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水排水 |像“她”一样!

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2024-09-08

导 读

每个她都熠熠生辉

坚韧刚毅 智慧豁达

探索星河 逐梦赛场

如战鹰翱翔 如花朵绽放


她们 是勇于追梦的奋斗者

是母亲 是女儿 是妻子 也是自己

她们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肆意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彰显着“她力量”。


祝她们节日快乐!

愿每一个她都健康快乐,姹紫嫣红;

愿每一个她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正值三八节,小编特此做了一期采访,让我们共同聆听“她们”的故事—


受访嘉宾

俞露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生态总监,教授级高工

韩梅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技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兼任企业内训师

王洋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资源与环境院,副院长兼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李建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设计院总工程师,公司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程 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 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环境系统分析教研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杨珊珊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Q

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程荣:

其实当时对专业没有概念,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上清华!那个年代没有招生咨询,身边也没有人可以指导专业填报,对学校的执念远远大于专业。我记得初填时我第一志愿填的生物工程,第二志愿是环境工程,正式填表时对调了一下(对调的理由挺无厘头的,大概只是觉得环境听着更好听),于是我就以第一志愿考入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俞露: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当时正是我的高二暑假。在电视上看到洪水肆虐、解放军战士奋力抢险甚至英勇牺牲的场景,很悲壮,但是更加悲伤。当时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水既是生命之源、发展之本,但又需要对它进行约束和引导,水利工作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所以高考结束后就填报了水利为第一志愿。


王洋:

我的专业是市政工程,市政工程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设施。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责任和义务”,以及“为社会”。

我的博士导师是张晓健教授,张老师以平生所学,服务社会,为人民的饮水安全做出贡献,被媒体称为“治水大师”。作为他的学生,在我博士研究生期间,就参与了2005年11月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2007年5月无锡饮用水事件、2008年10月北京“黄水”问题等应急供水保障工作。2005年年底我和课题组的其他同学一起去到哈尔滨,在水厂内进行试验,第一次感受到了零下30度的寒冷以及冰雕雪雕。无锡饮用水事件时,张老师在前线作战,我们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试验室根据张老师的试验方案,通宵开展测试工作,确认处理方法的效果,大家最长的时候连续工作48小时。2008年10月,由于南水北调河北水库水到京后的管网“水土不服”,造成用户龙头水出现黄水的问题,因为课题组在此之前的研究储备,根据水质迅速判断了导致黄水问题的原因,并开展试验给出解决措施和方案。

这些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可以在实际工程中使用,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就业的时候我选择了北京市政总院,她能够为我提供成为社会责任践行者的机会和平台。



韩梅:

选择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一个偶然吧。当初高考报志愿时,信息还不如现在发达,无从了解相关专业的背景、内容及就业前景,自己及家人都不了解这个专业,不知道学什么专业。碰巧的是,偶然听到一个学长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据说不错,所以就填了这个志愿。没想到但也倍感幸运的是,一学就是10年,连着读了本硕博,给水排水工程成了我热爱的事业。


李建:

高考的时候并不太了解这个专业,只是比较喜欢微生物一类的学科,通过上网查询和问朋友亲戚等,知道这个专业会学习相关内容,家庭原因又结合考虑将来就业问题等,就选择了给水排水工程这个专业。本科毕业后我继续在长安大学读市政工程研究生,深入学习污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内容。


杨珊珊:

其实选择这个专业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从必然性上来说,家里的父辈有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高考志愿的填报。另一方面,在每个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又存在着很多的偶然性。

比如硕士研究生阶段污水处理课题的选择,就与当时所参与的课题研究有着莫大的关系。博士毕业之后,我在斯坦福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发现虫子降解塑料的几位重要科学家之一。这让我对生物强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展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的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研究方面,就与我爱人的研究方向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是电气专业的博士,我们平日里的交流,让我对学科交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


董欣:

