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工作坊 | 特级教师林明华:物理教学的“慢悟理”

林明华 中国教师 2021-12-23


本文约3500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林明华

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库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其中教学成果《慢悟理,重过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与实践》获2017 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50 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9 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 篇,出版20 余万字的专著《慢悟理——中学物理重过程教学的探索》。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赶进度、快节奏、把新课上成复习课等现象,导致部分学科育人功能丧失。“慢悟理”教学主张倡导物理教学不忘初心,回归物理教育本源,坚持以“物”为本,凸显知识的建构过程,着力科学思维和创新创造精神培养。


虽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努力走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但还难以通过笔试全面、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素养,短时间内还难以扭转基础教育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因此,学校教育很容易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弱化素养的培育,很容易从应试行为走向应试教育。结果出现学校教学普遍存在赶进度、快节奏,把新课上成复习课等现象,直接导致部分学科育人功能的丧失,学科教学质量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笔者提出“慢悟理”的教学主张,倡导物理教学不忘初心,回归物理教育之本源,坚持以“物”为本,凸显知识建构过程。



一、倡导“慢悟理”主张的意义



物理教育的初心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求真求实的本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9 年公布的八个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都把物理学科作为首选的两门学科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也是国家为实现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但目前仍有许多学校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育心态浮躁,教学赶进度,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简化,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知识归纳和考题训练上。这样的教学把最能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建构过程省略了,对素养培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大量重复训练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尤其需要提醒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很有经验,知道高考怎么考,也清楚历届学生的学习常在哪里出问题,就在新课教学中过分追求完美,在学生刚接触新知识的第一堂课就按照高三复习课的要求来上,并用高考题作为习题。不要高估高一新生的基础和能力,还没学会走,就想让他们飞。不要待到高三复习时才发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没掌握好,结果又反过来把复习课上成“新课”。

另外,还需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好像听懂了、看会了,往往是假象。老师讲得再好听、写得再好看、画得再漂亮,全都是老师的。学生只有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笔书画,所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让学生亲自感悟、体验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舍得在“过程”上花时间,适当地放慢教学节奏。

笔者所提倡的“慢”教学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悟”意味着要给学生时间,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只有学生对物理问题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对物理规律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因此,“慢”教学是为了整体不慢,是为了后面的学习更快,是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坚持“以物为本”的教学理念



物理教育应坚持“以物为本”,教会学生“求真求实”的本领,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透过表面现实看到本质,遇到疑难问题时有办法、有技巧,研究问题时具有严谨、认真、求实、执着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新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给出定义,应让学生基于“物”经历一番分析。如在引入加速度概念时,教师可以展示摩托车、小轿车、飞机、子弹等不同“物”的加速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通过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等数据,让学生基于几个实际加速运动分析,对比同样是加速运动,它们究竟有何不同。经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已有的时间、位移、速度等概念都无法直接描述这里存在的差异,从而意识到引入一个新概念的必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学会观察、做实验、获得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创建模型、得出结论或做出预测等,以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开齐开足理化生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对物理教育来说,就是要避免只让学生“在纸笔上学物理”,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视频、动画模拟、仿真实验来替代真实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面前有“物”,实验教学则要坚持基于真实的器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机会。

在复习教学中也不能只是做知识的归纳小结、做题讲题,而应兼顾实验器材的操作回顾。一些重要的器材,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等,若在高中三年中只让学生用过一两次,且课堂上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又短,那么即使是通过大量习题强化,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培养的规律告诉我们:在经历理论学习、模仿操作之后,需要给学生独立训练的机会。而独立训练仅给一两次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日常教学和复习教学阶段都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机会。

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坚持以“物”为本。这些年来,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考命题逐渐走向了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注重学科素养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素养是指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与方法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习题教学应让学生学会独立审题、独立建模、独立分析、独立表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真实任务,真实解决问题。在对有些习题的建模中,教师与其让学生凭空想象,不如提供器材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体验中建立物理模型。例如,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杆球问题”与“绳球问题”,这两类习题所画的图形完全一样,学生最容易混淆。学生只要亲自动手拨弄几下器材,对二者的区别就可以达成深刻领悟。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要追求形式多样性,不要拘泥于纸笔作业,可尝试体验性、操作性、项目化的作业。在完成项目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努力从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寻找与中学物理有机融合的试题情境,编制高质量的作业,以提升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三、掌握“重过程”的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以科学思维为核心,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有效落实科学思维培育呢?需要教师对“课程”有深刻的理解。“课程”是由“课”和“程”组成,这里可理解为,“课”主要代表教材所给出的教学内容;而“程”主要代表教与学进程的规划与组织。《辞海》对“课程”做这样的解析:课程是指功课的进程,广义指学校中学习活动的范围和进程,狭义则指某一门学科。由于教材在给出“课”的同时也给出了“程”,但教材给出的教学进程无法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程度的所有学生,也不能满足不同教学风格的需求。因此,教师既要备“课”,更要备“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重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的规划与组织上,无论是对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对物理规律的探索,都应该认真设计教与学的进程。笔者倡导的“慢悟理”并非想延长学制,更不是要大家“磨洋工”,而是强调教学中该慢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不能急于给出定义、结论。要充分认识到,物理方法、思想、观念和精神是不能被强塞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概念建立过程、规律探索过程领悟、体验获得。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放慢教学的节奏,以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分析,耐心绘制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运动过程示意图等,规范地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耐心细致地把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表达出来。只有学会表达,才能把研究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共享,这是将来做研究论文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注重教学过程的课,是上得最没有质量的课,也是最缺乏教学智慧、最没有品位的课。物理教学如何把控好“慢”的节奏和“慢”的艺术,是对物理教师的考验。


推荐阅读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杂志2020年第1期

图片来源丨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丨其尘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