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阳丨中国与美国(另二篇)
21 世纪的国际政治已经日益清楚地将以美国和中国为主角,对此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同时也更需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稳重。中美之间的张力今后将是常态,双方寻求妥协避免进一步的冲突也将是常态,中国需要以“策略性的强硬”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绝不需要“为强硬而强硬”的心态。
——甘阳
甘 阳 杭州人,知青出身,现任清华大学新雅讲席教授,新雅书院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创院院长,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创院总监。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
中 国 与 美 国
(2001年)
* 本文选自甘阳随笔集《将错就错》
《纽约时报》4 月15 日的社论题为“中国与美国”。总的来看这篇社论的基调是严肃的而非轻佻的,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大体也是理智务实而非意气用事,值得中国人一读。
这篇文章认为,今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就其复杂性而言,可能超过美国以往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因此特别需要谨慎处理。在分析了美国与中国目前的力量对比后,该文特别强调,尽管美国目前在经济、军事及制度各方面都对中国处于优势,“但如果美国以为可以压倒或孤立中国那将犯致命性的错误”(But America will make a fateful mistake if it tries to overpower or isolate China)。
该文认为,尽管历史和政治因素有可能促使中美两国日益走向敌对,但美国和中国并非必然成为敌人,而取决于两国如何处理既无法避免冲突同时又必须寻求合作的关系。文章认为美国固然必须维护它在东亚的利益,但“没有必要威胁中国的主权”,而应该“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尊重中国的独立”(a healthy respectfor China’s independence)。
由此出发,该文对于中美两国政府最近在中美军机相撞事件上的处理基本持同时肯定的态度,认为布什政府后来的慎重应对表现了能够尊重中国人的敏感(The administration’s measured response showed respect for Chinese sensitivities),同时认为中国方面对事件的处理也表明“江泽民是政治家而非意识形态斗士”(Mr. Jiang acted as a statesman,not an ideological combatant)。
笔者以为,《纽约时报》社论的这些说法基本上是比较平实的,中国人也应该以一种更平实的态度来看中美最近的冲突以及两国之间的长远关系。在中国政府宣布释放美国机组以后,中国民间的反应似乎多认为中国政府太软弱,这种反应虽然可以理解,但有些议论认为这次是美国全赢而中国全输,似乎亦未免太长他人之志气而灭自己之威风。
平心而论,这次事件中国政府的处理虽然可圈可点,但美国政府对中国前倨后恭,态度日益软化而不断寻求妥协之道,则是美国人自己以及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布什等人在美国机组返美后又表现得牛气一点,说实话部分地也是为了在美国人面前挽回一点面子,部分地则是为了在下一轮谈判中抢点主动权,并非就表明他们真的觉得这次大占上风。事实上美国国会和民众反应越强烈,恰恰越表明他们感觉到某种挫折感。
21 世纪的国际政治已经日益清楚地将以美国和中国为主角,对此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同时也更需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稳重。中美之间的张力今后将是常态,双方寻求妥协避免进一步的冲突也将是常态,中国需要以“策略性的强硬”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绝不需要“为强硬而强硬”的心态。这里或可套用《纽约时报》的用语,“如果中国以为可以压倒或孤立美国,那将犯致命性的错误”。
2001年4月16日
自作多情的帝国主义者
(1999年)
* 本文选自甘阳随笔集《将错就错》
十多年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汤姆逊(James C. Thomson, Jr. )及其同事曾发表颇有影响的《自作多情的帝国主义者:美国在东亚的经验》(Sentimental Imperialist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East Asia, 1981)。汤姆逊的父亲曾是中国传教士,他本人因此在中国度过其童年,后又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研究中国和东亚,毕业后曾多年任美国国务院和白宫的东亚事务顾问,因此对中国和东亚算得上有相当的了解。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因为痛感美国人对中国和东亚实在太无知,而这种无知的根源在他看来植根于美国历来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心态,从而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帝国主义,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别人看成是帝国主义,因为美国人总是相信自己在东亚的一切行为,从早年占领菲律宾到后来出兵越南等等,都是出于高尚的道德动机要帮助东亚国家。这种自以为是去拯救他人却被看成是帝国主义的状况,在汤姆逊看来使美国人常常可笑地成为“自作多情的帝国主义者”。