我是2000年高考的,当时自己对这个专业几乎没有什么认知。那个时候我的数学和物理学的非常好,所以高考前我是希望自己能够去学数学或者计算机类的专业。高考后,父母带着我咨询了很多人,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当时的认知很朴素,一是这个专业是“朝阳产业”,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工程也将成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专业;二是这个专业比起数学、计算机来说,可能对女生更为“友好”。

后来进入大学,深刻理解环境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名副其实的交叉专业。自己喜欢的数学物理学科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比起大多数热爱生物化学的同学,我这样的“小众”还是有一些特别优势的。对于专业,是一个越了解越实践越热爱的过程。



Q

从业多年,您先后参与了许多项目及课题。在这些实践中,有哪些是让您印象深刻?


王洋:

北京市第九水厂应急改造工程是我进入北京市政总院参与的第一个设计项目,该项目为北京市给水项目中首次采用超滤膜技术,国内首次将超滤膜用于滤池反洗水处理,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当时所里的董红总工是项目审定人,非常耐心细致的指导我这个新人如何画图,如何正确使用“工程师的语言”。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六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北京市第三水厂地表水应急扩建工程是我第一次担任专业负责人,这个项目是现有水厂的挖潜项目,用地非常紧张,是北京地区首次采用短流程超滤膜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节约用地约70%,大大缓解了大型水厂建成前的首都紧张供水局势。因为是应急项目,需要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前建成通水,因此作为专业负责人,每天都到施工现场配合,解决各类问题,保证工程按期完工。该项目也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八届优秀工程设计综合奖一等奖、二〇一五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市政公用工程二等奖。

和田市水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接的第一个设计单位牵头的EPC项目,该项目是北京援疆重点民生项目,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和田市中心城区供水水质氟超标、硬度等指标偏高的问题,降低相关疾病的风险,实现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北京援建的首善标准和技术先进性,我也因此获得北京援疆先进个人,项目获得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市政公用工程(给排水水利工程)综合奖二等奖。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松山湖水厂一期工程是我近两年全程负责的重大项目,这个项目规模为110万m³/d,出水水质标准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采用“预处理+强化常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超滤膜+安全消毒”的全流程、多级屏障处理工艺,提高供水水质。针对用地条件极其紧张和复杂的问题,通过构筑物叠合和集团式的集约化布置,节约用地约50%。通过全过程数字化BIM技术集成应用开展协同设计、碰撞检查、设计优化、工程量统计分析等应用,为构建“设计+建设+运维”深度融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供核心数据信息,实现精细化、现代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运维管理,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打造现代化、智慧标杆水厂。遵循松山湖高新区“科技共山水一色”、“绿色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核心规划理念,水厂建筑群落布置顺应现况地形,借助生态顶棚和绿色屋面消隐于自然之中,融入周边环境肌理的同时,形成工艺、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低碳、节能,采用光伏、绿色屋顶、生态顶棚以及海绵城市等技术,达到绿建二星。


李建: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乌鲁木齐市河东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项目”(以下简称“河东再生水项目”),一个是“内蒙古博源银根化工有限公司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860万吨/年)开发利用项目黄河供水专用工程”(以下简称“黄河供水专用工程”)。


“河东再生水项目”是2007年参加工作后我担任负责人的第一个项目,项目总处理规模40万m³/d,分四期设计和建设,一期工程我担任给排水专业负责人,二、三、四期工程我担任项目负责人,整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完成共历经11年,这十一年,我见证了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发展过程,项目也见证了我从助理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从设计人员到项目负责人的整个成长历程。


