之0.90、万分之0.78;近三届国展是万分之0.41、万分之0.38、万分之0.30。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参与展览热情,浙江全浙大展和国展同步在下降,江苏近三届在稳歩上升,上海在急速上升。从投稿量看,浙江近三届是3017件、2200件、2200件,江苏是4194件、4719、5927件,国展是55319件、51934件、42572件,上海是802件、2200件、1880件,综而观之,上海发展趋势是属于最好的。


上海市书协做事很认真,从展览的开始到结束,在组织效率和程序上,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井井有条,全面而细致。这体现了组织者的态度。在运用新媒体方面,上海市书协微信公众平台应该是省级书协做得最好的,从推送内容组合到推送频率都很专业,关注人数也突破10万,覆盖全国三十余省市,影响波及海内外三百多城市。这也给我们做传统媒体的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动力。书协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窗口。这个窗口一旦打开,有效地用于评审和展览,将会使展览极大地提高公平性并扩大它的包容性。


书法未来走向

通过展览,让上海的书法做强做大。上海的书法可以衔接近现代和古代书法,因为上海有这个传统和条件,这是其他省市没有的。


郑    奕



展览的公共教育功能


首先我们书法大展由原先从“聚焦物”(书法和作品)到这几年“聚焦展”。作品走进了这些知名度很高的博物馆、美术馆就增加了这种展览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带给“展”非常好的效应。其次,书法大展不断地开创“展上添教”。从对获奖作者培训到对书法篆刻爱好者熏陶以及对潜在观众影响,这些教育活动都能让活动达到“展教结合,动静结合”。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构来说,这些展览需要更多地走进我们民众。原先只是一个小众的事,如何让小众走向大众,让幕后更多走向台前,这是书法大展二十年来不断实践而且未来也必将实践着的。这二十年的书法大展活动可以将它形成一个经典项目,不断将此做大。这种项目可以和更多博物馆、学校合作来培养未来的爱好者。培养未来的人群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的儿童和青少年。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过去更多地是关注作品的本身,现在需要追溯到创作的过程甚至是创作时的心路历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由物达人”的聚焦点的转变。书法、篆刻就是一种让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把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发挥我们文化软实力最好的桥梁和渠道。

书法未来走向

“为了明天来收藏今天”。我想表达的是:二十年书法展,其实不止于办展,甚至可以在二十年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博物馆。因为今天我们收藏的不只是物,它背后更能挖掘出它的故事、技能和非物质的文化。



提问环节


Q

我是一名业余书法学习者。但是苦于找不到学习的地方。我特别喜欢篆书,请问哪里有提供我们业余爱好者学习篆书的地方?

周志高:学习篆书到什么地方找,这个是一个问题。我们上海书协有篆隶专业委员会,但是还没有这样的班。对于业余成年人学习书法,这是我们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加强。



Q

周主席你好,像您年轻的时候每天大概花多少时间去练习书法,您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关于书法学习方面都有哪些建议?

周志高:这个问题也是很有趣,我在25岁左右还是在书法学习阶段,当时还是文革前,我到处拜师。学习书法要一个星期至少有3—4天接触书法;每天至少1-2个小时看或者写,这样的坚持,你的书法肯定能够进步,当然这是一个时间安排问题。应该讲,我们上海的书法学习环境跟其他省比还是不错的。当然还有一些不足。这是今后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整理:顾   琛

摄影:蔡   晴



精彩回顾


1.【展讯】十围之木,继往开来——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上海品牌”大展终于开幕啦!

2.【系列报道】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评审”机制,评委们又是怎么说的呢!

3.【系列报道】首次刊登获奖理由,赶紧来看看吧~

4.【系列报道】这9位作者为何能提名呢?总有理由吧!

5.【系列报道】什么是书法的现代化?这场精彩的学术讨论,激起了多少“火花”呢?

6.【系列报道】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连载(一)

7.【系列报道】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连载(二)

8.【系列报道】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连载(三)

9.【系列报道】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连载(四)

10.【系列报道】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连载(五)

11.【系列报道】抢先看!9天现场导览来看看9位专家说了些什么!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