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无用的明星:详解明星对票房的影响力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19-09-04



作者 / 圈圈丸


前段时间, “流量明星”再次被送上热搜。针对流量明星铺天盖地的差评在各种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甚至有网友跳过电影本身直接针对明星进行抨击,一时间电影评论区乌烟瘴气,仿佛电影使用流量明星成为了一项“原罪”。一时间,电影里「明星无用」的言论开始充斥在我们耳边。
 
我们首先要纠正这个结论逻辑上的一个错误,既「电影票房不好=明星无用」这个推论是不成立的。同样的,反过来说「明星助阵=票房大卖」这样的推论也是不成立的。电影是个复合型产业,明星的影响只占其中的一环,「明星」并没有穷尽「电影」这个概念,直接把两者划等号的思维模式是绝对的谬论。
 
那么明星对一部电影来说到底有没有票房加持呢?有的。明星队票房的加持大吗?看情况,取决于明星的名气与电影的体量,这之间有一个科学的换算公式。
 
今天拍SIR就详细的给大家解释一下明星对一部电影的影响在哪儿,以及为什么电影一定要有明星助阵才让投资人和制片方感觉有安全感。
 
 
科学数据已经验证
明星对票房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2017年时,天津财经大学一篇《明星的人气对电影票房收入影响研究》的论文运用分位数估计法有效的统计了明星对于一部电影票房的影响,最后得出了明星能对票房起到作用的结论。
 
论文里抽取了675部国产电影作为样本,系统又具体地总结了明星的人气以及明星的获奖状况都对票房有不同的影响趋势。
 
其中明星人气的数据包括电影上映前30天关于明星的百度指数(曝光度和用户关注度),微博的热词搜索度,以及明星微博的账号走势,还有明星在豆瓣的关注度。这些数据如今在艺恩网上也能查到,论文根据这些不同的数据来定义了明星的人气度。
 
简单来说,在数据上都很热的才是顶级大明星(比如黄渤、姚晨这些在各平台都被观众认可),有缺损的就是“小”明星(比如只在微博有人气的流量明星,或者只在豆瓣有人气的演技派明星),他们的影响力也成正比,占据的平台影响力越多,「明星实力」越大。
 
另一方面,明星的获奖状况主要区别为国内获奖以及国外获奖,两类奖项的影响力也不太一样,最终发现国内奖项的影响更大。
 
▲获奖有助于提高明星的个人价值
 
我们在这里不再罗列论文里那些复杂的函数计算过程,直接给大家一个结论就是:明星的人气以及明星的国内获奖能力确实能显著提高电影票房的收入,尤其是明星人气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极大,人气明星的票房价值绝对远超获奖明星。所以说如今宣发公司在电影前疯狂地给明星刷流量,明星在电影上映前疯狂的上综艺,真的都是为了票房在奋斗。
 
而对于不同体量的电影,我们姑且分为这三类:大投资、普通、小成本。明星对于普通投资的电影影响力最大,也因此越是体量适中的普通电影,越需要明星助阵,才能够从票房收入里脱颖而出。相对来说大投资电影则需要多砸制作(摄影、特效等),小成本电影要多顾忌观众们最爱看的故事内容,而不用把明星参演放在首位。
 
我们平时看到的大部分国产电影也都是「普通」级别的电影,制片方和宣发方或许没有学术理论验证明星对票房的影响力,但是长期的经验告诉他们明星对电影票房的帮助,所以现在这么多电影才会把明星放在首位。我们观众也大可不必在部分「普通」电影滑铁卢之后去吐槽明星无用,或许没有明星,它们会扑的更惨。

 
明星效应的实际战绩
 
讲了那么多理论,那么明星对于票房的提升有没有什么实际战绩呢?
 
这些年来,粉丝为了自家idol包场的行为屡见不鲜。《长城》上映的时候,王俊凯的粉丝在全国大范围包场,助影片3天破4.6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的时候,杨洋和刘亦菲的粉丝都有大规模地包场被媒体爆料,当时还引得不少网友唏嘘;今年的《上海堡垒》也出现了鹿晗粉丝包场,还在影院举偶像大头贴的状况。
 
▲鹿晗粉丝“包场”现场图
 
以上这些粉丝行为,许多网友嗤之以鼻,并且吐槽粉丝们幼稚、破坏市场。但如果换个心态,站在制片方和出品方的角度,你就会立刻觉得这些粉丝们真可爱——毕竟这可都是上门送钱的主啊。所以粉丝包场这种行为要客观看待,或许理性影迷会对这类行为不齿,但是站在经济角度明星确实靠他们的人气换来了票房,这也是“硬实力”啊,喷多了反倒显得有点酸。
 