一方面自己的努力使项目得到了良好的进展和运行:每次想起这个项目矗立在乌鲁木齐,为祖国的环保领域发挥着优良的作用,11年的辛苦付出总是感觉是十分值得的,也同时会感觉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项目良好的进展和运行使我得到了许多:由于从上到下,整个项目组的通力合作,项目获奖无数,让我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同时在过程中无论是单位外部还是内部也是结交了很多的伙伴和朋友,有了他们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才让项目如此的顺利,在此一并对我人生中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朋友们表示真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黄河供水专用工程”是2021年我院承接的一个重点工程,属于典型的长距离、高扬程的跨区域市政输水及净水工程,设计内容涵盖取、净、输、配水等。工程供水规模为2500万m³/年,净水厂出水提升高度共约850m,输水管线长度共约365km。与河东再生水项目不同,该工程工期紧张,进度非常快,工程设计从2021年12月开始,2022年6月开工,2023年2月管线全线充水,总历时仅一年零三个月。

在如此紧张的时间要求下,“黄河供水专用工程”还面临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

输水管线施工过程中

净水厂施工过程中


首先,“黄河供水专用工程”净水厂原水为黄河水,具有夏季含沙量高、冬季低温低浊的特点,设计采用预沉池+机械搅拌澄清池+滤池工艺,配合多种药物精确自动投加,灵活应对原水水质,确保净水厂出水稳定达标。

其次,“黄河供水专用工程”输水管线为典型的长距离、高扬程的跨区域输水工程,项目主要难点和重点是输水管线距离长,扬程高,沿途地势变化大,穿越保护区、沙漠无人区,构建输水管线特性分析及安全体系,合理对供水系统泵站分级、选择输水管管材、管径及管道承压值对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外,“黄河供水专用工程”建设地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管线穿越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且建设过程受新冠影响较大。

最终,项目于2022年6月开工,历时5个多月,克服了疫情影响,自然环境恶劣、穿越施工区域复杂等重重困难顺利充水,该工程对于解决塔木素地区长期缺水,推动“内蒙古博源银根化工有限公司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860万吨/年)开发利用项目”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项目的复杂程度,技术难度都是十分巨大的,很多方面基本没有什么经验,在国内和公司里基本也没有案例可供参考,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项目的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实话说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也是十分忐忑的,感觉到巨大的心里压力,在项目组建立以后,一年多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把握,从项目前期开始,做了大量充分的多方调研,收集、查找、分析多方资料,向水务、市政的很多教授和专家不厌其烦的请教,不断的论证;设计过程中,不敢有丝毫大意,一遍遍的调整方案,一点点的梳理线路,从水锤分析到具体的措施设置;输水管材的选择、敷设方式,小到一片法兰都要仔细验证,过程中和建设方不断的沟通、配合,最终交付了一份满意的案卷。在建设过程中,看到现场建设单位人员、施工人员不畏艰辛的全力以赴的深情投入,现场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充满激情的努力工作,瞬间温暖了我的内心,让我觉得自己之前在工作上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在看到全线充水完成的那一刻,回想一路走过来的艰辛,突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心里头的那种高兴完全无法用语言能够表达。

同时,说到这里,在这不得不提到我的两位“良师益友”,在我专业以及生活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位是公司科创中心主任王海梅,一位是公司给排水专业总工程师马小蕾。以上两位均是优秀的女士,也是甘肃省勘察设计大师,虽然我总是不厌其烦的去叨扰、请教,她们总是会十分耐心的指导着我,她们对工作敬业、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务实苦干的精神,高昂的热情;对生活阳光乐观的心态时时刻刻影响着我、鼓励着我,帮助着我成长。

俞露:

很多印象深刻的项目。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个项目也许未必能做成精品,但一定在某个方面有突破和创新,而且要加强总结,学会在不同的项目中学习,并且串联起来成为一个系统。比如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市政专项规划,其实是建构了我们对基础设施在绿色低碳城市中的角色和意义,并形成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方法和方式。


董欣:

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我参与的“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项目,当时我主要参与主要控制断面特征污染物浓度与出境总量预测的工作。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一是因为这是我在博士期间做的第一个项目,二是因为收获很多。

首先是对专业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时我们主要做模型预测工作,晚上拿到白天实际监测数据,我们就开始跑模型,预测第二天松花江水质情况,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预测的结果就要放在环保总局(现在的生态环境部)领导的桌面上,依托我们的结果,要告诉松花江沿线的城市什么时候不能从松花江取水,城市要停水,什么时候可以恢复供水。最后国家拿着我们预测的处境负荷量去跟俄罗斯谈判。那是我第一次亲身感觉到我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其次,当时跟着老师和师兄做预测,深刻理解了模型的应用,体会到如何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到一起,体会到做研究过程中的严谨,这些收获是不可能在课堂里学到的,但这些收获却让我收益终身。最后,还收获了吃苦熬夜的能力,这个也非常重要。



Q

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哪些?


