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这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其中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来成功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对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更是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狠抓落实。
一、充分认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信和自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革命、建没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形成一整套理论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和总结了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的国情背景、重要地位、所选道路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问题关乎大局,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民族地区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六区”于一身,是全面小康、扶贫攻坚的短板和重点难点,“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多民族、多元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一大有利因素。正是基于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客观分析和对新任务的敏锐洞察,总书记才谆谆告诫全党:“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如何开辟未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宣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以“八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道路,是对我们党历史上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做法的总概括,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总遵循、总方针。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健全民委委员制,持续开创全党重视、全民参与、上下齐心抓落实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战略定位,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保证,“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我们要创新加强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并对创建先进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东中部地区也要树立身边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并切实落实有关政策,让民族团结“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坚决反对把多民族当包袱、把少数民族当外人的错误言行。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必须人人喊打毫不手软,坚决维护祖国边疆的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和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等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渗透到学校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成为各族群众工作生话的基本遵循。我们要通过双语教育、民汉合校和混合编班等多种形式,使国家通用语言这个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心的桥梁更加畅通,培养造就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我们要通过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等措施,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过程中,使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要发扬党“面对面做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各机关单位、各代表人士要做好民族感情工作,基层组织要把思想工作和服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使民族团结发展的人心防线成为铜墙铁壁。
四、充分认识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重大判断,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地区和内地城市流动,全国两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全国一半以上省份56个民族齐聚,尤其是在沿海许多城市,少数民族外来人口已超过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这一判断,意味着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要依法管理城市民族事务,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杜绝针对特定少数民族群众的歧视性措施和选择性执法现象的发生。我们要创新服务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方式方法,通过流入地城市试行发放少数民族服务卡、搭建出入对接网络服务平台等措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帮助之中,让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有宾至如归、他乡遇故亲之感,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我们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扩大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制定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的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五、充分认识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具体,他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有序开发资源,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加快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我们要精准扶贫,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优化对口支援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快民族地区开放步伐,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确保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民族地区掉队。
作者:于景森,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就业创业司司长
-- END --
推荐阅读
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中国政府网刊载于今院长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观点
2002年9月11日,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约稿函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发布,你认识多少位?
做好弼马温 学会七十二变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智库产品
智库之道,在于顶天立地
实干 谏言 不辱使命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Region Development & Reform Institute简称发改院,英文缩写CRDRI),创办于2002年9月11日;是在中国国务院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大思路的背景下成立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集学术、智库、教育于一体。总部位于北京。其决策咨询性、公益性研究特征突出,研究领域广泛。借助长年的国家重大项目与研究成果,为“研究院”在科研智库并举的制高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大课题大项目上百位专家为依托,构建了来自国内百余位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研究员团队。每年主办若干场“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智库研判会,开展国际智库对话交流,推动智库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智库发展报告》《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编辑部设在本院。邮箱:kxfzg2008@vip.163.com
请通过以下方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