而落实到具体数据,《新闻界》在2017年的时候统计了明星对于电影排片量和票房的影响。
 
根据他们统计:在商业片类别里,含有明星的电影比不含明星的电影平均首日多出约19420场排片;在艺术片类别里,含有明星的电影比不含明星的电影平均首日多11589场排片。可见不管是商业还是艺术,都是有明星才更好“使”。
 
商业片的首日票房,含有明星的电影比不含明星的电影平均首日多出1190万票房;艺术片的首日票房,含有明星的电影比不含明星的电影平均首日多出769万。而商业电影的总票房,含有明星的电影平均比不含明星的电影多出8339万票房;艺术电影的总票房,含有明星的电影比不含明星的电影平均多出5889万票房。尽管《新闻界》认为这些电影票房成绩受类型影响更大,明星不占绝对主导权。但数据也客观反映了「包含明星」更容易得到票房好结果的事实。

▲张家辉这段时间在微博热搜出镜率这么高,背后也有人气明星对票房影响(《沉默的证人》)的考量
 
 
如何合理使用明星?
 
许多制片方对于使用明星都会有担忧,主要是两点:1.大牌明星太贵请不起;2.流量明星演不好影响影片质量。我们在此给出的建议是——不妨多试试请明星客串。
 
明星在一部电影里即使只是个配角,也能让宣发方合理运用出极大地商业价值,从而对电影票房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普通电影,明星是必需品,就更应该灵活应对这个问题,「明星客串」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方案也不是没有先例。
 
《重返二十岁》当年就请到了鹿晗来出演男配,相比起饰演男主的陈柏霖,他的戏份绝对不算多,但是宣发时刻意在物料上(海报、预告)让鹿晗占据了大篇幅,从而给了鹿晗一个不错的银幕处女秀。而当时在粉丝的支持下,本来预期不高的《重返二十岁》也获得了3.65亿的票房,在2015年对于一个爱情片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只看海报还以为鹿晗是主角

毕竟当年「归国四子」正处在绝对的人气巅峰期,在宣发上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非常机智且敏锐的。
 
还有沈腾因为《夏洛特烦恼》火了以后,开心麻花也想接着捧红马丽和艾伦,于是我们看到《羞羞的铁拳》并没有继续让正火热的沈腾主演,但是开心麻花还是很机敏地让沈腾在影片里客串了一把,并且在物料上也给足了沈腾“戏份”,利用他对观众的吸引力来推其他艺人。同时也节约了一笔开销,毕竟沈腾饰演主角和配角的价位,肯定是两个概念。

▲配角沈腾霸占海报C位
 
综上所述,对于普通体量的电影来说,明星不可或缺,也可以变着法让明星加入进自己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再选一个不会和大片撞车的档期,得到一个较好的票房结果肯定没问题。
 
而对于我们之前说过的大体量的电影里明星不是一个「必需品」,是指明星不是影响影片票房的主要胜负手,而不是说不用请明星。毕竟没有明星还算什么大体量(大片)呢?这一点做到比较好的有今年春节的爆款《流量地球》,影片由吴京主演,并且吴京自己还投资了很大一笔。但是影片在宣传的时候从来没有侧重在「吴京」的个人标签上,而是不断地宣传「科幻」和「刘慈欣」两个非明星卖点,效果如何,票房已经反映出来了。所以说大体量的电影让明星出演就够了,而不要把明星当作自己主要的卖点,这样有失大片风度。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明星依然会保持影响力
 
2014年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有一组关于观影人群年龄统计的数据,观影最多的是20-29岁的青年人群,占总人数的35%。而明星粉丝的核心人群就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再加上这几年00后逐渐成年,这个年龄段的观影人数以及明星粉丝的数量还会再长得更高,毕竟现在流量明星在19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里影响力很大,他们只是暂时没有足够的消费力而已,未来却“不可限量”。

▲热情的粉丝们都是消费力
 
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放眼未来十年,明星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力依然会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也能起到带动作用。我们不能只通过几部电影的票房失败,就立刻去否认明星存在的价值,而是要宏观地、客观地去看待明星在电影产业里的位置。
 
希望我们的影迷不是那种因为明星就去无脑支持的“脑残粉”群体,同时也不是看见明星就批评“烂片”的极端观影人群。理性对待明星的存在,多角度多维度的欣赏和评价电影。
 




近期热文


中国电影排片经济学
周迅,如此激荡三十年
2020年颁奖季内地市场前瞻
70周年国庆档,70亿?
电影预告片公司现状调查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