程荣:

我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环境系统公共卫生安全与污染防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坚持“做顶天立地研究、写货真价实文章”,为保障水生态安全提供全过程风险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为我国典型行业污废水的处理贡献重要力量。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病原微生物迁移过程与传输分布规律的追踪。面向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系统研究了以病毒为代表的病原微生物在水处理及水环境系统中的传输分布规律,厘清病原微生物的源-汇-流关系,为再生水生态回用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及环境整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这部分的研究工作支撑了国家水专项课题的实施和北京市重点工程“昌平区沙河湿地公园”的建设,研究成果于2018-2020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优秀中文论文奖”,2021年获得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二是气液两相中病原微生物强化去除技术的开发,针对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特征,以模式病毒/细菌为研究对象,开发不同类型功能材料,构建反应器系统,开发病原微生物的系列强化去除技术。基于这部分的研究,疫情期间承担了新冠疫情防控应急项目,应用于武汉军山方舱医院。我也受邀担任生态环境部新冠疫情“医疗废水及其污泥、疫情粪便处理处置工作组”的专家,为相关污水污泥的处理提供咨询和建议。我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三是微量有毒化学污染物高效物化处理技术的开发。针对环境中微量有毒化学污染物带来的生态风险,设计制备多种环境友好型复合材料,用于放射性核素、PPCPs、VOCs等有毒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实现低浓度污染物的有效富集和处理,为化学污染物与病原微生物的同步优化处理一体化技术奠定基础。这部分工作发表的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成果获得了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韩梅:

从两个角度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吧。

一个是从面上考虑的,比如水厂智慧化建设。这个方向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多数自来水厂具有较久历史,水厂工艺多样,积累了丰富、复杂多样的存储数据,智慧化水厂建设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要利用好数据、挖掘、分析出大数据中潜在规律,进而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促进特殊时期、复杂环境下的城市供水技术创新。我们立足于北京市主力水厂的历史数据,挖掘了南水进京以来的水质变化规律和工艺运行特征,针对复杂、不可视的管网水质问题,创新性提出从厂到网协同调控的理念和技术措施,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融入水厂的运营和管理中。

一个是从点上出发的,比如智能投药管控技术。我们研发出了兼顾净水工艺优化运行和管网稳定性的智能投药管控技术,这项技术将水厂上百万条的数据激活,充分考虑了水质参数、工艺运行参数及近期历史数据的强化学习过程,经多种算法优化构建了50余种模型,成功构建了以铝盐铁盐双药絮凝为核心的混凝剂智能投加模型和预氧化剂精准投加模型,模型应对水质变化敏感度高,稳定性强。同时,为解决模型应用的瓶颈,我们还针对水厂运维期间带来的异常值及在线仪表异常数据较多的问题,研发了智慧水厂精准投药及数据治理管控平台,通过嵌入灵活的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修正、填补的目的,强化了模型的持续学习能力。

以上只是我们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2021年度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度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多项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我想,真正解决行业问题并获得行业的认可,是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李建:

我现在担任公司第二设计院总工程师及公司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工作包括指导设计人员制定设计计划,帮助项目负责人解决重大项目技术问题、技术难点,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大型项目投标文件技术方案,负责部门给排水专业设计技术管控,培养部门青年技术人才、参与公司科技创新等。除上述常规工作外,最近我还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水行业的碳核算与减排及智慧水务中。

