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的决胜时刻 | 专访于冬、黄建新
采访/曹乐溪 白萝卜 撰稿/白萝卜
距离国庆档只剩十天,博纳又放出一记大招,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中国骄傲三部曲”第二部《决胜时刻》将于明日正式上映。
其实最初对于接下这个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片,于冬自己心里也打着小鼓:“当时我拍《建军大业》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力气,最后的成绩中也有一些批评之声,那个时刻有点灰心,其实挺难过的,想再也不要拍重大题材了。”
纠结归纠结,不过于冬也明白这个任务的重要性,首先作为国内领军的民营影视公司,在国庆七十周年这样的重要献礼任务面前应当义不容辞,同时博纳近年来主导的主旋律商业大片风头正劲,如何能将《决胜时刻》这样的故事拍出新意拍出市场,这对于博纳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所以于冬接下了这个“任务”,转头立马开始想法子码盘子。
从最初的犹豫和担心、到迅速组成项目创作五人团队再到正式开机五地拍摄,以及远赴俄罗斯买回七十年前开国大典的彩色胶片并进行4K高清修复融入片中,眼下影片就要上映,博纳这次的“任务”完成距离圆满似乎也只差一步了。而此前,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也采访了博纳影业董事长、《决胜时刻》总制片人于冬,《决胜时刻》监制兼导演黄建新,听两位共同讲述“决胜时刻”之前的“惊心动魄”。
“我觉得这次可以叫博纳版‘建国大业’”,说起《决胜时刻》,于冬先掷地有声地来了这样一句总结。
十年前为庆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建国大业》横空出世开启了献礼片创作的新方向,彼时还是“保利博纳”的博纳影业以联合出品方的身份参与其中,转眼又到建国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献礼片事业也要迎来新的“接班人”了,而多年来深耕主旋律创作领域的博纳,今年更高调推出“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在8、9、10三个月向市场密集投放,堪称民营影视公司中献礼祖国七十华诞的一次最大动作。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献礼片,《决胜时刻》以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后驻扎香山的一段真实历史为原型进行改编,讲述党中央完成国共和谈、指挥渡江战役、制定经济政策、筹备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故事,聚焦历史重大事件和革命伟人,艺术再现党中央在香山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弘扬领袖精神,回溯建国初心。
可以看出,博纳煞费苦心地组建了《决胜时刻》这个局,但其实在最初接到影片拍摄任务的时候,博纳方面也有过犹豫。去年9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带着这个项目找到博纳,当时“中国骄傲三部曲”当中的其余两部《烈火英雄》已经开机,《中国机长》又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要承接第三部重大影片的拍摄工作,这对于任何一家影视公司来说都压力不小。
而且对于承接如此重大题材的影片,于冬也在创作层面有过不少考量:“当时这个题目一出来我感到紧迫,不敢做这么个题材,在我拍摄的主旋律电影里面写的是普通人(如杨子荣、海军陆战队、消防员),但拍摄革命历史人物和革命历史题材,在把握上怕有偏颇。”
“但是我觉得他们找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对我的信任之外,还是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结合商业元素,有票房、有市场,把这样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拍得能让更多观众喜欢。”于是,面对挑战也肩负使命,于冬开始筹备《决胜时刻》。
被于冬称为“亦师亦友”的黄建新是进入《决胜时刻》的第一位关键人物,作为博纳旧识,同时又是“建国三部曲”的核心人物,黄建新成为《决胜时刻》的监制兼导演。此外,于冬还找来了军旅题材第一导演宁海强,让他和黄建新组成“一文一武”的导演班子——“宁海强非常擅长大场面调度,黄建新非常擅长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这两个人在一块是绝配。”
在编剧人选方面,于冬和黄建新则找到了曾写过《明月几时有》《邪不压正》的编剧何冀平,因为影片内容主要讲述1949年的北平,而何冀平也恰恰是对旧北平城最为了解的编剧,不过何冀平并没有写过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所以曾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市文联主席的张和平也被请进这个项目,担任艺术总监。在这个基础之上,于冬还觉得不够,他又主动登门去找唐国强——“我坚定了如果唐老师不演这个戏我不拍的决心”,随着唐国强角色的确定,《决胜时刻》组成了最初的五人创作团队,而这个团队也成为整个影片的驱动核心,迅速推动项目到下一步的发展。
