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 04丨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969年春节刚过,陈寅恪被勒令搬出东南区一号二楼已住了十六年的家。责令陈氏搬家是在生活上的一种迫害。陈寅恪被迫搬家的直接后果,便是加速了他的死亡。
1969年10月7日晨五时许,陈寅恪走完了他七十九年的人生历程,因心力衰竭,伴以肠梗阻、肠麻痹而含冤去世。
陈寅恪死得很平淡。一个卓越的知识分子这样死去,在那个年代很普通,很常见。经年的苦难一朝得结束,于陈寅恪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很平淡的死,只把悲壮留给了后人。
四十五天之后,1969年11月21日晚八时许,陈寅恪的贤妻唐筼亦追随九泉下的丈夫去了。按一般的说法,唐筼死于心脏病、脑出血。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陈寅恪
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
父魂归庐山
记陈寅恪、唐筼夫妇合葬庐山
(本文原刊2003年7月3日《人民日报》,标题系编者拟)
文丨陈流求、陈美延
先父陈寅恪生于1890年,先母唐筼生于1898年。伉俪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四十一载,同在动乱的1969年逝世。父母在离开我们三十四年后的今天终于入土,归葬祖籍江西,长眠于先祖父陈三立曾经居住并留下大量诗文的庐山土地上,安息在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内,庶可告慰亡灵矣。
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
先父于国家忧患深重的岁月中出生,早年赴日本及欧美留学,曾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校学习及研究近二十年。1925年归国,历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组主任等职,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父亲中年时,逢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苦难深重。我家祖辈素以国家昌盛、民族气节为至上,父亲以于沦陷区教书、任职为耻,虽右眼视力已开始急剧下降,仍携全家在漫长的八年间辗转逃难。颠沛流离中,不仅体质衰退,且因长途跋涉而丢失珍藏书籍,书上批注系二十年来所拟著述而未成之稿,因而痛心不已,终致双目相继失明。目盲对一生以读书、教学、研究为己任的父亲打击极为沉重,但他从未中止授课与研究。其间曾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任教,系部聘教授。1939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受聘为牛津大学首席汉学教授(因战争未赴任)。1949年后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等。
(左)与夫人摄于中山大学东南区一号楼上寓所起居室,1960年暑假
(右)陈寅恪、唐筼夫妇合影
陈寅恪遗容,1969年10月17日于广州殡仪馆告别仪式
父亲自幼负笈海外,虽生活艰辛,但极其勤勉。精通多种欧亚古代及现代文字如德文、梵文、波斯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等,有志于运用其作为研究历史的工具,以期在“史中求史识”。但终因一生坎坷,未能实现《蒙古源流注》、佛教经典研究、《五代史记》注等方面著述的心愿。父亲的学术成就我们自然无法评说,仅知他治学的重心为我国历史,对我国中古史研究尤深,中年时有专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元白诗笺证稿》问世。对宗教史、古典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并开创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新途径。父亲一生恪守道德文章准则,治学一贯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
父亲暮年又遭股骨颈骨折卧床,仍顽强著述创作,完成八十万言巨篇《柳如是别传》等。我们姊妹也深知,如果没有母亲与父亲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工作上倾力帮助,生活上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很难想像体弱、多病、目盲、肢残的父亲晚年仍能获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
2003年6月陈寅恪、唐筼夫妇归葬庐山
在墓碑落成仪式上,长女陈流求代表家属答谢致辞
父亲逝世后,我们姊妹以实现两大心愿为自己的责任:一是出版遗著。《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已于2002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全部刊布,但尚有散落文字未能收集,甚盼得以补齐。二是在适合地点请父母骨灰入土为安。经有关领导、友人、乡亲及先父故旧如西南联大校友会等多年关心相助,使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
我们素知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学术地位蜚声中外,父母骨灰安葬植物园内,当属落叶归根。植物园已有三位创始人之墓,其一为陈封怀夫妇长眠处,父亲与陈封怀是嫡亲叔侄,感情深厚,墓穴紧邻,亦谓幸事。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为父母骨灰安葬亲临庐山并特为墓石书丹。庐山植物园的领导和全体同志为之精心研究、设计、策划,在实施中还克服了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付出了艰辛劳动,促成了此事实现。为此我们姊妹对多年来为父母骨灰归葬一事而奔走、呼吁、关怀、帮助及具体落实的各位人士致以深切的感谢。
“月照松林”以及松门别墅20世纪80年代的旧影
庐山“月照松林”侧的“松门别墅”是先祖父陈三立生活了四年的故居,江西省已将其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建“陈三立纪念馆”。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松门别墅”将旧景重现,一慰先祖魂灵。
三联书店为陈寅恪、唐筼夫妇墓建成致信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先生
庐山植物园:
来函敬悉,承告6月16日(农历5月17日,陈寅恪先生诞辰)将在庐山植物园举行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先生墓地建成并揭幕仪式,这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面旗帜,在他逝世三十四年之后,他与夫人唐筼先生的遗骨终于归葬故乡,而且墓地选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植物园,我们深为陈氏姊妹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安葬父母遗骨的心愿而高兴,也由衷地感谢庐山植物园为此所做的一切。
庐山植物园陈寅恪唐筼夫妇之墓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史上,陈寅恪先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了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年前,我社刊行的《陈寅恪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下全部出齐,共计十三种十四册。内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凡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各类著述尽收其中,总计约350万字,并附各类图片140余幅,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面貌。
三联书店《陈寅恪集》,收入《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共十三种十四册
陈寅恪先生一生坎坷,抗日烽火中,颠沛流离,生活窘迫,双目失明。暮年骨折卧床,更经痛苦;然而无论社会动荡还是病残齐至,先生始终未曾间断学术创作。出版文集是先生生前的最大心愿。如果从60年代蒋天枢接受作者嘱托算起,在近40年的时间里,陈寅恪著作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新版《陈寅恪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从中见出百年间中国学术文化嬗变的历程,也为研究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心路历程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而贯穿其全部著述的核心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通过中西会通,促进传统史学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完成新时代学术品格的铸造,更是先生留给21世纪中国学术界、知识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今天,值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先生遗骨安葬之际,请允许我们奉上新版《陈寅恪集》。
先生的精神与山川同久,与天地齐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6月8日
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专题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bulletin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