水行业的减污降碳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碳减排领域。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城镇水务行业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随着水行业的发展智慧水务逐渐融合于智慧城市发展体系。当智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智慧水务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品。而智慧水务的建设,不仅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软件支持,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最终达到增收、减支、人性化的目的。智慧水务通过提高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的智慧化水平来打造智慧水环境,有力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智慧城市进一步升级发展。

目前减污降碳及智慧水务均在起步阶段,我感觉任务很艰巨,但压力亦为动力、挑战亦为契机,我也会发挥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行业发展,使得水行业向更持续的方向发展。

杨珊珊:

我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围绕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的技术与应用难题的研究,以“高效降解”及“低碳减污”为目标,开发新型催化材料制备的新原理与方法、建立生物增效的深度处理处置技术、以及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污水处理智能调控模式。

此外,自从2015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以来,一直与吴唯民教授长期合作,开展石油基塑料高效生物降解菌酶协作机制与微生态体系调控策略研究。


俞露:

除了水、生态方面的技术性、研究性工作外,也在做智慧城市、信息化平台这方面业务的研发和拓展,同时也兼顾一些管理性工作。


董欣:

我在学校里工作,所以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与科研。

我目前讲授三门本科生课程和两门研究生课程,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很喜欢教学,觉得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同学们,培养他们专业热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科研的话,我主要围绕城市水系统仿真与优化领域开展一系列工作,最近比较关注韧性水系统构建、排水系统实时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水管理中应用等话题。依托科研,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研究生,不过这与上课差别还是很大的,培养研究生是一个教学相长、互相学习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到很多,受到学生的培养。


王洋:

现在的主要工作包括科学技术创新、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等。



Q

如果不做水行业,您的理想是什么?


董欣:

如果不做水行业,我还是想当老师,我觉得培养人,是非常有意义有成就感的事情。另外,我可能会去摄影,个人比较喜欢,用镜头留下一下值得纪念的瞬间,也非常有价值。


董欣摄影

程荣:

如果不做水行业,我可能按照本科期间的想法去做个编辑吧。我很喜欢看别人的笔下春秋,而且相对于视频,同样的故事我更喜欢通过文字去感受。比如,听到别人提到有意思的热播剧,我不会去刷剧,而是会去看对应的小说原著。高中时代,周六晚上的晚自习一般是自由写作业,我最常干的事情就是看同学的作文,一个个故事读过去,甚至顺手就把错别字改了。大学时代做过记者做过主编,博士期间作诗填词跟好友唱和怡情,都是很美好的回忆。工作之后没了那份闲情,但心底还是有那么点念想。


王洋:

我算是一个手工爱好者,喜欢烘焙、美食、橡皮章等等,如果不做水行业,可能会在这些爱好上投入更多精力吧。


李建:

如果不做水行业,我的理想是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工作16年以来到过全国很多城市,但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好好的领略每个城市的文化和美食;如果不做水行业,我的理想是好好的周游全国,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感受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沉淀自己。


杨珊珊:

实话实说,科研就是个“吃过黄连喝蜜糖”的过程,,看到自己的研究有了些许的结果,对某些领域里的应用产生了帮助,这种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但是每当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同时技术路线又需要不停的试错时,真的会去想想这个问题的,所以经历了这么多年心理的反复思考,其实让我想明白了一个事情,其实我的理想就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任何领域,任何行业。

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回想起来,每个阶段的自己其实是有着不同的目标或者理想。比如读博期间的我的理想就是多发文章,在国外做博士后的理想就是能够多学习国外的经验,早日学成回国,能让自己的理论为国内的研究工作服务等等,但这些目标或者阶段性的“理想”,都是一种现象,或者说一种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这么多年慢慢才理解到,就像原先不理解,为什么博士的英文名字叫PhD,翻译成中文就是哲学学位,也就是说无论你身处哪个领域,最终的认定都是哲学学位,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而每个学科都是哲学的一个具体表象。所以博士毕业后的自己才慢慢的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理想”两个字,在别人眼里可能是目标,是里程碑,而对我自己而言,理想其实更深层的含义是一种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本领。