而“时间紧”也是《决胜时刻》此次创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一边担任《决胜时刻》监制兼导演的黄建新同时还是另一部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制片人,可以想象当时工作的紧迫程度。为此,《决胜时刻》在筹备期间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推进,一边写剧本一边做美术设计一边置景,整个拍摄周期总共81天,其中67天是工作日,其余时间用来转场,剧组在拍摄期间曾辗转于沈阳、横店、象山等五地。对此,黄建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期准备说充足也不充足,但这就是最好的团队,他们能在短期内达到我们最基础的要求,但凡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会做得更好。”
在《决胜时刻》中,五大领袖齐聚,唐国强、刘劲等特型演员加盟,同时黄景瑜、王丽坤、马天宇、杜江等人气演员共同参与,可谓齐聚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为祖国献礼。
就这样,整个团队一天也没有浪费地完成了《决胜时刻》的摄制工作,紧接着又投入到工程量浩大的后期制作当中,拍sir在8月底看到影片的时候还没有完成最终定剪,而影片在9月20日就要上映,可见其中的时间紧迫程度。
不得不承认的是,《决胜时刻》的题材与内容在常规理解上会成为其未来市场发展的限制,而如何突破这个限制无疑是对于创作者提出的最大挑战。
而在《决胜时刻》中,“以小见大”的人物塑造和事件表达以及创新的艺术化呈现成为改编过程中的重点,亦是这部献礼电影的最大特色。之所以这样做,黄建新解释道:“请到何冀平最大的好处就是她使用喜剧、电影和文学的角度去写。实际上新中国刚建立时期大家看到的毛主席,是阳光向上的状态,是一个幽默诙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也符合共和国建立的整个时代氛围。”
“这是剧本下功夫的地方,去丰富毛主席的形象。有人问我为什么决胜时刻的英文名是MAOZEDONG 1949,其实两个名字是互相补充的,在这个决胜的时刻,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毛泽东。”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大量展现了伟人毛泽东的诸多生活细节以及他与身边人相处互动的有趣故事,许多都是在有历史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想象与创作。例如毛主席与身边的小战士们关系都很好,所以创作者就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虚构了黄景瑜饰演的警卫员陈有富以及叶禾饰演的小战士田二桥。影片中毛泽东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调侃警卫员,还帮他写情书,而得知小战士田二桥牺牲的消息时,毛泽东也不禁泪湿眼眶;
再如历史记载中有过毛泽东吃北京小吃的轶事,所以片中也有一段内容呈现的是毛泽东在香山别墅待闷了,强烈要求去戏园听戏并密见梅兰芳,之后带着小战士去街边吃焦圈豆汁,结账时没带钱的一段也成为全片亮点之一。这些在真实基础之上进行艺术虚构和表达的内容,其实是通过更亲切自然的姿态和观众进行交流,以共情的方式拉近距离,于生活细节之中展现伟人的另一面,从而整体塑造其更丰富立体的精神形象。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黄建新对于《决胜时刻》艺术创作手法的总结,他表示:“我们看了全世界比较好的传记电影,发现这些传记片比如《国王的演讲》写的就是他怎么克服结巴,这些琐事有冲淡历史大背景吗?一点都没有,这反而是他的魅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小见大。”
谈及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创作,在这个领域建树颇丰的黄建新也表示其实创作空间仍然是足够的:“只要符合我们的情感和事件想象,观众不会对这个有抵触。这就是艺术与历史的区别,艺术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非论证历史事件,电影能够让人体会到某种悲悯崇高的情怀,让你觉得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那你已经有收获了。”
此次创作《决胜时刻》,其实也是站在主旋律电影现有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升级,尽管方式方法有变化,但创作的核心理念其实依然不变,因为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就是符合90%以上人群价值观的电影,在黄建新看来:“以前大家老觉得不好看,不是主流电影的问题,是电影拍得不好的问题。这些年这方面的电影慢慢拍得越来越好了,观众也更加能接受。我们在做的是(符合)规律的事。因为主流电影一定是可以重复生产的电影,从心理学上说是大众心理的产物,是从众的。”