美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汤姆逊(James C. Thomson, Jr. )
但如果美国人颇爱“自作多情”的话,中国人对美国又何尝不是更加“自作多情”呢?汤姆逊这本书出版两年后,美国著名外交史家杭特(Michael Hunt)发表《美中“特殊关系”的神话形成》(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1983),该书通常被认为是八十年代美国学界研究美中关系的最佳著作,因为此书特别指出,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之一,恰恰在于中美双方都自作多情地认为两国之间历来有一种“特殊关系”。例如中国方面似乎总是认为美国对中国有特殊的兴趣,而且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特殊的爱或特殊的恨),而美国方面则也认为美国对中国历来特别关照,尽过特别的保护责任,因此对中国负有特殊的使命。
Michael H. Hunt,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在杭特看来,这种“特殊关系神话”使中美双方都受害莫浅,因为这种神话只能造成双方的误解而不是理解。就中国方面而言,往往正因为它对美国有“特殊”期待,一旦失望,狂热的亲美情绪可以立即转化为狂暴的反美浪潮。同样,美国方面常常觉得自己有理由对中国特别愤怒,恰恰也是因为它认为自己有权利“特别希望”中国这样那样。
美国著名外交史家杭特( Michael H. Hunt )
杭特以翔实史料指出,所谓“美中特殊关系”其实只是虚构出来的神话,从来不是现实,因为美国从来没有“无私”地帮助或保护过中国,因此美国不必以“恩人”自居期待中国“报恩”,而中国就更不必自作多情,期待美国对中国有什么“特殊关系”。
1999年12月6日
美丽的帝国主义
(1999年)
* 本文选自甘阳随笔集《将错就错》
前文谈及美国的中国专家汤姆逊的《自作多情的帝国主义者》,因此又想起另一个美国人不久前写的也是专谈中美关系的一本书,书名是《美丽的帝国主义者》(Beautiful Imperialist ,1991)。
此书作者David Shambaugh 算是近年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新秀,出版了这本书以后曾任《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 )的主编。这本《美丽的帝国主义者》是他的博士论文,据说下了十年的功夫。不过我颇相信这个书名“美丽的帝国主义者”大概是他初学中文时就已经想到的。因为我们可以猜想,这位先生最初学中文时一定大为惊讶地发现,中文中“美国”两个字的意思原来是“美丽的国家”,依此类推,则中文中的“美帝”或“美帝国主义”则也就是“美丽的帝国主义”的意思。
David Shambaugh, Beautiful Imperialis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不管怎样,这位先生写这本书实际是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如果中文中“美帝”意味着“美丽的帝国主义”, 那么中国人说“美帝”时的重心到底是落在“美丽的”上, 还是落在“帝国主义”上?换言之, 中国人眼里的“美国”到底更多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还是更多地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看美国:1972—1990”(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1990),着重研究作者所谓中国的“美国通”(America Watchers)从尼克松访华后一直到1990 年对美国的看法。他的结论是,中国大陆即使最了解美国,甚至最“亲美”的人对美国也仍然心怀偏见,亦即尽管他们了解美国之“美”,他们仍然首先都认定美国是“头号帝国主义”。他因此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对美国真正友好。
可以想见,国内的许多朋友如果读到这本书,心里一定会非常怏怏,觉得很受委屈。他们一定认为这位美国人还是不了解中国,因此看不出中国人的“亲美”其实是如何地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他们一定很希望有机会告诉这位美国人,自从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人不但早已把“帝国主义”这类字眼扔到垃圾箱去了,而且从心底里认为“美国”是美丽的、美好的、美妙的、美满的, 简直就是美轮美奂;如果中国人觉得美国还有那么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对中国还不太友好;如果美国能和中国缔结“美满姻缘”,那么美国就是“十全十美之国”了。
更有高明者一定会认为这位美国人归根结底还是中文没有学好,不然他就会明白,“美帝”的“帝”字也就是“上帝”之“帝”,因此今天中国人所谓“美帝”者,其实说的是“美丽的上帝”啊!假如他明白这一点,说不定他这本书的书名就会改为“美丽的上帝:中国看美国”。
1999 年12 月12 日
相 关 阅 读
将错就错(删订本)
甘阳 著
“三联精选”系列
定价:45 元,2019年8月
ISBN:978-7-108-06563-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将错就错》是甘阳1996~2000年左右的随笔文章结集,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作者于美求学期间对于社会、政治、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思考,笔锋幽默犀利,对问题的观察入木三分,往往于浅白处见真思想。其中涉及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中国思想与学术的变迁,以及通过对名震学界的芝大“社会思想委员会”众多学界泰斗的追慕与怀想来探索学者之精神、大学之理念,尤其值得细细品味。
本书2002年由三联书店首版,2007年再版。此次改版,列入“三联精选”系列第三辑。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