所以,总结来说,加强自己的能力,可能是我的理想,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

俞露:

也许是做一名专业写手,我还是很喜欢有空的时候写点东西。或者去学校当老师、去NGO做公益也可以。


韩梅: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假设应该不存在。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专注的人,喜欢做一些技术性强的工作吧。从本科入学到现在也有近20年的专业经历了,我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推动研发成果多落地,对供水企业或行业能添砖蓄力。


俞露

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生态总监,教授级高工。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工作,自2005年开始开展水系统、低碳生态和海绵城市相关研究,主持编制百余项相关规划、研究、科研课题和技术标准制定。主持主创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相关科研课题和规划设计获得国家、部、省、市级奖项5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等书。作为主要发明人发明专利3项。获得深圳市2017年青年科技奖(8名获奖者之一)。获得深圳市2019年十大好青年、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水业杰青等称号。

韩梅

工学博士,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技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兼任企业内训师,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青年委常务委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内部科研项目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曾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智慧水务等。

王洋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资源与环境院,副院长兼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市政给排水和环境工程咨询设计、科研工作,参与完成的项目涵盖给水处理、污水和再生水处理、海绵城市、海水淡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智慧水务等,获得各类表彰二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编写论著3项,获得专利8项,参与标准规范编制7项,编制标准图集1项。

李建

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第二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公司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七届理事等。工作期间共负责咨询设计项目70余项,主持负责大型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7项,个人获得过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建筑工匠、水业杰出青年等荣誉。参与完成《甘肃省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对策研究》等课题4项,在《中国给水排水》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获得国内专利授权7项。 

程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工业水处理》、《环境生态学》青年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国际水协会中国青年委员会(IWA China-YWP)委员,国际水协会(IWA)、国际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学会(SEGH)、美国化学会(ACS)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长期从事公共卫生安全、水污染控制、环境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参编行业报告5部,主译参译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4项。先后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著作奖)”一等奖、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优秀中文论文奖等。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等多项项目。

董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环境系统分析教研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城市排水系统仿真与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实时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在PNAS、W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获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管理创新奖;入选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工程与技术分会“水业杰出青年”;担任AQUA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编委、国际水协水信息专家组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延庆冬奥赛区生态文明建设咨询专家组成员等学术兼职。

杨珊珊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师从于任南琪院士;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于Craig. S Criddle教授、吴唯民教授。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及智能化应用研究、难降解石油基塑料生物降解机理及创新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面上)、国家级“联合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及特别资助)等1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等发表SCI论文43篇(平均影响因子>10),ESI全球高被引论文6篇,ESI全球热点论文3篇,论文总引用2500余次,H-index为27;获得已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主编中文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英文专著1篇(第一/通讯作者,Springer出版);现担任Environ. Sci. Ecotechnol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兼任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城市水系统智能化建设工作”青年专家顾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采访、编辑:李新鑫

审校:夏韵

-END-
24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
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
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近期热文(点击标题跳转阅读)

给水排水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

给水排水 |案例:典型黑臭河道精准截排及底泥修复技术应用

给水排水 |地下车库空间告急,消火栓布置难题这样解

给水排水 |污泥单独焚烧工艺在上海的演变发展

给水排水 |探讨:“破四唯”后,设计师还要不要写论文

给水排水 |上海市主城区供水量与污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给水排水 |污水处理厂精准曝气改造实例

给水排水 |隔夜水、千滚水能喝吗?答案是...

给水排水 |3月1日起,这4本强制性工程规范开始实施

给水排水 |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全公开,环境部:将谋划开展第三轮督察!

《给水排水》近期活动

《给水排水》2023活动预告

《给水排水》商店入口

给水排水云学堂

免责声明:微信部分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联系我们(010-88375433),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水排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