所以回归到《决胜时刻》这部影片身上,其所传递的核心价值也是主流的,影片通过对于建国前夕诸多重大事件的展现以及对于开国领袖们的塑造,展现的正是中国发展规律当中这些重要人物的存在价值,因为拥有这些人,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而这些人身上流淌着的精神,其实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同时借由对于祖国光辉时刻的回溯,也能够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这些亦都是我们当代所大力弘扬的价值观,在《决胜时刻》中,其实是换了一种语境讲述出来了。
此外,这一次《决胜时刻》更在影片结尾历史性的使用了4K高清修复的1949年开国大典现场真实的录像彩色素材,通过现代技术还原了七十年前的历史时刻与领袖面貌,影片剧照发布后立马激发热议,《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发文关注,从这些点点滴滴都可以看出,《决胜时刻》在做的这件事不简单。
暑期档中《烈火英雄》曾掀起一阵热潮,眼下《决胜时刻》也即将上映,《中国机长》也位列国庆档头排,博纳的“中国骄傲三部曲”正雄赳赳气昂昂列队出征,形成华语电影史上阵容最庞大的民营影视公司献礼之作。对于于冬来说,这无疑也是他现阶段最为骄傲的一件事:“‘中国骄傲三部曲’做完对我来讲更像是一个‘博纳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就是我们作为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在主旋律商业片的创新表达上开辟了一条结合商业市场与发行的新路径。”
好一个博纳现象,号角嘹亮,气势昂扬,其雄心和野心都令行业与市场为之一震,不过风光背后自然也是风险与压力汇聚,谈及这三部曲的集成打造,于冬也感慨颇深。
“(三个片子)几乎是前后脚,这三部戏我们可以说是调动了博纳以往所有的创作团队和资源。首先说这三部电影70多个演员,我要保证这70多个演员在拍摄期间,包括映期前后都不能有任何麻烦啊,要自律啊。第二我要集合这么多的制作班底,第三我还要给这几乎同时开拍的三部戏足够的资金,这三部曲我们动用的资金、资源都是最大的一次。”
诚然,在同一时段内集中推出三部曲,这对于任何一家影视公司都是极大的考验,不仅仅在于制片环节,在宣发营销等一系列工作上也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就像于冬所说 ,“敢叫‘中国骄傲’,这要有足够的胆略,要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以这三部电影对于质量的要求都是精益求精,同时也都是跟家国命运、时代记忆紧密结合,并且带有很明显的博纳特色。”
何为博纳特色?
自2014年年底上映的《智取威虎山》开始,博纳就开始了主旋律商业大片的探索和开拓之路,之后登陆2016年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拿下档期冠军,2018年进入春节档的《红海行动》再为博纳的主旋律商业大计攻下一城,“山河海三部曲”的旗开得胜让博纳看到了希望并充满信心,主旋律商业大片的这条坦途被博纳给趟出来了。
而回看此前的“山河海三部曲”以及当下的“中国骄傲三部曲”,无一不是带有明显博纳特色的影片,即“真实事件+类型化表达”,以现代的电影镜头语言和流行的艺术化表达真实呈现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 从而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引发共鸣。
那么如何做到真情实感呢?于冬也在采访中透露了博纳创作此类电影的两大制胜法宝,一个是做到情感共振,第二个则是类型化创新表达。其中情感共振就是能够和年轻人产生共鸣。例如在《烈火英雄》中杨紫骂欧豪的话,就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的相处方式。
而类型化创新表达则分为思想价值的突破和美学价值的突破,归结到一点就是具备高观赏性,使电影有冲击力。从思想价值突破的方面来说,就是给英雄人物塑造更多的生活细节,不是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做,而是通过真实自然的故事情节赋予其人性光辉,例如《决胜时刻》当中围绕毛泽东这个人物艺术再造出来的诸多有趣情节;
而美学价值的突破指的则是在技术上保证其商业大片的属性,用现代电影技术和现代电影节奏去完成电影创作,例如《中国机长》改编自人人皆知的真实事件,但电影创作过程中就需要为其营造悬念、设置高潮,以达到现代电影语境下的要求。同时影片创作也遵循严格的工业化标准,于冬要求导演刘伟强远赴好莱坞向《萨利机长》剧组学习相关的拍摄方法,并斥资3000万重新打造了一架模拟机供影片拍摄使用,如今这架飞机停在青岛摄影棚内,还可以为日后更多影片提供服务。
如此看来,在博纳开拓主旋律商业大片的道路上,也是一边耕耘一边播种,创造高度的同时更在刷新辉煌。第一个“三部曲”已经功成名就,第二个“三部曲”也正在进行中,毫无疑问这是博纳迎来的又一个“决胜时刻”。
对于未来,于冬说:“我希望博纳在这个时代能够为国家多拍一些这方面的影片。”所以在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博纳依然在路上贡献出力量。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